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试谈《白玉瑱》的梦境处理

    
  在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百花园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碗碗腔《白玉瑱》,也以它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西安舞台上,为这个宜人的百花园更增添了一股袭人的芳香。
  经过重新加工整理、排练后上演的《白玉瑱》,无论剧本的思想内容上,或表演艺术上,都放出了新的光彩,使它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只想就演出上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省戏曲演出团演出的《白玉瑱》,丰富和提高了该剧的音乐性,使唱腔更加优美动人,更为艳丽的碗碗腔锦上添花。又由于他们选择性、创造性地运用了皮影戏中“皮人儿”的个别动作,因而使舞台上的《白玉瑱》更加丰富多彩,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其中使我感受最深,难以遗忘的却是“梦订”一场戏中,对于梦境的处理和安排。
  这一场戏向来脍炙人口,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不单是因为这场戏有着高深的艺术魅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它有着高度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因而,此折戏在全剧的结构中也便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为该剧的两个主人公——李清彦和尚飞琼的性格赋予了新的生命的现在这个演出本,其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我们知道,在元代那个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极端野蛮残暴的罪恶社会里,作为一个汉族人民,尤其是其中的南人 (李清彦是句容人),其社会地位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富于斗争性的中国人民能够想尽一切方法,与统治阶级展开各式各样的顽强斗争,来挣脱封建社会束缚他们的各种锁链,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之,我们伟大的前辈作家李十三先生便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人民这种理想和愿望在梦中得到实现。这其中蕴藏着多么深刻强烈的讽刺性和反抗性啊!李清彦和尚飞琼在梦中敢于那样想,那样做,不顾一切地互相爱慕,以至于最后盟订终身,这正说明了他们两人胆大、勇敢的反抗精神。因而,这场戏是为此二人光辉的灵魂世界砌基立石的一场戏,而这种基石砌立的牢固与否,就全在于改编者和导演如何很好地处理梦境这一问题了。
  在未看戏的演出时,我想这是表现人的梦境,这种缥缈、幽幻、抽象的意境描写,是要全凭想象来完成,如果处理得稍有破绽,便会弄出笑话,使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那么,也就使主题思想受到了相应的损伤。然而,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这场戏的演出中,由于导演、演员、灯光、布景的紧密结合,使之完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们那种细致、严密的处理,竟无一丝破绽。先是丫环从花园里回来,将她所捡到的“紫金鱼儿”交与小姐,随之而关了门、点上灯。这样就为尚飞琼的做梦造成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说明她是在屋中做梦的,而且形体也并不曾迈出门槛。尚飞琼看见“紫金鱼儿”,就又重新勾起了她的无限心思:“紫金鱼儿”不知是何人掉下的?我那白玉瑱却向哪里去了?莫非是他……聪明的尚飞琼,料定她的“白玉瑱”必是李清彦拾去,而这个“紫金鱼儿”,也无疑是他赠她之物,这时她高兴到了极点。但是转念一想,究竟事实如何呢?是否能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呢?不禁使这位多情的姑娘又处于惆怅的境地,使她感叹似的唱出:“罗衣宽袖为谁瘦,未必他心似我心”。这时她的心情非常繁杂缭乱,使她颓然地坐于椅上。由于过分地沉思,便不知不觉地倚几蒙眬睡去了。这时,灯光悠悠暗转,之后,又由一缕细光逐渐扩大,骤然间舞台上出现了一座渚静、宜人的花园。我认为导演将尚飞琼的梦境处理在繁星灿烂的夜晚,且是日间遇见李清彦的那座花园,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因为人的做梦是一种回忆,但往往又是一种虚构的想象,它既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然而,却不尽与现实生活相同。所以,把它处理在花园和夜间是非常真实可信的。处于梦境的尚飞琼,就不像日间遇见相公时,虽则一见钟情,但是,却不敢敞开吐露真情,只能借花抒情,私自赞叹一声:“哎呀呀,当真的好呀!”这时候既是梦境,脱离了那个丑恶的社会现实,就无妨将她表现得浪漫一些,夸张一些,让他二人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完美地实现。当然,李清彦亦是如此。这样,给他二人以扎实可靠的爱情基础,便使他们后来对董寅和恶僧的斗争就显得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所以,这时他们俩不但可以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而且竟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而“肩儿相并,影儿相偎,太湖石畔看繁星”。可以朗朗讴歌、翩翩起舞,来庆祝他们爱情的胜利。他俩这时简直沉醉于幸福之中,好像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和他们相提并论,因而,也便感到无限的骄傲,认为“嫦娥含妒望倩影,应悔当年奔月宫”。牛郎、织女虽则恩爱,也“忧等七夕鹊桥逢”。总之,在这一场戏中,通过演员生动、细腻的表演,以及导演对舞台调度的合理安排,似乎将观众也带入了美妙、醉人的梦的境界。不但完满地完成了表现主题的任务,而且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这种形象丰富而意味深长的描写,具有着中国诗歌以含蓄唤起想象,而达到意境无限的优美特点。
  梦中他俩盟订终身之后,灯光又复暗转,明处却在李清彦的船上,而李却还是美梦未醒。说明两个人是在不同的地方,而同时做梦的。这样两方顾到,前后照应,便不会给人以模糊或者错误的感觉。
  (原载于《陕西戏剧》1960年第1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