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明清皇陵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明正德十六年,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朱厚照膝下无子,临终之时也未留下遗诏,只是让太监转告,请他的母亲慈寿皇太后与内阁辅臣商议皇位的继承人。遵奉“兄终弟及”的祖训,他们最后决定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并通过圣旨的方式诏告天下。
  朱厚熜应诏从湖北钟祥到北京正式登基,他就成为明代第12位皇帝——明世宗。
  明世宗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效仿明太祖朱元璋追尊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
  这样,他的父亲就成了明朝没有登过基的第十一位皇帝。朱祐杬两年前死于他的封地湖北藩王府,并且已经按照藩王的规制建陵安葬于今天的湖北钟祥市松林山。
  嘉靖三年,明世宗下旨,按照明帝陵的规制改建先父的王陵,并封自己父亲的陵寝为显陵。随后开始大规模改建,扩建工程。直到嘉靖死后,工程才停止,前后历时40多年。显陵在改建时,基本沿袭了明帝王陵的陵葬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作了重大改革,汉代的陵寝是在帝王的墓坑上,用黄土垒筑成高大的方形,而唐代的陵寝多数是依山为陵。
  朱元璋在建造自己的孝陵时,把陵墓改为了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
  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场所,朱元璋因此缩减了地宫的建筑规模,扩大了祭拜的地面建筑。
  早期的明代陵墓,在陵园的建筑中,吸收了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木结构陵园建筑群。明清的陵墓都沿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这种陵寝制度。
  扩建之后的显陵超过了任何一座明代单体帝陵,也是我国中南地区惟一的明代帝陵。
  历代帝王陵寝都是“一陵一冢”,也就是一个陵区里只建有一个陵冢。而明显陵却是“一陵两冢”的结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呢?
  嘉靖十七年,明世宗准备将他的父亲在湖北钟祥的陵寝搬迁到北京的天寿山。
  新陵建成的第二年,明世宗到湖北显陵巡视,发现这里的山水更好,便放弃了搬迁的念头。
  由于原先的地宫进水,明世宗就命令在第一座地宫的后面再建一座新的地宫,两座地宫中间用叫做“瑶台”的城墙连接,这就形成了“一陵两冢”的型制。
  明显陵不仅建筑规制独特,而且强调建筑要顺应自然。显陵的前端最早有一个天然池塘,设计者巧妙地将它改建融入了陵区之内,称为外明塘。
  但是在陵寝内却有一个人工开凿的圆形池塘,名叫内明塘,内明塘位于整座陵区的中轴线上。
  科研人员实地勘察后发现,内明塘有集聚两座地宫地下水的功能。由于明世宗在建造显陵时,发现第一座地宫进水,就开凿了内明塘以降低地下水位,消除地下水对第二座地宫的侵蚀。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发现,由于显陵的主体建筑都是木结构,内明塘对陵区内的建筑还起到了消防的作用。
  显陵这种“一陵两冢”、“内外明塘”的结构设计,形成了历代帝陵中绝无仅有的建制。
  1644年,明王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实际上,清王朝的时代。据史书记载,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狩猎时偶然来到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峰下,见群山气势非凡,取出玉板指扔向远处,并说“玉板指落处定为寿宫”,由此开辟了清朝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
  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开始营建,到1908年的慈禧陵竣工,历经二百四十多年,先后建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座皇帝陵、4座皇后陵等15座陵寝。
  顺治皇帝死后,便葬在这里,称为孝陵。它也是清东陵里第一座陵寝。
  孝陵的建筑格局沿袭了明代皇陵的建筑特点,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等大小20多座建筑,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使陵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格局。
  神路两侧排列着18对石像生,石像生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分、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意。
  孝陵的建筑,对于清朝以后的各座帝陵起着示范作用。
  在孝陵大红门后有一座高30米的重檐式建筑,叫圣德神功碑楼。楼内圣德神功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顺治皇帝一生的业绩,这种圣德神功碑不是皇帝生前自立的,都是由后人撰文立碑。
  清朝入关以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因在文治武功上都有一定成就,都立下了圣德神功碑。
  历史延续到第六代道光皇帝时,却颁布了一道圣谕,从此以后不再建圣德神功碑。在这道谕旨中,道光皇帝说自己治理国家的成就,不能与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比,故而取消了圣德神功碑的建制。
  在道光皇帝的墓陵中果然没有圣德神功碑楼。事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吗?
  清朝旧制规定凡“帝王有失国之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道光在执政的30年里,政治腐败,清王朝也日益衰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内容之一是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香港的主权随之失去。这也许是道光皇帝觉得无颜面对祖先而没建圣德神功碑的原因。
  道光皇帝的墓陵也没有建在清东陵,而是建在了清代另一座陵区——清西陵。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寝并不是道光皇帝的墓陵,而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泰陵。
  泰陵是清朝鼎盛时期修建的,所以规模比其他的陵寝要大。
  雍正继位后,分别平定青海等地的叛乱,收回新疆。雍正继位时,腐败丛生,他曾告诫文武百官,务必勤于政事,杜绝贪污贿赂,并以严厉的手段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八年,开始修建泰陵,开辟了清朝第二座陵区——清西陵。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以及他们的9位皇后。
  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发展始终没有中断过。这些文明至今日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而它们留给我们的启示势必更加长久。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