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海上丝路史话

一 先秦时期海上交通状况 2 殷人远渡美洲问题

作者:杜瑜


  自18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学者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认为这部书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它包括了整个世界的旅行记载。其中《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的描述,似乎同墨西哥的科罗拉多河谷有关;书中的《东山经》似乎与北美洲、中美洲及墨西哥湾等地区有关,从而提出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可能就有中国人到过美洲。以后在美洲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墨西哥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遗物和遗迹具有与中国商代文化特征相似的墓碑、雕塑、石刀、铜器、图腾、壁画、文字、陶片、纹饰等。如在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现上古时代的圆形土墩和石斧,与中国张家口附近的土墩和石斧相似。在墨西哥拉文塔土墩中出土的石雕,及在危地马拉博物馆保存的奥尔梅克赤陶头像,都是中国人的脸型。于是有的学者便认为在3000多年前,很可能有一批中国人到达了美洲或墨西哥。正好在中国史书中记有商末武王伐纣时,曾有大批殷人逃亡,桴泛出海。由此推论,很可能这批逃亡者从山东半岛出海,漂流到台湾岛,然后沿琉球群岛北上到了日本,再沿日本列岛北上,趁西风或黑潮海流漂流到阿留申群岛,从而到达了北美洲。再顺加利福尼亚海流南下到了墨西哥。这一问题受到中外学者普遍关注,有的继续论证探讨,有的据理反驳,予以否定,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支打捞队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帕拉斯维德半岛浅海处,发现两个表面有2~3毫米锰矿积聚层的“石锚”。欧美专家学者对此作了专门研究,认为这两个“石锚”的岩质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并不存在,与中国沿海地区的灰岩基本相同;同时根据锰积聚率为每千年1毫米来推算,这些“石锚”在海底已沉睡了两三千年。这正是上述殷人东渡的年代,这些石锚可能就是当时殷人遗留下来的。此外近年在墨西哥还发现一方刻有“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有人认为这是战国或秦末的田齐人氏的墓地,从而殷人远渡美洲的话题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有的学者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来分析,认为不太可能,对此予以否定。这问题尚在继续探讨之中,如真能予以科学证实,那将是人类航海史上石破天惊的伟大创举了。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