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文献书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戏曲音乐概论》 线腔音乐一、剧种的形成与发展


  线腔的形成仍无史料记载,当地也将线腔称作“小戏”。据合阳县文化馆史耀增、党正乾、王宏声等调查,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曾有一专演小戏的戏楼,上题“天姝大帮”,竖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石碑一块,刻有“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这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记载。那么这块石碑上显示的“小戏”,是否就是今天的线腔,或者是线腔的源,笔者难以断定。不过有一点应该相信和肯定,线腔的唱腔由线腔调和乱弹调构成,而乱弹调源于老秦腔——同州梆子,所以说线腔的形成应在秦腔之后,秦腔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明万历年间抄本《钵中莲》(玉霜簃藏本)一剧中以“西秦腔二犯”这一称谓出现的,再说,剧种声腔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随着剧种的形成和成熟,才会体现声腔,线腔中的乱弹调已经是地方化了的线腔乱弹调,它必须还得有一个过程,所以说,线腔的形成应在秦腔之后。
  据线腔艺人王孝前、魏天才等人讲,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线腔除在当地演出外,还随商贾到扬州、苏州等地演出。到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当地的线腔戏班多达70余家。著名艺人杜进虎,对《百宝箱》、《囊斋装箱》、《西厢》、以及《白玉楼》、《摘星楼》等剧从剧本和唱腔上作了创新加工,并由他唱红。这些戏古朴典雅情节动人,被当地称为有名的“三箱(厢)”和“二楼”。
  光绪二十年(1894)后,线腔这一剧种仍为当地受欢迎的主要戏曲剧种,其发展相当快,形成了南北(当地)两种不同风格流派。南派以北黑池的王玉润班为首,继承发扬杜进虎“斯文戏”的风格,北派则以东清善的颜喜牢班为首,以慷慨激昂的“冤仇戏”为观众所喜爱。这两班在当地的演出活动长达40年之久,其中王武汉(艺名六八儿)在当地影响最大,嗓音洪亮,以情动人,既能演“冤仇戏”又能演“斯文戏”,演谈情说爱的“花柳戏”仍为他的特长,当地称“全环把式”,至今拥有“六八儿赛台,不赢不来”的谚语流传。同时名琴师王灌儿对胡琴进行了改进,变圆木筒为槟榔壳,对琴弓也进行了改进,不仅使演奏技巧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增加了胡琴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名艺人有合阳灵村的党相斌、龙泉村的雷镇南,朝邑县北寺子的严相娃以及张家洼村的张永娃等。
  1952年,在县政府的倡导支持下,老艺人魏天才组织了线腔史上第一个全脱产的专业剧团——合阳晨光线剧社,著名艺人王孝前、王化南、王中绪均为该剧社的台柱子演员,使线腔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都大大提高。剧社先后参加了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和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以《打金枝》一剧,引起首都和陕西文艺界的强烈反响。从1963年起,随着人员增多,演出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女演员的加入,结束了男演女角的历史。与此同时,大荔、朝邑、河南阌乡、灵宝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线腔专业木偶班社,对线腔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1957年开始,线腔搬上大戏舞台,为了适应大舞台演出,艺人们和新音乐工作者对线腔音乐作了以下改革:(1)在打击乐方面,保留各板式的起板击乐和传统伴奏乐器。保证线腔音乐的特色不变,在舞台表演中吸收秦腔击乐弥补线腔击乐之不足;(2)在保证线腔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迷胡、碗碗腔等剧种的音乐语言及旋法,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3)打破“旦不唱乱(弹)”的传统陈规,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表现力,为塑造“巾帼英雄”创造了条件;(4)文场增加了三弦、扬琴、中胡、大提琴等乐器,改进了胡琴构造和演奏技巧,大大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为了使线腔这一剧种后继有人,尤其是适应大戏舞台的演出,1960年县政府批准招收学员80名,开办“线腔艺术培训班”,排演了传统戏《隔门贤》、《岳母刺字》等剧,其演出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益。1962年,山西芮城派员48名到合阳学习线腔,回去后成立了以人代偶的专业线腔剧团,这也是线腔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1963年,艺训班和秦腔团合并,成立了渭南地区线腔剧团,排演了传统戏《钟鼓记》、《春草闯堂》,现代戏《归队》、《我想错了》等优秀剧目,开创了线腔历史的新篇章。至此,线腔以大戏和小戏两种演出形式,同时活跃在城市和农村舞台。
  早期的线腔(提线木偶时期),在形式(内容)上分“斯文戏”和“冤仇戏”,“斯文戏”、“花柳戏”用线腔调演,其行当多为小旦、小生,唱腔旋律委婉细腻、清秀典雅、讲究唱功和表演;“冤仇戏”慷慨激越、高亢有力,用乱弹调演唱,且行当多为武生、须生等。线腔调和乱弹调各有各的剧目,很少在一本(折)戏里混用,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艺人们也在不断寻求新的艺术探索,以线腔调为基础,吸收融化乱弹音乐,开始在一本(折)戏里使用两种腔调,不仅被人们所接受,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线腔音乐。50年代起,有在一段唱里使用两种腔调,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才彻底打破了“旦不唱乱①”的传统界线。
  线腔调与乱弹调,乱弹调与线腔调的相互吸收和融化,是线腔音乐的一大发展,线腔调吸收乱弹调的鲜明节奏及慷慨激昂的旋律特点,加强自己的节奏感、弥补唱腔旋律上所缺乏的刚劲,乱弹调则吸收线腔调的委婉、柔和等特点,弥补自己的慷慨有余、柔和不足的缺限,这样以来,既保留着各自腔调的个性特征,又充分体现和显示了两种腔调在风格上的统一性,使线腔音乐更加具有地方性,独立性和完整性。
  ①旦不唱乱:指旦角不能唱乱弹调。
  出 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