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当前位置:首页>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陕甘宁边区是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等就领导建立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初,陕甘边、陕北两个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先后成立了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根据地的地位和影响从此大大提升,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有关协议,中共中央进行了西北根据地的更名改制工作,即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工农民主制改为民主共和国制。1937年5月,在西北办事处颁布的《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开始使用“陕甘宁边区”的名称。因此,刘志丹、谢子长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奠基者。

1930年,刘志丹、谢子长在经历领导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历次兵运工作失败之后,共同把目标看准了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在共同战斗中,英勇顽强,屡败屡战,历经千辛万苦,更加坚定和成熟起来。1931年10月,由杨重远、阎红彦等率领的晋西游击队到达南梁地区,与刘志丹等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后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1932年底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红二团。在每次改编中,刘志丹、谢子长都承受着“左”倾错误执行者一次次打击、迫害和批判,被逐出他们亲手创建的部队。刘志丹虽然留在部队,却经受了1933年6月南下失败的痛苦考验。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在刘志丹、谢子长的共同努力下,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和红军都得到发展和壮大。从1934年2月起,刘志丹指挥红二十六军主力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采取避强打弱的战术,寻机歼敌,取得九战九捷的胜利。至11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红二十六军发展到五个团,开辟了十多个县的苏维埃区域,正式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谢子长受命再次回到陕北,重新打起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支队的旗号。7月,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8月15日,谢子长率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取得安定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清涧河口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1935年2月初,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 (今属子长)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陕甘边和陕北党与军队的领导,刘志丹西北军委主席(一说谢子长为军委主席),终于使陕甘边和陕北苏区联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北上,使这块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但是,正当刘志丹、谢子长英年之时,他们却过早离开了他们创造的红军和根据地。1934年8月26日,谢子长在河口战役中不幸中弹负伤。由于连续奔袭作战,伤势愈加严重,不得不离开部队养伤。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在灯盏湾逝世,终年38岁。1936年4月14日,时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在红军东征中牺牲,终年33岁。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刘志丹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毛泽东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为谢子长墓撰写了碑文。为了纪念他们,党和政府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在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史上,习仲勋也功勋卓著,是西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两当兵变失败、照金陷落的逆境中,来到南梁地区,与刘志丹、谢子长等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34年2月,在红四十二师组织召开的群众大会上,由于习仲勋突出的成绩和出色的才能,他被选举为陕甘边临时政权组织——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这年11月7日,在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习仲勋又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时他刚满21岁。在他的主持下,边区苏维埃政府不仅制定了土地政策、财经政策、军事政策、社会政策、肃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等“十大政策”,推动者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