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

下篇 海上丝绸之路 一、 海上丝路的黎明 1.上古时代东亚人与海洋

作者:沈济时


  人类与海洋接触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不少磨有小孔的海蚶壳,估计当时的人类曾用绳索串系这些贝壳来装扮自己。这证明山顶洞人已经与海滨地区有联系。
  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东临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太平洋与东亚大陆相接处从北到南排列着: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隔海与大陆平行纵列着一连串岛弧: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台湾及吕宋列岛。越过这些岛弧向东,便是大洋。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代东亚地区的航海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岛弧与大陆之间的东西向横渡,以及在西太平洋边缘诸海中作南北向的航行。
  东亚的海陆位置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带:冬季主要是偏北风,利于使用风帆向南航行;夏季主要是偏南风,便于海舶向北航行。同时,西太平洋近岸水域有规律活动的海流,其中主要是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即日本暖流或黑潮。黑潮的宽度约为180公里,流向基本稳定,终年不变。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于古代中国人发展以自然动力为主的远航是至关重要的。
  人类蒙昧的航海活动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时代便开始了。从东亚滨海地区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可以大致判断当时文明传播的路线与航海活动的关系。据《左传》记载,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这里的“贝丘”就是新石器时代居于海滨地区的人类以采获海蚶为生的证据。贝丘是人类把吃剩的贝壳弃于住地附近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这种遗址现代在沿海地区仍时有发现。1953年,考古学者在河北省宁河县距海30余公里外的几个地方发现贝丘①。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的辽阔广大。舟人浮海远离大陆时,会看见四周海天相接,一叶扁舟茫然无所依的情景。《列子·汤问》提到古时人们注意到江河之水日夜奔流入海,却不见海水满溢,遂推测海中有某处是水灌不满的“无底之谷”。所以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把海称为“天池”。晋张华《博物志》提到“旧说”“天河与海通”②,也就是古代传说天上的银河与海相通。
  东亚最初的航海是海岸地区与近岸岛屿间的短距离漂流活动。在华东地区,考古学家对舟山群岛上所发现的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证明,舟山群岛文化深受浙东余姚河姆渡文化影响。辽东半岛地区与邻近岛屿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同样庙岛群岛大钦岛东村遗址发现的夹沙陶与山东半岛烟台地区白石村遗址出土文物相似。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浙东沿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均与近海岛屿的居民有海上联系。但辽东、山东两个半岛这一时期的文化仍有相当区别,这说明当时人类尚无能力越过位于庙岛群岛北端的北隍城岛与辽东半岛南端旅顺口老铁山之间宽达22.8海里的老铁山海峡。
  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人类的航海能力有了提高。在朝鲜半岛各地以及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海参崴大彼得湾伊桑诺夫所发现的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遗址,均与辽东半岛小朱山下层诸文化有关。距今约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影响到辽东半岛,同时山东半岛诸地也发现了辽东半岛文化类型的器物。距今4000年前,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扩展到辽东半岛沿海地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山东半岛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在东北地区仅见于辽南,不见于渤海北部其他地区。这表明辽东、山东两半岛的居民并不是绕道渤海西岸,而是越过老铁山海峡直接往来的。发源于山东的龙山黑陶文化以薄而有光泽的黑陶为典型代表。这种文化传播极广,向南到达江、浙、闽沿海地区,甚至越过台湾海峡,进入台湾。
  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两大特征:一是印陶纹,这种类型的陶器也分布到台湾。另一个特征是有段石锛,据考古学者统计,这种石器在福建、广东、江西发现最多,浙江次之,江苏又次之,安徽更少,华北东部罕见,华北西部未见,长江流域中部和西部也罕见,很显然分布在濒江滨海地区。非但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在台湾多见,有段石锛也有所发现,其中尤其以园山贝冢内最多。据研究,有段石锛是一种制造独木舟的工具③,因此这种石锛的分布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航海活动的扩展有重要意义。
  有段石锛分布极广,例如菲律宾、北婆罗洲、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和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这种文化的传播大约是通过太平洋上几个定向海流进行的。考古学者对山东大汶口和西夏侯两组遗址出土的人骨测量表明,当时这个地区的居民具有波利尼西亚人的因素④。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人骨鉴定也有相似的结论⑤。这些资料说明,波利尼西亚人的远祖产生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他们在向外迁移的过程中,把有段石锛这种石器传播到各地。波利尼西亚人与马来人有某种亲缘关系,是太平洋上著名的航海民族。他们向太平洋诸岛迁移和有段石锛传播路线大约是,从中国东南地区沿海航行,或越海漂流,首先传至台湾、菲律宾、北婆罗洲和苏拉威西,然后由波利尼西亚人传播到波利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等处。
  辽东、山东新石器文化与朝鲜、俄罗斯海参崴地区文化的内在联系,龙山类型黑陶在台湾的落地生根,有段石锛的传播,都是新石器时代东亚大陆沿海居民从事航海的结果。《诗经·商颂》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诗句,“相”为成汤的十一世祖,在“相”的时代,距今4000余年前商部落的领土已经伸展到渤海地区,甚至扩张到海外。据《尚书·大传》和《论衡》等书记载,周成王时已与海东日本和南方的越南有了往来。
  ①安志敏:《河北省宁河县先秦遗址调查记》,《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
  ②范宁校正:《博物志》卷10,第321条。
  ③林惠祥:《中国东南亚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载《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④颜闇:《大汶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⑤韩康信、潘其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载《人类学学报》第2卷第2期。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