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六 明代海上丝路由盛转衰 2 郑和下西洋
作者:杜瑜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其“盛”则是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可谓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达到了顶峰,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
郑和(1371~1434年),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因在靖难之役中起兵有功,颇受永乐大帝器重,擢任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小名三保,习惯称之为三保太监,故郑和下西洋又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
永乐大帝朱棣登位后,一方面继续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同时大力发展朝贡贸易。他积极发展同各国联系,主动派遣使者去周边的日本、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国宜慰招徕。在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帝就派郑和出使暹罗国;永乐二年又让他出使日本。永乐三年即命他组织统率庞大船队远航,出使西洋。前后共7次,历时28年。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1405年7月~1407年10月),率领大型宝船208艘,各种人员27800多人。从太仓浏家港启程,经福建长乐候信风,由闽江口的五虎门扬帆远航,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向西驶过孟加拉湾,又过锡兰(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西南科泽科德)。当时的古里是中西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郑和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航海纪念碑。
第二次,永乐五年九月到永乐七年夏(1407年10月~1409年8月),航程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丁暹罗(今泰国)。在经过斯里兰卡时,曾立碑纪念,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的加勒被发现,碑文是用三种文字镌刻,右边是汉文、左上方是泰米尔文、左下方是古波斯文,汉文是碑文的主体。现收藏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博物馆内。
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1409年10月~1411年7月),这次出航统领官兵27000余人,航程基本照旧。在占城受到占城国王热烈欢迎。然后离占城南航,访问爪哇后,西航至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这里原是隶属暹罗的小国,郑和帮助建立碑石,划定疆界,自此满剌加独立了。再西航经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中部)及苏门答腊,到锡兰后,分派一支分队去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部东岸)、阿拨巴丹、甘巴里(今印度半岛南端之科摩林角);自己率大*(左舟右宗)船队访问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古里,然后回国。
这3次航行中间几乎没有休整,连续不断出航,所走路线也大体相同,基本上只是到达印度半岛南部西岸,未入波斯湾。有的学者认为第三次曾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或非洲东岸。实际上《明史·忽鲁谟斯传》中有记,在郑和第三次返航回国后,永乐帝于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命他第4次远航时,特别提出:“以西洋近国已航海贡琛,稽颡阙下,而远者犹未宾服。”希望郑和这次能远访居西海之极的忽鲁谟斯。于是他遍寻懂阿拉伯语的通事,马欢便于这次随行(见图9)。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1413年12月~1415年8月),这次出航过占城,南航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北部的吉兰丹)、彭亨(即湓亨),再东航爪哇,西进旧港,到满剌加。征得国王同意,在此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均在其内。设置了这个中途供应基地,为以后几次远航创造了条件。后到苏门答腊平息抢劫后,派出一支船队去访溜山国(今马尔代夹),自己率大*(左舟右宗)宝船继续西行,过锡兰、到古里,然后直航忽鲁谟斯。这里是东西方商人会聚的大都会,各处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地赶集买卖。这里有来自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印度半岛及以东各国的商人,还有来自非洲东岸、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会集了东西方的各种奇珍异宝,诸如各种名贵宝石、珍珠、水晶、金刚石、珊瑚、琥珀等等,应有尽有。当时在忽鲁谟斯的一些非洲地区的商人,如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及在今也门的阿丹、剌撒等国。他们看到郑和船队,对中国产生极大兴趣,回国后报告了本国政府,于是其后这些国家纷纷遣使来中国朝贡。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先后有19个国家来使,于是永乐帝又令郑和再次出航,分送这些使者回国。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五月到永乐十七年七月(1417年6月~1419年8月),起航后于五月十六日在泉州城外回教先贤墓行香并刻石纪念,这块“行香碑”刻石迄今犹在。上书: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祐。前段行程基本与上次相同,在苏门答腊时郑和派出一支船队前去溜山国,他自己仍率大*(左舟右宗)宝船过锡兰、柯枝到古里,径直航至忽鲁谟斯,然后沿阿拉伯海岸南行,驶抵祖法儿(今阿曼佐法儿)。在那里双方友好交往后,祖法儿国王又派使者带了乳香,鸵鸟等礼物随郑和船队来访中国。其后从祖法儿继续南行,又访问了今也门的剌撒、阿丹等国,然后绕过索马里半岛,到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赤道以南的竹步(今索马里的准博)、麻林,最南到达了达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这次行程最远。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到永乐二十年八月(1421年春~1422年9月),主要送16国使臣回国。行程与以往一样,先到占城,后派一支船队送暹罗使者回国;其他船只继续南行,经马六甲海峡,送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等国使臣回国。然后派李兴率一支船队西行,李兴又分派内官周满直航阿丹;他自己则送南浡里、锡兰、加异勒、柯枝和溜山等国使者回国。而郑和在苏门答腊与李兴分手后,便北航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然后向南到古里,由此直航祖法儿,继续南航,去了剌撒、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后返航。其间永乐十九年十月还派内官洪保送爪哇使者回国。这次是分批分头行动,去的地区特别多,共有36国。
4~6次的航程基本相同,主要活动范围在印度洋,不仅越过南亚,进入了阿拉伯帝国,而且到了非洲东岸,继承发展了宋元时期的海上航路,形成了多点交叉的综合航路网。这几次不仅活动范围大,更重要的是大显中华帝国的威风,基本上达到了永乐大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使明代朝贡贸易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了最高潮。由于财力不足,不得不使如此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暂行停止,让郑和在南京守备了好几年,直到宣德五年才又重新出征(见图10)。
第七次,宣德五年十二月到宣德八年七月(1431年1月~1433年8月),郑和率大型宝船61艘,共27550人,浩浩荡荡从南京龙湾(今南京下关)起航,两天后到达浏家港,由此出发。这次航程与第五次基本相同。只是在苏门答腊时,分出一支船队经溜山后直航非洲东岸,去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等地。又派洪太监率一支船队去古里,然后直航祖法儿、剌撒、阿丹等地。而郑和自己则去锡兰、古里,再直航忽鲁谟斯。其中洪太监一支到达古里后,正好古里派船去天方(又称默加,即今伊斯兰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于是洪太监便派通事7人带上礼品,随古里船去了天方。他们在那里买了各种珍禽异兽,画了天堂图,默伽国王也派了使臣带了方物随他们来明朝贡。(见图11)
郑和7次下西洋,历时28年,每次出动百余艘海船,载有2万多人,行程万里,遍访了亚非三四十个国家,这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郑和的出访完全是和平友好、互利平等的,他尊重各国主权,馈赠大量礼物,建立友好邦交关系。赢得了各国的信任和友谊,很多国家争派使节来华,有的甚至国王亲自来访。有人统计,永乐朝22年间,曾有60个国家245次来访,其中浡泥、满剌加、尼八剌(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剌朗(今菲律宾棉兰老岛)、锡兰等6个国家8位国王9次亲自来访。其中浡泥国王、苏禄国王和古麻剌朗国王在中国访问期间,不幸病故,分别礼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山东德州北郊、福建福州城西湖南茶园山。这些正是明代友好外交的历史见证。
郑和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外交家。他作为友好使者,传播了友谊的种子,在各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给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深切的怀念。直到今天,在他当年走过的地方,许多国家的人民还流传着他的故事和传说,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用他名字命名的城市、港口、庙宇、水井等。如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垅、三宝公庙、三宝墩、三宝井;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等等。他的光辉业绩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永远不会磨灭。郑和下西洋的举动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不仅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各国相互间的友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封闭的中国王朝更加了解世界。可惜这一成果未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腐朽的封建王朝依然故步自封,唯我独尊。以后反让四方殖民者东侵,悄悄地敲开了大门。
海上丝路史话/杜瑜.-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