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开的玫瑰》“七一”进京感言——捡拾起的记忆断片
康世昭
党的八十五周岁生日到来之际,《迟开的玫瑰》奉调进京展演。这是他们巡演大江南北,走进军营学校、工厂农村之后,又一次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消息传来,不禁心潮翻卷,泛起了一堆沉积的记忆。
说“沉积”,似乎可以这么说,我算最早接触者之一,也是该剧从始创、论争、苦斗、求索终至辉煌的一个见证人。记忆伴随着它的播种、耕耘,直到“迟开”、盛开,整整八年!
1998年夏,陈彦带着他的初稿来到北京,讨论论证。我便有幸获得了先睹之快。说实话,乍看之后,立刻产生了一种发现的惊喜,并情不自禁在剧本末页写下了几句瞬间涌上心头的话——自然是信笔写来,极不工整。剧本退还作者,也已忘记具体说了些什么,院里和评家们却一再引用。
话是如此这般:“此剧视角之新,内涵之深邃,精神核反应之大,为全国近年来现代戏创作之罕见,它对目前社会上比较混乱的利己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具有反潮流意义。”
这些话,现在看来,似无大错。“视角新”“内涵深”,几乎是论说者们的共识,无须更多的解释阐发。我想说的是“反潮流”和“精神核反应”。我以为,这是该剧的最大价值之所在,也是问世以来遭遇的最多责难之所系。
反潮流是特指。人们当还记得,那个时候引领社会时尚风潮的高论是:“告别革命,拒绝崇高”,“远离奉献,实现自我”,且出自文艺界某些大人物及新潮评论家之口,一时间蔚为风气。充斥于荧屏舞台的便是:“住别墅的女人”“白领丽人”,以及暴发的女强人、女老板、女经理、女企业家,连傍款爷的“小蜜”也算作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强者。“反潮流”云云,便是:不为这些扭曲的时髦所撼动,不被这些逆向的新潮所左右,不跟风,不追潮,固守民族传统美德,保护心灵纯洁和做人本分;为此,自甘被讥讽为僵化、保守、顽固、落伍!——陈彦便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另类”!
他不攀高枝,不追豪富,偏偏把眼光投向城市平民区,讴歌一个父亲瘫痪、母亲车祸新故、为了照顾年幼弟妹而放弃上北京重点高校的机会,顶岗进厂,以柔弱的肩头挑起养家糊口的沉重担子的高中毕业生——乔雪梅。此后,她又一次次把进取的机会让给弟妹,留家侍养病父,直至老人善终。十八岁到三十六岁,漫长而艰辛的十八年啊!作者是饱含热泪为他笔下的主人公立传的!
然而,剧本初稿亮相,立即招来一片质疑和责难:乔雪梅的牺牲值得吗?一个普通女工能和大学生比人生价值吗?放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人道!如今的人讲实惠,谁还理睬那些奉献牺牲的高调!家庭遭灾祸,那是社会的事、政府的事……和陈彦常通电话,往往一谈好半天。电话那头有时传出的是举步维艰的叹息。回忆在京的座谈会,赞成票不也只有寥寥的几张吗!是啊,在时尚新潮的包围中,要闯出一条生路,谈何容易!这些,今天早已不是问题,当年却几乎是窒息其艺术生命、扼杀其生存权的撒手锏。好在有院里、厅里有关领导的支持,有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呵护,戏才得以成活。
这不禁使我生发出一番感慨:陕西这块既有炎黄老祖宗古老文化传承又有延安革命传统延续的宝地,是个出英雄的地方,却又往往是英雄行为遭贬斥的地方。多少年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出了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张华,却又遭到质疑,引发了一场争论:大学生为救一个淘粪农民牺牲,值得吗?年轻大学生和老农民,谁的生命价值大?……而如今对乔雪梅个人价值取向的评价,不正透露出当年论辩的某些影子么?可悲的是,历史在这里重演了!由此,进而联想到引进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那里不也有个“为了慰安一个母亲”而多少人“牺牲”“奉献”之类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宣扬么?何以未受到谴责和质疑?我们真的连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都不如吗?至于真个说到乔雪梅的价值,记得我举荐谢平安担任导演之后,平安读了剧本,说了几句大实话:“多一个乔雪梅,少了两个三陪女,少了一个杀人犯!值!”是夸张吗?因贫穷而走上“三陪”,不正是多有的血泪斑斑的现实吗?而失恋的弟弟正要去追杀那个“小广东”……
说“精神核反应”,我是期盼着在当前颇为混乱的思想精神领域,投下一颗正义而崇高的民族美德的精神原子弹,引发人们灵魂的震撼。这些,似乎也影影绰绰地凸现了。
试摘几段报道:在西安交通大学,莘莘学子为乔雪梅的奉献牺牲精神所感动,泪水浸湿了两眼,全场掌声竟达117次。他们说:“我们为崇高鼓掌!”北京大学博士生赵长征说:“这是一次对当代价值极富挑战的拷问,我的思想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北大社会心理学家、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教授讲:作为知识分子,他是怀着一种抱愧的心理看完这部戏的。“想想看,自己一路走过来,行程中曾接受过多少像乔雪梅一样的人的扶持和帮助,在现今的商品社会中,很多人只顾着往前走,却很少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曾有过的经历……这部戏令我们在浮躁中心明如镜,心平气和,它张扬的正是人性上一种昂扬正气的东西。”有趣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学生讲,看完戏,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在东北的母亲打电话,母亲以为有什么事,他说就想听听母亲的声音。“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我的成长道路和上大学的不易!”青年人接受乔雪梅吗?西安翻译学院演出之日,校园出现了学生自发写出的醒目标语:“看《迟开的玫瑰》,思考人生深层次哲理”,“为《迟开的玫瑰》喝彩,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致敬”,“学习乔雪梅的爱心、良知、责任感和崇高品德,做新世纪主人”。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学生们,看戏之后,写了500多篇诗歌、评论、散文,校报为此开辟了专栏……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西安看过《迟》剧后,说过一段话:“这是一台少有的精品剧目,它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奉献精神与奋斗精神的统一;它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大力宣传贯彻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际,《迟开的玫瑰》又将进京献演了。我深信,它将以新的光华为弘扬民族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添彩。由衷地祝贺演出获得新的更大的成功!
(原载于2006年5月31日《中国文化报》)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