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4 欧亚草原——春秋战国时期中外交通的发展 4.1 尊王攘夷运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西迁
作者:石云涛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建都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夏、商和西周时期中原文化对周围地区有很大影响,向西向北侵润扩展。到了东周时期,这种影响业已减弱。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的秦和北方的晋由于地处与戎狄接壤之地,与西北各族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在文化上互受影响,中原文化因与西北草原游牧文化的接触而与更远的西域发生联系。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往中,介于东西之间的畜牧和游牧民族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4.1 尊王攘夷运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西迁
春秋时期,面对四方夷狄强盛,周王室衰弱的局面,中原各诸侯国掀起了“尊王攘夷”运动,先后崛起的齐、晋、秦等大国担当起号召和组织中原各国共同抵御周边各族侵扰的任务,有效地制止了游牧族的进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商周时中原文化的优势进取态势。《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燕国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齐桓公曾伐戎救燕。《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的霸业:“中救晋公,擒狄王,败胡貉,破屠何(屠何,东胡之先也),而骑寇始服(北狄以骑为寇);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谓龙门之西河),方舟投柎,乘浮济河,至于石沈(地名),悬车束马,逾太行,舆卑耳(山名)之貉,拘秦(一作泰)夏,西服流沙西虞(国名),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1〕《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2〕可见桓公的霸业包含着对周边四夷的征服。
晋国所在地汾水流域,原是戎狄游牧地区。西周初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疆以戎索”〔3〕。即按照戎狄惯例,分配牧地,而不是像中原地区诸侯国那样采用周法分配耕地。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由于与戎狄杂处,晋所代表的周文化在那一带只成点状的分布。春秋时晋献公执政,积极开疆拓土,先后灭霍、耿、魏、虞、虢等国,征服骊戎,击败北狄,领土发展到黄河西岸和南岸。至晋文公重耳即位,尊王攘夷,取威定霸。成为春秋时最强盛的国家。在晋一步步走向强盛时,境内戎狄国先后被消灭,扩大了华夏文化的灌溉面。
赢秦在西周后期仅是一个“西陲大夫”。周平王东迁,秦襄公以兵护送平王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并许以若秦攻取戎之地,则为秦有。以后秦不断蚕食戎的土地,扩大了地盘,成为西部强国。《史记》卷5《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至黄河边上。又用谋臣由余,灭戎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向西部的扩张,又一次打通了秦与河西走廊的交通。秦国接受了中原地区强势文化的浸润,也受到西部戎狄文化的某种影响。公元前753年,秦文公开始设史官记事。前746年,采用西戎野蛮法律,实行“灭三族法”。前678年,秦武公死,用人殉葬。前677年,秦德公建都雍,用三百牢祭天求福。西周故地,戎狄杂居。商亡后西周曾将其遗民迁至此地,西周灭亡,商人后裔建立亳国,自称亳王。西周文化为戎狄风习和商文化所摧毁,秦采用不少落后制度与文化,虽然成为大国,却被华夏诸侯看作戎狄之国,不得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
秦不仅受到戎狄文化的影响,也对落后的西北戎狄文化产生了推进作用。秦与戎狄保持有密切的往来,秦地女乐曾通过这种往来输入戎地。《韩诗外传》记载:“昔戎将由余使秦,秦缪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缪公然之。于是告内史王缪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余,圣人也,将奈之何?’王缪曰:‘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尝见中国之声色也。君其遗之女乐,以淫其志,乱其政,其臣下必疏,因为由余请缓期,使其君臣有间,然后可图。’缪公曰:‘善。’乃使王缪以女乐二列遗戎王,为由余请期。戎王大悦,许之。于是张酒听乐,日夜不休,终岁淫纵,卒马多死。由余归,数谏不听。去之秦,秦公子迎,拜之上卿。遂并国十二,辟地千里。”〔4〕
秦厉公时,西戎的一族羌人爰剑被俘为奴隶,在秦学得农业知识,后又逃回羌地,教人耕种、牧畜,诸羌敬服,推为大酋。原来射猎为生的羌族,从此逐渐发展为西方强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无弋爱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传说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5〕
随着秦国对西北羌狄的用兵,迫使羌人西迁。爰剑时羌人崛起,“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獠戎。忍季父印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雋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忍子研立,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6〕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诸侯国140多个。经过长期的兼并,至战国时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割据。地处北方和西北的燕、赵、秦诸国与戎狄接壤,他们有效地抵抗了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当然,在彼此间存在着争夺和战争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上的互相影响。那时北方草原一度出现“东胡强而月支盛”的局面〔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学习草原游牧文化而进行的改革。后来秦逐一吞灭关东六国,统一了中国。在秦国逐渐崛起并最后建立秦朝的过程中,秦一边东向发展,一边征服了西北诸戎,促进了西北民族与华夏文化的融合。秦的强盛和西进不仅打通了与河西走廊的交通,而且迫使原来居住在它西部的戎狄各族西迁,从而与当时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活动联系起来,因而推动了中西之间文化的交流。
〔1〕《管子》卷8《小匡》,收于《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2〕《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第1491页。
〔3〕《左传》卷54“定公四年”,收于《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433页。
〔4〕〔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9,《汉魏丛书》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5〕《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75页。
〔6〕《后汉书》卷87《西羌传》,第2875-2876页。
〔7〕《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87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