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海上丝路史话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路的发展 1 南海航路的发展

作者:杜瑜


  三国时期,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孙权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海洋地理条件,积极倡导大规模航海活动,就在他称帝的第二年即黄龙二年(230年),即“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夷洲即今台湾岛,亶洲为秦代徐福东渡而未再归来的日本列岛。终因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我国正史中第一次关于台湾海峡两岸交往的正式记录。
  孙权还派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他们南海之行,历时达一二十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几乎遍及整个东南亚,甚至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回国后分别撰成《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等书,这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关于南海情况的专门著作,可惜都已失传,只是在其他古籍中多有引用。与此同时,黄武五年(226年)有罗马商人叫秦论的来到交趾,后被送去谒见孙权,孙权向他了解了许多罗马帝国的风情习俗,然后派刘咸送他回国,不巧刘咸在途中病故,不然刘咸可能成为去罗马帝国的第一个中国人。
  这时期南海航路上中外贸易依然持续不断,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前来入贡或进行贸易的国家日益增多。《梁书·海南诸国传》中说,海南诸国一般是指交州以南及西南的海外国家,在西边同西域诸国接界。晋代时,这些国家同中国直接交往较少,所以中国史官没有什么记载。到南朝宋、齐时,有十多个国家同中国有直接来往,从而史书才继续有了记载。到了梁朝,南海诸国奉中国王朝的“正朔”年号,向梁朝入贡,航海到中国来的比前代更多了。这一时期我国同东南亚及南亚各国海上贸易往来不断发展。就说天竺国吧,自东汉时遣使来华后,与中国中断了3个多世纪的联系,到梁朝时又遣使来华,恢复了以往的联系。此后印度洋沿岸的天竺、师子国等国多次派遣使臣来华,东南亚地区的扶南(今柬埔寨)、呵罗单(今印尼爪哇)等许多国家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时期与各国的贸易活动中,我国主要以输出绫、绢、緜、丝等丝织品为主,而从南海各国进口珍珠、象牙、玳瑁、珊瑚、翡翠、香药、鹦鹉、孔雀、琉璃、吉贝及其他奇物等。据《宋书·蛮夷传》记载: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呵罗单国曾遣使送来“天竺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这里的“古贝”,即上述的“吉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棉花、棉布。
  由于南朝与海南诸国的海上交往更加频繁和活跃,南海海上丝路又有进一步发展,开始越过南亚印度半岛,将航路延伸到阿拉伯海与波斯湾,直接沟通了东、西亚之间的海上往来。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出现梗塞,东西方交往主要靠海上丝路维系。不仅在《宋书·蛮夷传》中有记载,而且在阿拉伯旅行家马苏第的《黄金草原与宝石矿》一书中也明确记载:“中国和印度船只溯流而上去见希拉王。”这里的希拉国是3~7世纪初的阿拉伯古国,希拉城位于古巴比伦废墟3公里处,当时中国船只到达波斯湾后,再溯幼发拉底河而上,可达希拉城拜见希拉王。同时出发港口也随航海技术的提高,从两汉时的雷州半岛上的徐闻、合浦等地移至广州,晋朝的宗室贵族中有人为了蓄聚珍宝,专门派人到广州、交州采购海商运来的舶货。当时“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这些“珍异”实际都是从海外进口来的。从此我国南大门——广州,便一直成为我国南方重要港口,久盛不衰。近年在广东英德和曲江的南朝墓葬中先后出土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这正是当时波斯或阿拉伯商人从海路来华经商贸易的实证。
  梁时,不少外国僧人来华传译佛法,其中西天竺僧拘那陀罗(即真谛)取海路经狼牙修(今马来半岛北大年一带)、扶南来到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市)。后又辗转至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市),又去了梁安郡(治所在今福建南安县丰州,即泉州港附近),最后又由梁安郡泛海至广州。他在晋安郡时曾“欲泛舶往棱伽修(即狼牙修)”;在梁安郡时“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可见当时的福州、泉州港也可与海外通航。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