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8.8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教育合作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一、中亚五国教育发展状况
1.苏联时期中亚地区教育发展状况
沙俄时代中亚地区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依附清真寺的经文学校向学生诵读和传授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经典为主的集体教育方式①。在广大中亚民众中,95%以上是文盲②。苏联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后,扫盲运动成为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亚地区是扫盲运动的重中之重。1919年12月26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列宁签署的《关于扫除俄罗斯联邦居民中的文盲》的法令。之后相继颁布一系列法令,至1934年,苏维埃政权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沙皇政府预计要用100~150年才能完成的普及初等教育解决普遍识字的任务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扫盲运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涵盖各类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得以建立。中亚五国所在地区摆脱了农奴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据1959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苏联已成为全民识字国家。④在社会主义改造下,中亚地区的学校都摆脱了清真寺的约束,私立学校被取缔,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得以建立。苏联时期中亚地区教育的发展,对中亚五国独立建国后的教育发展影响很大。
2.独立后中亚各国教育发展状况
独立后中亚国家的教育经历了从衰落到逐渐恢复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亚国家由传统计划体制向自由市场体制的转轨给社会经济领域带来一定震荡,教育领域表现为,苏联时期形成的一些教育成果没有被继承下来,新的教育成果没有大量涌现。为遏制这一不利局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亚各国针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教育领域展开一系列改革,具体表现为:
一是从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加大教育投入。独立后的中亚国家都深刻认识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中亚五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教育发展法规和政策,逐步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投入。而与苏联时期不同的是:苏联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此时教育发展则更多注重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逐渐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及高等教育体制。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在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和基础上逐步跟进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化。此外,专业的划分和学校的布局也增加了灵活性,尤其是在专业划分上逐渐细化。从选拔方式上来讲,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以及减少徇私舞弊行为,各国严格执行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
三是教育资金的来源多样化。从办学性质上讲,此时学校的类型不仅有国立大学还有私立大学,而在私立大学中还包括同国外合资的大学、国外独资的大学以及同国外基金会合作成立的学校。因此,学校资金的来源不再仅仅靠国家财政拨款。⑤
3.中亚教育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拥有独立主权后的中亚各国逐渐摆脱传统苏联体制的束缚,开始直接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方面展开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中亚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拥有相对扎实的教育基础。哈萨克斯坦2010年3月获准成为“博洛尼亚进程”(欧洲教育空间)⑥正式成员国,随后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与世界24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签署130多份教育合作协议,并积极与海外高校合作实行双学位制度。同时,它也是首批签署承认欧洲高等教育证书的里斯本公约的国家之一⑦,此举为哈萨克斯坦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哈萨克斯坦境内创办国际性大学以及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创造了机会。⑧根据与俄罗斯签订的协议,哈萨克斯坦大学、阿拉木图大学等6所著名大学与俄罗斯每年交换数十名留学生。哈萨克斯坦大学等也接受他国大量公派和自费留学生,中国也有不少学生去哈萨克斯坦学习。乌兹别克斯坦的高等教育机构与世界上45个国家的大学展开各种合作,每年会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去世界各国学习。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部每年向俄罗斯联邦选派50人、中国40人、日本20人、马来西亚10人、斯洛伐克2人、捷克共和国5人、韩国10人、埃及10人。⑨独立后中亚国家同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的交流明显增多。土耳其每年吸收大量的中亚留学生,而且还提供奖学金,同时土耳其派出留学生、教师到中亚国家交流学习。中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交流频繁,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等机构受到中亚各国科技教育界欢迎,但规模不大,实质性内容不多,科研方面合作更少。
二是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特征。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2年2月1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2020年哈萨克斯坦战略发展规划》,确定国家将发展与世界同步的优先战略和提高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的发展趋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及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另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渠道方面。既有国家财政拨款,也有国内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还有国外资金的融入。大学的课程也不再单一,而是丰富多彩,开办的课程更接近社会需求、更接近国际社会。
三是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指以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推进教授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和教学方式现代化,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亚国家在该领域也取得不小成就。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布达佩斯公开社会研究所联合创办中亚教育合作网,用于中亚五国在教育领域内建立联合网络,推动中亚地区在教育信息方面实现共享和交换。
二、中亚与国际社会的教育合作
中亚地处欧亚连接点,存在各种思想、文化、宗教、民族的相互作用和碰撞。文化上,穆斯林文化、斯拉夫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互相渗透;宗教上,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儒教相互影响;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西方价值观相互撞击;思潮上,泛突厥主义、“大哈萨克主义”“大乌兹别克主义”“大塔吉克主义”有所抬头;民族上,这里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另外,中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石油、黄金、天然气、生产核武器必需的铀,以及优质棉花等。所有这些都决定该地区具有极高战略地位。正因为如此,中亚各国刚刚成立,就成为世界外交关注的焦点。⑩国际上各方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以争得有利位置。进入中亚的世界大国在通过合作方式对中亚国家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更注重宣扬本国文化价值观,试图将中亚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1)
1.中亚与俄罗斯
一是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相互签署教育协议。苏联解体前,各加盟共和国高校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学校之间一般都有长期固定的交流关系。解体后中亚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依然是中亚科技交流的主渠道,两者保持密切关系并签署很多合作文件。1995年9月塔吉克斯坦与俄罗斯在杜尚别签署《塔俄关于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保健、新闻、体育和旅游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议》,根据协议每年有不少来自中亚国家的学生在俄罗斯的高等院校中就读。1996年3月,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签署《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这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共同的信息、教育和人文空间基础上利用历史文化联系,增强对中亚各国的影响力的协议。(12)
二是中亚与俄罗斯学历互认、合办大学、互派留学生。1998年11月,关税联盟四国签署相互承认教育、毕业证书和职称文件的协议,不仅相互认可国家制式的毕业证书、证明和学位文件,而且为具有高专业水平的学术和科研教学工作者的培养领域确定了合作方向。根据《俄哈21世纪世代友好和联盟宣言》,两国成立哈俄联合中学、大学,在阿斯塔纳开办莫斯科大学分支机构。在吉尔吉斯斯斯坦首都成立吉俄、塔俄斯拉夫大学和俄罗斯学校。斯拉夫大学是同时受双重领导的国立高等学府,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两国的教学大纲制定而成,学校毕业生将颁发两国政府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俄罗斯还负责为中亚国家培育外交官和军事人才等。在莫斯科大学的各个系,都有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学生。2005年12月,为纪念俄罗斯教育在吉尔吉斯斯坦普及125周年,吉尔吉斯斯坦举办了“21世纪——欧亚空间内文化间对话、经济增长和精神复兴的世纪”的国际论坛。(13)
2.中亚与土耳其
土耳其是和中亚国家较早建立联系的穆斯林国家,也是较早关注中亚的国家。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且同中亚国家的主体民族一样都是突厥语民族,语言上也是突厥语。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土耳其就把向中亚国家扩大影响,加强民族认同感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去运行,而教育合作是其重要手段。
土耳其在中亚国家建立能够传播其文化的综合性大学。1993年阿赫迈特·耶赛维国际土耳其—哈萨克大学在哈萨克斯坦的突厥斯坦城成立,就读学生2万多名,目前有四个分校在不同的城市运行。吉尔吉斯—土耳其玛纳斯大学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土耳其两国于1995年联合创办的一所综合型大学。具有经济学、法律学、医学、国际关系、建筑设计、信息学6个专业,该校对所有吉尔吉斯斯坦本科生免收学费、书本费,免费发放1000索姆生活费,成绩特别突出的加倍奖励,吸引了大量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到该校学习。(14)此外,阿拉木图也有土耳其国家教育部所属的土耳其语教育中心在运作。
3.中亚与欧盟
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欧盟对中亚地区进行了涉及教育的一些援助。这些援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苏联解体后至2006年,该阶段的援助计划主要为“塔西斯计划”中的大学跨欧洲学习项目(TEMPUS);第二阶段自2007年至今,该阶段的援助计划主要是欧盟出台的《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15)。
1991年7月,根据欧共体理事会第2157/91号决议,欧共体决定向苏联实施一项技术援助计划,以帮助苏联经济转轨和民主制度的建设。这就是塔西斯计划(Techni-cal Assistanceto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该计划是欧共体对苏联实施的第一个技术援助计划,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转为针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国家等,其中俄罗斯是最大的受援国。(16)在塔西斯计划中欧盟对中亚教育的援助计划称为“大学跨欧洲学习项目”(Trans - European Mobility Programme for University Studies),简称“TEMPUS”。该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990-1994年,第二阶段为1994—1998年,第三阶段为2000—2006年。(17)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建立欧盟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内合作关系及增进文化互信,促进中亚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及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开放。TEMPUS计划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提供个人资助金和开展联合项目。(18)个人资助金的提供范围包括:教师、培训人员、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行政管理人员、教育部高级官员、教育专家学者、从事其他工作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联合项目也称为“欧洲联合项目”(Joint European Projects)。欧盟为这类项目提供不超过为期3年的资助。这种项目为大学之间的联合项目,需要1个非欧盟国家的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以及2个欧盟国家的2个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承办参与。(19)在2011年初,乌兹别克斯坦8所塔什干的高等院校和9所地方性高等院校与来自18个欧盟国家的48所高等院校和7个非学术性组织共同完成10个合作项目。
《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提出欧盟中亚战略的基本框架。它包括建立定期外交部长会晤机制;启动“欧盟教育倡议”和支持在中亚建立“电子高速公路”;启动“欧盟法制倡议”;与每一个中亚国家建立定期的、有具体目标的人权对话;进行定期的能源对话。在这一框架中,教育成为欧盟投入资金最多的项目,占此框架对中亚总投资的8%,拨款高达2500万欧元(20)。由于中亚国家25岁以下年轻人占居民多数,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将影响中亚未来发展,欧盟将这一投资形容为“投资未来”。与其他大国不同的是,欧盟的教育战略定位更基础、更全面,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假期学习、培训、学生交流等,其目标在于使中亚的教育体系适应于全球化世界的需要。由此看出,欧盟的教育战略不是简单的接受留学生或是在中亚设立几所学校,而是从形式到内容对中亚教育体系进行西式改造。(21)欧盟对中亚的影响力悄无声息地增长,从中亚国家独立之初的临时性救助到目前为止的新战略的出台,它已然成为参与中亚教育合作大国博弈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教育合作
1.中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
一是中亚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与国外合资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分布五大洲,在世界108个国家的40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22)截至2014年6月,中亚地区正式挂牌的孔子学院有10所,其中哈萨克斯坦4所、吉尔吉斯斯坦3所、乌兹别克斯坦2所、塔吉克斯坦1所。(23)其学生主要为本国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公司职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教师由中方合作院校派遣,承担一切教学活动。其文化活动丰富,每年举行各式各样诸如“汉语桥”比赛、中国古典诗歌大赛、硬笔书法大赛、中国文化周等活动。
二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高校间的非实体合作网络。到目前为止,其项目院校由来自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的74所院校组成,其中哈萨克斯坦14所、中国20所、吉尔吉斯斯坦9所、俄罗斯21所、塔吉克斯坦10所。中方20所项目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琼州学院、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师范大学(24)。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正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9月首招硕士研究生。其合作专业是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这些都是尖端高科技领域,没有涉及基础性学科。
三是构建“中亚教育经济圈”。中亚教育经济圈的提出,源自于“中亚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1997年,中国西部新疆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新疆大学被纳入国家“211工程”予以重点建设,其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使新疆大学成为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新疆大学明确提出发展战略:到2010年建成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居于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较高水平、在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到建校100周年(2024年),力争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中亚一流大学”就此提出。伴随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成为中国欠发达区域教育发展的强烈诉求,地处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新疆地区,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往来也成为新疆地方政府“东联西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中亚经济圈曾作为经济学家、政府、企业界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构想,并在近一个时期的交往实践中形成。近年来,中亚有关高校和中国新疆大学一直互派访问学者,交往密切。基于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的中亚利益、西部边疆教育安全的考虑,“中亚教育经济圈”战略构想,作为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关于中亚政治、经济研究成果拓展的一个崭新领域被提出。(25)在中亚教育经济圈构建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安定与教育安全的首要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更是向新疆高校渗透,在相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疆高等教育关系边疆稳定及国家长治久安。自2008年6月新疆大学在中亚地区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新疆高校在国外已设立6所孔子学院、2所“外国大学汉语中心”。这些机构在汉语教学、中华文化宣讲、加强教育合作、增进友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新疆积极开发适宜周边国家使用的丝绸之路学汉语系列教材,派遣大批汉语教师、志愿者,接收外籍专家、教师和大批外国留学生,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新疆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新疆在校外国留学人员合计4096人(包括外国中小学生),学历生占到全部外国留学生的30.4%,规模达历史最高水平。2000—2010年,新疆留学生年均增长率达到24.3%。(26)
2.中国与俄罗斯教育合作
中俄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教育交流为新中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据统计,自1952年至1966年,苏联曾为中国培训2.5万名专家。中国留学人员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也在苏联人民中间传为佳话。教育交流在两国年轻一代心中埋下深厚感情,这一感情纽带在中苏20世纪80年代全面恢复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随之很快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因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民间强烈交流愿望及两国教育机构之间强大合作意愿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27),其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合作办学。与俄罗斯联合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中俄两国的教育有着众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中俄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目前,中俄联合办学具有层次多样、办学模式丰富的特点,中国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俄罗斯的有关院校及对口单位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及人才交流。中俄联合办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协议,然后定点在某校进行办学;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办学;经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批准和支持,两国学校之间更直接的合作办学。中国与俄罗斯联合办学的层次主要有三种:本科层次;本硕连读层次和博士研究生层次。2002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机构“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一直从事中俄高校间教育合作的尝试。(28)
二是人才交流。近年来,中俄留学生交流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提高。政府奖学金互换项目名额逐年递增,双方定期互派研究生,使两国在理工、人文等学科的教学优势形成良性互补。目前每年双方为对方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已达到500人左右;艺术类留学人员培养项目从2002年起实施,每年选派一批中国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留学生来俄学习;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每年轮流邀请对方国家1000名大学生代表,到本国参加大学生艺术联欢节活动;中俄青少年学生夏(冬)令营活动,每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组织举办双边中小学生夏(冬)令营,规模达4000~5000人;中俄青少年学生俄语、汉语比赛,每年定期举办,其中优胜者享受两国政府奖学金赴对方国家学习;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俄高等教育展,每年定期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中俄高校间自费留学也是留学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1年的统计,目前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有18000多人,占世界各国留俄学生人数排名第一位,其中公费只有510人;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14000多人,在各国人数排名中占第五位,其中自费生13000人。大量的自费留学生的涌现表明在世界留学市场中,中俄两国分别把对方看作重要的留学目的国,在对方国民的心中,两国教育互具吸引力。(29)
三是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中俄教育界多次举办高等教育展览和学术论坛活动,如2006年“中俄高等教育哈尔滨论坛”“第六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等。论坛多以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就中俄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1世纪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战略等内容进行广泛对话,推动中俄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和高水平方向发展。(30)
四、中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前景展望
中国与中亚国家,以孔子学院为重要平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着美好的教育合作前景。
首先,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一个意义深厚的文化符号,这既是中国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达了中国面向全球化世界的开放姿态。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汉语热”的趋势在中亚愈发明显,包括大学教授、政府工作人员、大学生、商人在内的各界人士,有不少人利用工作之余前往孔子学院研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中国在中亚建立的孔子学院,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批孔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中亚国家汉语教学的权威和指导中心、双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学术交往的枢纽、内联外宣的桥梁、服务当地社会及中资企业的重要力量以及当地年轻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受到当地的普遍欢迎。(31)学习汉语也成为中亚及俄罗斯年轻人的一种时尚选择,为他们提供了跳出“书上的中国文化”、切实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
其次,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中国高校和中亚高校之间互派教师、留学生,校际学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随着中亚各国“孔子学院”的设立,中国的留学生市场将进一步扩大。(32)2009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土库曼斯坦的时候提出中方愿加强中土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推进中土教育合作,从2009—2010年起,土库曼斯坦赴华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名额从每年45人增加到90人。(33)
最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与中国均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合作也将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打下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也将在未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②丁笃本.中亚通史:现代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63.
③冯燕.浅析苏俄时期的中亚教育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3(1).
④寇亮.苏联中亚地区国民教育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⑤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⑥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到2010年后使签约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并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该计划为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⑦里斯本条约又称改革条约,是欧洲联盟用以取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条约,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旨在调整当前急需变革的欧盟在全球的角色、人权保障、欧盟决策机构效率,并针对全球气候暖化、天然能源等政策,以提高欧盟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⑧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⑨Higher education in Uzbekistan. http://eacea ec. europa. eu/tempus/participating countries/Uzbekistan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pdf.
⑩中亚五国概论[EB/OL].http://wenku. baidu.com/view/e31c4f3210661 ed9ad51f332.html.
(11)鉴于本节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为主线,暂不介绍美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上的合作。
(12)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3)聂书岭.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谈俄语的重要性[J].中亚信息,2006(1).
(14)范祖奎,易红.吉尔吉斯斯坦高等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1(4).
(15)贾文华.欧盟对中亚发展援助论述[J].俄罗斯研究,2007(4).
(16)罗英杰.欧盟对俄罗斯进行技术援助的塔西斯计划[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3).
(17)王超.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8)欧盟教育项目一览,http://www.chinamission.be/chn/sbgx/jy/jhxm/.
(19)王超.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0)刘继业.欧盟对中亚的援助概况[J].国际资料信息,2009(5).
(21)冯燕.独立后中亚高等教育与国际合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2)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刘延东致辞。
(23)国家汉办官网。
(24)大学简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国)[EB/OL].http://www.usco.edu.cn/CHS/dxjj/.
(25)国家利益与教育安全“中亚教育经济圈”构建研究会议论文[EB/OL].http://www.doc88.com/p -406269020459. html.牛汝极,等.新疆大学建设“中亚一流大学”构想[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王振权.国家利益与教育安全视域中的“中亚一流大学”构建——兼论西部地方高校的地位与作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 (9).
(26)海丽古丽·尼亚孜,阿利娅·阿尔肯.新疆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现状及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7)为了下一代——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EB/OL].http://radiovr.com.cn/2012_06_18/78452661.
(28)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9(1).
(29)为了下一代——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EB/OL].http://radiovr. com.cn/2012_06_18/78452661.
(30)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9(1).
(31)中亚孔子学院:提升中国教育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3-30/.
(32)伊莉曼·艾孜买提等.针对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3)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侧记_网易新闻中心[EB/OL].http://news.163.com/09/1214/02/5QF7TMEE000120GU.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