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4.5英雄辈出之地

作者:王蓬




    
  一
  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有一半书写在草原上,至少中国历史上有五个在草原游牧的民族建立过政权。鲜卑人建立过北魏,党项人建立过西夏,女真人建立过金,蒙古人和满族人先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和清朝。而且,由这两个马背民族建立起的王朝,疆域都空前的辽阔,这还不包括匈奴、回鹘、契丹、吐蕃、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创建的大大小小的汗国。其中,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都生发于呼伦贝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从这里出发,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但无论这些草原上的勇士干出过多么大的业绩,在历史上书写了多少丰功伟绩,呼伦贝尔却永远是他们心灵深处的故乡。那么,这处草原勇士的故乡位于何处?为什么又会成为英雄辈出的地方?
  二
  常有人把祖国版图比喻为一只翘尾昂首、引颈高歌的雄鸡。在这只雄鸡的鸡冠位置,有一片因森林茂密、草原丰饶、湖泊美丽而被誉为“草原明珠”的地方——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片大草原的得名,是由于在无垠绿野中镶嵌了一对姐妹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的缘故。呼伦湖在这片大草原的东北方向,狭长广袤,长达93公里,宽也有三十多公里,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真正“秋水共长天一色”,美不胜收。贝尔湖在大草原的东南方向,正好在中蒙边界的中国一方,略小一点,面积也有六百多平方公里。奇绝的是还有一条清澈无比的乌尔逊河,蜿蜒在大草原上,把呼伦湖和贝尔湖连接起来,所以人们称两湖为姐妹湖。
  呼伦贝尔草原濒临被浩瀚森林覆盖的大兴安岭,四周植被茂密,湖水没有污染,十分洁净,碧透蔚蓝,深不可测。不仅生息着30多种鱼类,还为众多的水禽和候鸟提供了十分优良的栖息地。
  最为壮观和有趣的是,每当严冬来临之际,地处东北较为严寒的呼伦湖的鱼群,竟像候鸟迁徙一样,成群结队地沿着乌尔逊河到贝尔湖过冬。三四斤重的大马哈鱼不时跃出水面,高达数尺,十分壮观。而这时,本来应该南下过冬的丹顶鹤、斑头雁、大海鸥一方面急于南下,一方面又舍不得蜂拥而至的鱼群,硬要饱餐之后,才恋恋不舍地飞走。
  三
  呼伦贝尔大草原当然不仅有这两个美丽的湖泊,还拥有广袤的森林,逶迤的山岭。若在夏秋之交,从飞机上俯瞰,下面则是一望无垠的绿色海洋。若是乘坐北京至满洲里的火车,当越过绵亘起伏的大兴安岭后,便进入了一幅巨大的、仿佛没有尽头的绿色画卷。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古老的民歌原诞生于蒙古草原西部的阴山脚下,千年逝去,我在阴山寻找不到的景象,却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随处可见。
  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所以闻名遐迩,有很高的知名度,关键在于有多达8万平方公里未遭污染,被称为“绿色净土”的优质草原。以牧草为主的各类植物多达一千三百余种,几乎涵盖了世界草原植物的绝大多数,能够满足牛羊的各种需求。同时又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景观,平原与平缓的山坡绿草如毡,铺天盖地地涌向天边,弯曲的溪水若明若暗,水草丰茂,这就为整个夏秋放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起伏的山岭和林木葱茏的地方,草深没腰,麦浪漫过一道道山岭,这就为牧民储备冬季饲草提供了基地。河流、湖泊和大面积的湿地沼泽,栖息着数以万计的野生禽类,湖泊多出水产,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再是野生的驯鹿、马鹿、狍子、黄羊,常常数以百计、千计为群,奔驰或漫游在草原丛林……
  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常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由此不难想见生态是何等良好。事实上,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从远古时代就为许多游牧民族的诞生、发展、壮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生存条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61年考察呼伦贝尔大草原后认为: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古的一个最好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历史已经证明了翦伯赞先生的科学结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丰美水草,为游牧民族养育了铁蹄骏马,也养育了强健的勇士。从春秋战国直至清代,这些游牧民族各自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过去,我们仅知道从春秋战国起,历代中原王朝为防止游牧民族南下都构筑过长城,但却不知道游牧民族为自身安全,也曾构筑过长城。如今,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还存留着长达5000公里的长城遗址。从构筑方式、年代和史料证明,这条同样伟大的长城,是游牧民族女真人在建立金政权时所筑。公元四世纪,鲜卑人建立了统一整个北方的北魏政权;公元10世纪,契丹人以呼伦贝尔为后方基地,建立了辽国;公元12世纪,女真人则建立了金国;13世纪,蒙古草原则涌现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辽阔强大的元帝国;17世纪,女真人的后裔满族铁骑入关,建立了统一全国的清政权,创造过“康乾盛世”,并最终为今日祖国版图奠定了基础。若要追根溯源,呼伦贝尔大草原还真是功不可没呢!称其为英雄辈出的地方也恰如其分。
  四
  时至今日,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还生活着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俄罗斯等36个民族,各民族在这片丰美的大草原上和睦相处,又继承和保留着各自的文化习俗。比如鄂伦春族,自古就是以狩猎、养驯鹿、采集为生的游牧民族。新中国成立后,虽为他们建立了定居点,但至今还饲养驯鹿,还有部分牧民保持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俗。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位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四年的鄂伦春族女画家,仍回到故乡,与家人一起赶着驯鹿迁徙的情景,十分真实地反映了鄂伦春族独特的生活习俗。
  呼伦贝尔大草原也并非完全绿浪接天,鲜花烂漫。由于纬度偏高,夏季短促,冬季寒冷漫长,所以每年10月,江南仍是花红柳绿时,这儿已是满眼萧索,不定哪天银白的雪花便会不露声色地悄然飘落。而且,这儿的雪花可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铺天盖地,整个冬季大草原上都会积雪盈尺,真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银装素裹,形成壮美的塞外景象。无怪近年呼伦贝尔草原的“冰雪风光旅游”已成为亮点。
  也正因为漫长的严寒消灭了病虫,厚厚的冰雪滋润了无边的草原,也为河流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呼伦贝尔的植被才生长得那么茂密丰美,生机勃勃。于是,我们就有幸领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全部热情和魅力。
  每当夏秋之交,各民族的牧民都会继承先祖遗风,“逐水草而居”。蓝天白云之下,一座座圆圆的帐篷便点缀在青绿如毡的大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像云团般慢慢浮动,骏马则用奔腾来展示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剽悍的牧民挥动马杆,引吭高歌,此起彼伏。一阵雨后,彩虹拔地而起,蒙古包飘起袅袅炊烟,一切都美丽如诗,如梦如幻……足以融化掉所有来到呼伦贝尔的旅人。
  朋友,到呼伦贝尔去吧,那是一颗真正光芒四射的草原明珠!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