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音乐》 第二章 碗碗腔板式(板路)、板头音乐与梆子的关系(2)
党晞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各板式(板路),以及梆子的基本击法与规律。
先谈谈碗碗腔梆子的演奏姿势,击梆人左手击铃铃,右手握底梆顶部,然后将大拇指伸向链梆子的皮条中间,将另一块梆用大拇指挑起,用挑起的这块梆击所撑着的梆的底端中部,即可发出清脆的响声。切记,握底梆的掌心,必须成一半圆形的“窝”,否则,底梆的发声就不清脆,不是“死”声,就为“呆”声。一定要避免此种现象。
另外,这种梆子,不同于一般戏曲司鼓师在左手拿的“字板”或曰“牙子”,击法更比他们灵活得多,其作用不光是击节拍。要求演奏者大膀、小臂、手腕都能灵活自如,快、慢、强、弱,随心所欲,上下翻动,花彩频频,恰如司鼓右手拿着鼓捶,既打节拍,又击花彩,在各种板式、板路中起着司鼓(指挥)的作用。
1.慢板板头音乐中梆子击法的基本规律
慢板板头音乐种类很多,约有十余种,凡有散板作为引子的就叫它“什么头慢板”,如:从“6音”上开始的引子,就叫它五字头慢板。从“5音”上开始的引子,就叫它六字头慢板……这一名称是根据工尺谱的音而得名。
梆子在散板引子中只击重音,也可不击,主要以铃铃作润色,将进入正板(4/4)后,它才渐渐加入。一般多是自第一小节的第三拍才进入。如:小起(慢板)
待梆子进入后,它的击法大约有以下五种:
以上五种梆点谱,不论什么性质的慢板板头音乐,待进入4/4拍后,根据曲调进行的速度,均可交替使用,当然对曲调熟悉后,花彩部分还可以有所变化。
2.慢板唱腔中的基本击法与规律
碗碗腔慢板唱腔有五字句的,七、八、十字句的,不光字头不齐,旋律有时也不大相同,乐句、乐段的小节数也不大一致,而且强弱关系也不正规,虽属4/4拍,可是有时因词的变化也会出现一些综合节拍,因此梆子的击法也很难统一,不像秦腔、京剧等剧种在慢板中一板三眼的那种固定击法,规律性很强。这是指节拍而言,那么,碗碗腔慢板梆子击法有无规律?有,这是肯定的,但它的规律不是音乐节奏上的,而是根据实践总结为歌诀形式分别予以介绍:
(1)七字句击法规律
歌诀:一二后,四当头;五六不论七上头。
第二句:四六七,三句四句四七求。
前一句的意思为:如词
一二三四五六七
“慢挑残灯傍小窗。”这七个字,梆子的位置就在“一二后”即“慢挑”二字后的一拍上重击。“四当头”即在第四个字的“灯”字上重击。“五六不论七上头”,即“傍小”二字可击可不击,第七个字(“七上头”)“窗”字上必须重击。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第二句词:“不是思郎是恨郎。”“第二句四六七”,它的意思是在第四个字“郎”,第六个字“恨”,第七个字“郎”分别为梆子重击的位置。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第三句词:愁思万重压心上。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第四句词:着甚支悟此夜长。
“三句四句四七求”,它的含义是在以上两句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上必须重击。
以上是对歌诀的具体解释,那么在词的音节之间、唱腔或过门音乐上又怎么击呢?这里向大家用艺人们的话来作介绍:“铃铃先走梆子后,规定字上(句头字后)狠劲抽”。其意思是:以铃铃作前提,梆子轻击花彩凡是要梆子的位置必须重击。
从上例可以看出,歌诀中所提供的梆子击法是根据七字句唱词的音节结构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七言诗的音节结构,也就是梆子正拍的地方。七言诗的音节结构大体如下:
去年ˇ今日ˇ此门中ˇ,
人面ˇ桃花ˇ相映红ˇ。
人面ˇ不知ˇ何处去ˇ,
桃花ˇ依旧ˇ笑春风ˇ。
当然,除以上七言诗的音节结构外,还有多种结构,如:
你来ˇ就说是ˇ你来……(略)
老天爷ˇ再添一更ˇ。……(略)
总之,无论哪种音节结构,只要是音节句逗处,或在音节的最后一个字上,都是梆子重击的位置。
(2)十字句击法规律
歌诀:第一句,三六九十上边奏,
二三四句,四六九十是归途。
以上这段词都是十字句,梆子的位置就是歌诀种数字的位置(每句词顺序排列的数字),不再重复。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歌诀中提供的是四句词的位置,而以上这段词却是十句,那么梆子的位置变还是不变?这一问题需要说明。
碗碗腔慢板十字句词的音节结构同所有板腔体的结构,其基本形式为:每两句词为一组,在音乐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上、下句。如果要表现大段唱腔,如四个等句,而又不必要转入其他板式时,即可用此乐段作反复,但在曲调上必须紧密配合唱词作适当的调整或变化。
在碗碗腔慢板十字句的乐段中,所有乐汇、乐句形成的小的段落,都和唱词的自然音节相适应。因此,它就构成了下列的基本形式:
第一句:(前乐句也是开始句)
第二句:(后乐句)
以下各句全同后乐句的形式,只作上、下句的区别。
结束都是在下句词,基本形式是:
后面五、六、七、八句词的曲调基本是前四句曲调的重复,只是个别音符因词的不同有所变化,梆子重击点不变。继续往下看(紧接前曲)。
(前八句词完,就曲调和梆子来说,基本上是第三句和第七句的重复,以下紧接着的第九句,基本是第一句或第三、五句曲调的重复)
第十句的前半句之曲调是为结束做准备、因而有下句大过门:
第十句词前半句实质是用了下句的大过门。后半句落板后,增加了拖腔及尾奏。梆子击法是:随腔而不受腔的限制,唱词中仍是按歌诀中规定去处理。尾奏中梆子的击法后面详谈其击法规律。
(3)不等字数唱词的击法规律
碗碗腔慢板唱腔一般多是七字句、十字句。但,也另外有一种格式:“三不齐”或叫西厢调、其词的结构为三句、而且字头各不规整(长短句),如:《月下来迟》一剧中的慢板唱腔词句:
星残月露,
星残月露,
辗转动人愁。
思想起好含羞,
银牙(儿)咬住衣衫袖。
上例可以看出,由于唱词的音节结构不齐,因而引起了曲调上的变化。但就梆子的击法来说,却仍是前面所介绍过的基本规律。即:以唱词的音节结构为准,也就是梆子重击的位置。是否可以这样说明:A.凡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梆子击每句词的第二个音节的头和尾。B.凡是三个字为一个音节的,梆子重击词的音节尾。C.凡是四个字为一个音节的,梆子重击音节的最后两个字。D.凡是五个字分两个音节(如:“复则”一年归,少则“半载还”)的,梆子重击词的音节尾。
总之,无论句词多少,按词的音节去处理梆子重击位置,是我们多年来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出 处:碗碗腔音乐/党晞光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