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陕北二人台音乐一、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台音乐作为一个曲种,其历史悠久,而作为戏曲剧种的形成,却为年轻剧种。之所以定名为二人台,是以其演出形式多为两人定名的。
  有关二人台的历史渊源,今人说法不一,更无史料记载,就陕北二人台,据府谷县民间艺人们说,在清同治年间已在府谷一带流行。当地出现的艺人有甄观灯、丁荷包银、蔺铁、孙银鱼、王官儿、丁怀艺等。陕北二人台也正是依赖于这批民间艺人,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下来的。至清光绪年间,府谷、神木等地已有了二人(一丑一旦)身着彩装,手执霸王鞭、扇子或彩绸,手绢等道具边舞边唱的形式。至民国初年,二人台就形成了既有民歌清唱、二人对唱、走唱、坐唱、边舞边唱等多种形式,在这些不同形式的演唱中,一部分具有小戏雏型的分角色演唱,一部分仍为民歌演唱或对唱。
  二人台的初期形式非常简单:不化妆、不表演、不需要舞台,仅三五人不等的爱好者们坐在一起,随便有几件乐器伴奏就唱起一些民歌小调。对这种带有自乐性的坐唱形式,群众称其为“打坐腔”、“打玩艺人”、“唱玩艺儿”、“闹红火”等等;称这种表演班子为“玩艺儿班”、“秧歌班”、“二人班”等。
  陕北二人台主要流行于神木、府谷一带,据艺人讲,清末民初时间,府谷县的麻镇,墙头、黄甫等地的“玩艺儿班”最为兴盛。当时的麻镇,曾是商道上的水旱码头,也是商贸重镇之一。京、津、晋、内蒙古一些商客常聚集于此,不少商行也都有自己的“玩艺儿班”。其演出活动十分频繁。除此之外,还有以家族成员为主组成的“玩艺儿班”(当地俗称“窝儿班”),如19世纪末贺二蛇为代表的“贺家玩艺儿班”和20世纪中叶以丁喜才为代表的“丁家玩艺儿班”是当地著名的“窝儿班”,在当地享有一定盛誉。
  “玩艺儿班”的演唱活动,主要在农闲时,或新居落成、生儿育女、红白喜事、节日、寿辰之际,艺人们常聚在宅院、场地、村头或窑洞内进行,以图吉庆、欢乐。活动中,可借助伴奏清唱,也可自拉(弹)自唱。在广场演出时,一般用一张桌子隔开作前后台,表演者围桌而坐,演唱演奏。这种不搭台子、摆设极简单的表演场合,群众称其为“地蹦子”。为适应发展需要,艺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演唱形式进行了革新和创造。辛亥革命(1919年)后,出现了分饰人物的戏剧表演形式。如《打秋千》分饰姐妹二人,《走西口》、《打金钱》分饰夫妻二人,《探病》分饰二姑娘和王干妈等等。民间对这种两人分饰角色的表演形式,称为“二人班”。“二人班”化妆形式一般为一旦一丑。旦角又叫“包头”,头戴凤冠,身着红袄绿裙,手拿小手绢、花扇或彩绸;丑角又叫“滚边”(意为围绕旦角表演),头戴毡帽,饰八字胡,着白边黑袄和白腰红裤,手机霸王鞭、纸扇等。二人或载歌载舞,表演红火热闹的“带鞭戏”,或表演兼说兼唱具有故事情节的小戏。若剧中角色多,则由丑角兼演多种角色,丑角只须更换帽子或胡须,便可区分男女老少等不同角色。
  广场演出的二人台,常以小戏、歌舞、曲艺融为一体,三者各显其长,并行发展。过去有很多“玩艺儿”艺人兼唱道情,道情艺人也兼唱“玩艺儿”,所以“玩艺儿”常与道情同台演出,群众称这种演出形式为“风搅雪”。20世纪50年代始,出现了女演员,从而改变了过去只由男演员表演的习惯,同时突破了只限二人表演的旧模式,出现了三人表演的如《挑菜》、五人表演的如《走西口》,以及多人表演的如《方四姐》、《刘家庄》等本戏。“玩艺儿”也渐渐与道情分台独立演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职业或业余班社也纷纷出现,以小戏形式的业余演出空前增多。至1965年,仅府谷县就有以演出二人台小戏为主的农村俱乐部174个,业余剧团83个。在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许多专业文艺团体也纷纷创作、排演二人台小戏,在剧本创作和音乐革新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出现了二人台空前繁荣的局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演唱新秀,博得广大群众的赞誉。如榆林地区文工团,70年代后期创作上演的二人台戏《春播季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