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4.12居延·黑城·额济纳

作者:王蓬




     
  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古居延要塞、古居延泽、黑城遗址,都在今内蒙古靠近中蒙边境的额济纳旗,在河西走廊张掖西北方向400公里之外。古人无“公里”概念,800里地,概数就是千里,若在内地,不定出了省界。但只要寻叩丝绸之路,考察河西走廊,却注定绕不开居延、黑城、额济纳,这也由汉唐时期边塞防御需要的态势所决定。我们知道,汉开河西,始通丝路,唐时达到鼎盛,但汉唐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汉唐王朝都曾经历由弱至强,由“和亲纳贡”到有效反击,并最终取得把西域广大地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胜利。认清这个大背景下,古居延要塞与河西走廊的关系才能够清楚。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方面是汉唐政治军事家们的战略眼光远大,认为要塞屏障的千里河西“四郡两关”是敌人进攻的必由之路,设立前哨阵地,仗不能在家门口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方面,要塞之所以要设立在千里之外的居延,则由其独具的地理优势所决定。从祁连山腹地流出的黑河(也称弱水),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内陆河。在滋润了张掖、鼎新等绿洲之后,“弱水三千入流沙”,最后在八百里外的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聚水成湖。据史料和地质勘探表明,远古时湖泊曾达两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烟波浩渺,荒无人烟。汉时,湖泊还有五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四周水草丰茂,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是放牧牛羊的优良牧场,当时这一带被匈奴占据。公元前121年,堪称天才将军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如狂飙突进,过祁连山、焉支二山,追杀匈奴至居延泽,这是居延泽伴着河西归汉的历史首次被记载。
  当时的情况是,匈奴若占此地,便于集结骑兵、准备粮草,再沿着黑水南下把这里建成一座进攻河西四郡的桥头堡。汉军若据此地,可深入匈奴腹地威慑匈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关键是这里水草丰茂,宜于驻军,更宜于屯垦。建立必要的防御体系,就能够屏障得来不易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保障丝路畅通。
  汉开河西后,在居延一带设立了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相当于两个军分区。凡都尉驻地都要设城,建都尉府,设置尉丞、侯、千人、司马和僚属。同时,还要建立一系列的防御体系,管理多少不等的士兵,守卫烽燧,观察敌情。
  太初三年(前102),西汉王朝调18万人至河西,修筑长城,延伸到居延,设立居延、休屠两县。同时还利用居延泽一带日光充分,土地肥沃,开垦良田,放牧牛羊。守军开渠引水,成功地进行“军屯”,除满足军需之外,还上缴国库。
  唐时,因丝路更加畅通,设立“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屏障河西。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奉朝廷命令到居延慰问戍边将士时途中所写。到达居延要塞后,还曾写下“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形象生动地记载了作为边城要塞的古居延,大漠空旷,白草连天,戍边将士,骏马驰骋,弯弓射雕的壮志豪情。
  唐之后,居延还曾被回鹘、西夏等游牧民族占据,著名的黑城遗址便是西夏驻军之地。清统一后,发生在居延最重要的事件,便是土尔扈特的回归和额济纳旗的设立。
  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的一支被清政府安置于居延一带,并专门设立了额济纳旗为其游牧之地。蒙古盟旗制度诞生很早,成熟于明清之际。盟相当于市或地区,旗相当于县,额济纳旗现属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之所以出名,不仅在于古居延要塞,更因为居延泽是与罗布泊、古国楼兰一样,是与古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屡屡见于史书。额济纳还拥有500万亩胡杨林,是世界仅存的三大胡杨林之一。尤其让世界震惊的是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与中国学者黄文弼、袁复礼、徐炳昶、丁道衡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古居延黑城及荒野的烽燧遗址地发现了大量汉代简牍,这是纸张发明前书写于竹片上的文字,是当时居延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情况的真实记载。因出土于居延,便被称为居延汉简。居延汉简的发现,引发了中外学术考古乃至书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居延汉简、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莫高窟经卷、故宫大库档案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额济纳
  正因为如此,我从上世纪末考察丝绸之路始,额济纳就成了心中魂牵梦萦的地方。但直到近年,才连续去了两次。首次是2006年10月,这年考察唐蕃古道至昆仑山口,又穿过柴达木盆地,越党金山口至敦煌,返回时在山丹长城口结识文友陈淮。他曾插队在山丹,因迷恋河西历史文化,索性辞去公职定居山丹。自驾车辆,摄影撰文,著有《山丹长城》《河西走廊》等著作。我们交谈之间,得知他曾多次前往额济纳,还出了专著《大漠孤烟阿拉善》。看着他书中拍摄的无边无际的在夕阳中金黄一片的胡杨林,让人怦然心动。陈淮也是性情中人,告诉我他知晓的一条从山丹翻越龙首山,进入阿拉善戈壁的“胡志明小道”,与酒泉卫星基地的沙漠公路相连,开车半天之内便可直达额济纳。并说他有朋友在额济纳,可随时知道胡杨林的情况。胡杨每年秋天树叶变黄,前后持续半个月,但毕竟在边地,说不定一夜大风,气温骤降又会落得尽光,让人扫兴。所以,有个把握最佳时机的问题,于是我经常和陈淮联系。
  已经到了10月中旬,觉得没有希望了,不想一天突然接到陈淮电话,说由于天气持续温暖,额旗胡杨黄叶正繁,是摄影的好时机,可否愿去?其时正好带车在西安办事,几乎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当天中午就由西安起程,沿丝路北线,即目下的312国道,经泾阳、长武,越六盘山,当晚下榻平凉。第二天至定西即上高速公路,过兰州未进市区,仅在服务站午餐后便又赶路。之前也曾多次西行,都在七八月份。10月中旬,河西已属深秋,沿途山峦斑斓,白杨金黄,收获尽净的田块空旷开阔,在蓝天白云下十分壮观。下午3时便到了山丹长城口。河西以山丹长城较为完整,在旷野如龙蛇般蜿蜒达百多公里,高速公路正好将其切断,形成一处豁口。因长城近在眼前,旅客多要在此下车拍照,当地索性建起一处长城博物馆,再有几家客店、饭馆、商铺,形成一处街市。陈淮便在此修了几间小屋,构成小院落,平日驾车拍摄各种关于人文史地的专题。比如,他曾对黑河从源头至潜入流沙的居延做了全程探访,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及香港的地理刊物上,很受欢迎,这也是他坚守山丹的原因。他摄影写作,为熟悉的影友文友做向导,出售一些自己关于黄河、长城、大漠的著作,也接待一些来河西考察的中外学者、教授和专家,日子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过。他自嘲为自由撰稿人,倒也过得优哉游哉。
  我们到来,陈淮十分高兴。当天下午,便带我们去几处古遗址拍摄。山丹属河西峰腰地段,在张掖与永昌交界处南边,焉支山与北边龙首山渐次靠拢,最窄处不足5公里,且海拔超过2000米,已无农田,唯见山坡下大片野草枯黄,有放牧羊群,在夕阳下晚归,呈现牧区景象。还有几处汉代烽燧、峡口驿站及林则徐日记讲过的定羌庙。这天下午,全在深秋落日中呈现出雄浑、苍凉、壮美的塞外景象,为平生仅见。几个人都兴奋至极,拍摄到暮色降临才回到陈淮小院。
  次日清晨,我们早早赶路,在陈淮的引导下,向北驶上一条翻越龙首山的简易公路。龙首山绵亘于河西走廊北部,与祁连山遥遥相望,但远不如祁连山巍峨。我曾两次沿扁都口穿越祁连山,知其长达千里,宽度也在200公里,海拔超过四五千米的雪峰比比皆是,否则也不可能孕育石羊、弱水、疏勒三大水系。龙首山与其说是山,莫若讲是一线高海拔的丘陵,宽超不过20公里,翻越仅用了半个小时。但车驶上制高点时,看到山两边的格局,深感龙首山虽然低矮,但其作用不可小视。因一山之隔便是无垠的戈壁沙漠,几乎看不见绿色,与河西走廊田畴连片、村镇相望的绿洲风貌形成鲜明的对比。若无龙首山阻挡风沙,不定西边都成沙漠,河西绿洲便无从谈起了。龙首山还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北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几乎没有村落田块,唯见三五只骆驼,漫游着啃食带刺的骆驼草。好在戈壁上有简易公路与卫星基地柏油路相接,沿途几乎无人无车,便于快速赶路。下午3时左右。便到了神往已久的额济纳。完全出人意料,来前读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写《塞上行》,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他多次赴西北考察,曾从张家口、包头、宁夏到达额济纳。讲这里没有一栋房舍,牧民全住蒙古包,连他去拜访的蒙古王爷也不例外,设在树林中的王府也仅是略大一些的蒙古包。另有资料介绍,额济纳旗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1949年全旗不足千人,边陲远地,多年封闭。重视文物古迹,胡杨带动旅游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因而推想不过类如川藏、青藏沿线小镇,十几户人家,甚而做好了晚上住蒙古包的准备。
  岂料,额济纳旗所在地达来呼布隆迪镇竟完全是一座新兴城镇。虽然不大,但规划有序,四条街道上的机关、学校、商店、宾馆、酒楼、专卖店、图书馆一应俱全,繁华不亚于内地。最有特色的是,黑河就从小镇流过,成片金黄色的胡杨几乎包围着城镇,在秋天透明绚烂的阳光照耀下,宛如童话世界,十分美丽壮观。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拍摄,选取各种角度,在小镇游览。观察发现,黑河由于含沙量大,如同黄河,会经常壅塞改道。历史上曾在额济纳一带形成八道河床,宽达20公里,成为适宜胡杨生长的生态带。最盛期胡杨达500万亩,在戈壁沙漠中形成一片适宜人居的小环境。
  近年来,由于黑河来水减少,造成居延海干涸,大片胡杨死亡,成为北方沙尘暴源之一,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作出“引黑济纳”的规划,即每年向额济纳调水不低于八亿立方米,几乎是黑河年径流量的一半。迫使上游节约用水,并在10月农业用水结束后集中向下游调水。经过几年的努力,干涸的居延海正逐步恢复水域,胡杨林也有部分复苏。我们去时正好碰上黑河水下泄,额济纳镇的二道河、四道河都奔流着蜡黄湍急的河水,两岸高大的胡杨倒映于河水之中,别具风情。
  那天,直到落日收尽最后的霞光,我们才钻出胡杨林。下榻的小镇宾馆干净整洁,又专门去一家蒙古饭馆。吃着手抓羊肉,并与饭店老板聊天,得知额旗近年借助胡杨加大宣传,开发旅游,拉动经济,发展迅速,打工者和商贩也蜂拥而至。现在全镇固定和流动人口将近万人,尤其是每年国庆节竟能吸引数万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旅游,你们若早些天来可能还住不上呢!
  黑城
  次日凌晨5时便起床,计划拍摄完晨光中的胡杨后,再去2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探访西夏黑城遗址。让人想不到的是途经八道河时,下泄的河水竟十分丰富,上百米宽的河面竟完全被水淹没了,河道中的公路也在其中。因多年少水或无水,所以公路过河无需修桥,直接从河床修水泥路通过。但眼下可不行,我们的捷达肯定不敢过,会被汹涌的河水冲走或熄火。只能租用在河岸揽生意的蒙古小伙的越野吉普,明码标价,送过河去黑城一趟,往返200元,看起来这儿已形成了市场。车过河时,我注意到河水淹没了轮胎,至少有半米深,水量不小呢!蒙古小伙告诉我们,他原先放牧,牧草越来越少,挣不了钱,这车是去年国庆节从一位四川来的旅游者手上买的。那位女士的车坏了,他帮着修好,索性2万元卖给了他,他也就凭这车搞起了旅游,附近像他这样的牧民还不少呢。
  那天太早,赶到黑城,偌大的遗址就我们几个人。戈壁滩上的晨风吹过,竟如刀割般严寒,让人体会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滋味。黑城面积庞大,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轮廓,还有几座白色的喇嘛宝塔耸立城周达二里许。登城眺望,城内署衙、街道、庙宇、兵营依稀可辨,还有木构建筑排列,残墙颓壁立于地表,不时有风沙无声掠过,仿佛叙述着黑城有过的辉煌。公元10世纪,羌人的一支建立西夏国,创立文字,制定典章,最盛时曾击败宋王朝60万大军,占据陕北、宁夏、甘肃等偌大地盘。西夏王朝颇有眼光,如汉唐王朝一样,看准额济纳为屏障河西并扼蒙古铁骑南下之要冲,遂设立“黑山威福军司”,筑“威福军城”即黑城,相当于一个军区,既屏障了国都银川又控制了河西走廊。
  黑城位于黑河西岸,其时水草丰茂,胡杨旺盛,宜农宜牧,商旅不绝,系草原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商邑,并繁盛了两个多世纪。黑城毁灭于两次战火,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无论南下还是西征,黑城都首当其冲。1226年,蒙古铁骑攻破黑城,房屋损坏大部,次年西夏灭亡。由于黑城位置极其重要,故元统一中原后,在此设亦集乃路,持续百年之久。明洪武年初,明军攻占河西走廊后,大军直逼元朝最后的据点——黑城。因其坚固异常,屡攻失利,明军便采取在黑城上游筑坝,迫使河水改道,黑城因断水而被攻克。但此举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由于无水,黑河绿洲消失并沙漠化,城池变成废墟,被迫放弃。之后几百年间,几乎被黄沙掩埋。直到上世纪初,许多国外探险家,比如英国斯坦因、美国华尔纳、瑞典斯文·海定在黑城发掘出大量西夏文书、经卷和壁画,轰动了世界考古和史学界,黑城这座被历史遗忘的废墟才重新被世人关注。目前,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了不少人来参观。我们在黑城盘桓拍照,地上有不少砖、瓦、彩色陶片,可惜不好携带。末了捡了一截胡杨,不知是什么建筑上的残片,还很坚硬,颇似塔形。带回后置于案头,时时观赏。看着它,就让人想起了居延、黑城、额济纳,它可是见证了黑城由兴旺繁盛到毁灭消亡的千年岁月啊。
  旅·途·小·憩
  林中婚纱
  额济纳地处西陲,天亮得晚。但为拍摄旭日东升时,晨光彩霞中的胡杨,趁国庆黄金周赶来的几千名摄影家,还是早早起来“发烧”。熹微的晨曦中,胡杨林里,人影晃动,语声嘈杂,已是一片沸腾。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对对身着婚纱、礼服的新人。胡杨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美誉,故在胡杨林中拍摄婚纱照,象征着婚姻的天长地久。据说这些新人和陪伴的亲友,摄影师竟有来自广东、辽宁、天津、北京及郑州、南京、西安等多达二十多个省市,难怪呼亲唤友时,粤语楚音,京腔吴调各不相同,蔚然成趣。
  我们一行也早早起来,赶往胡杨林,经过四道桥时,正好遇着一对新人在拍婚纱,听口音像是来自广东。从南国到西陲,穿越大半个中国,真正八千里路云和月,无怪拍摄得热烈认真。一对新人变换着各种身姿,任随摄影家“发烧”,绚丽的朝霞、金黄的胡杨、洁白的婚纱、水中的倒影构成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图画。我也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抓拍这胡杨林中的幸福。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