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形象 英雄的赞歌 ——试谈陕西省戏曲剧院眉户剧《雷锋》
沙陵 丁洁
歌颂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塑造在这个伟大时代里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用以教育广大人民,这是革命作家、艺术家的天职,是革命作家、艺术家的党性表现;也是时代向革命作家、艺术家提出的历史使命。
最近以来,西安戏剧界在学习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雷锋的高潮中,积极地用各种戏剧形式创作和演出了《雷锋》,使人有群芳争艳,目不暇接之感。陕西省戏曲剧院的眉户剧《雷锋》,在创作上尤其有显著的特色,因而特别受到了广大观众和戏剧界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这个剧本是该院集体创作的。他们的全部创作过程,是学习雷锋精神,认识雷锋精神逐步深化的过程。作者以革命的激情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来迎接和完成这一创作任务。这是剧本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省戏曲剧院的同志们在从生活中的雷锋到舞台上的雷锋的再创作过程中,做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一、对待真人真事的处理上,既忠实于原材料,而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材料;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加工和虚构、改造,使之上升为艺术上的真实。二、为求得戏剧艺术的真实,依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和动向,突出地写出了矛盾冲突,使戏的发展,波浪起伏,层层深入;同时,英雄人物在矛盾冲突的发展、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恰切的表现,从而完成了剧本的主题思想。三、在剧本的情节发展中,深刻生动地描绘出了生活细节,充实了戏剧情节,剖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成长的过程。本文拟就上述三个方面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
生活中的雷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他是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再现;是毛泽东思想培育出的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品质、全面发展的新型英雄人物。他不是在与阶级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中,为了完成伟大的革命任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所处的是和平建设时期的环境,他生命的光辉是辐射在广袤的生活领域,他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在艺术中如何表现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探索的创作方法上的问题。同时,雷锋的英雄事迹要在艺术中表现,首先必须要正确地解决一个如何写真人真事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失其雷锋的真实,又成其为艺术上的典型。
在探索上述两个问题上,省戏曲剧院的《雷锋》是具有特色的。
在剧本中作者用了主要的篇幅和较多的笔墨,表现了雷锋参军以后的生活。这种选择和安排,对于塑造雷锋的艺术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部队生活是雷锋精神闪烁着最大光辉的一个时期。部队生活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在部队他是一个班长,还担任着少先队的辅导员,更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革命责任——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而且要团结和影响更多的人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尽心竭力,发愤图强;他在部队的运输连,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广泛的社会生活,接触更多的人……凡此种种,都为进行艺术概括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集中突出地表现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剧本从第三场参军起到剧终,围绕着雷锋的部队生活,对雷锋一生的英雄事迹进行了选择、提炼、概括和改编,做了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有层次地展示了雷锋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生动地塑造了雷锋形象,同时也鲜明地表现出作家的政治目的和美学理想。
剧本的一、二场,从时间上看与后边的距离较远,但从人物的成长来看,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为雷锋以后的英雄行为提供了阶级根源和精神基础。在第一场里,作者把雷母和大哥的死以及雷锋受谭老三刀砍,集中在一场表现,使得剧情集中紧张。在处理雷母的死上,作者没有按原材料复制,而改为雷母与谭老三抗争时倒在血泊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妇女不屈的性格。这样处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雷锋的幼年生活在阶级斗争极其残酷的环境里,父母和哥哥的死,都在他的童心埋下了阶级仇恨的火种,伴随着他成长。因此,第二场出现雷锋以积极的行动参加土改运动中的儿童团,英勇地同地主作斗争,就显得很真实自然。雷锋对谭老三的刻骨之仇,既是个人的,又是整个农民与地主阶级的仇恨,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所以,前两场戏从整个艺术结构上看,绝非多余或拖沓松弛。第三场表现雷锋参军,是一、二场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雷锋生命史上第二个转折点,是他从一个自发的反抗旧势力、为个人复仇到转变成一个自觉的具有世界革命思想和志向的战士的契机。它是展示剧本后边的矛盾冲突的起点。
从第三场雷锋参军以后,剧本以作为班长的雷锋和战士康虎之间的关系——矛盾、斗争、同情和帮助——为主题,构架了戏剧情节,描绘了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本着勤俭建国的精神为国家节省军衣,描绘了他同康虎之间的矛盾,对康虎落后的思想作风的斗争和对康虎生活中困难的帮助,对其他同志的帮助,也描绘了部队首长对他的爱护和教导。在这条主线下,又组合了雷锋对少先队员的教导,以自己的存款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对遭遇困难的农村妇女的无私帮助,不顾生命危险参加抗洪救灾(暗场处理)等辅助情节。这种组合不是雷锋先进事迹的简单拼凑,而是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就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合乎事物的内在运动的逻辑,疏密相间,相互推进,层次鲜明,摇曳多姿;在剧情发展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使雷锋形象雄伟地再现于舞台上。
报刊发表的雷锋材料,是他生平事迹的积和;材料中,事件与事件中间,不都是有连续性的,除雷锋外,人物也都不是贯串在整个材料中的。因此,从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到戏剧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绝不能只是直接的翻版;而必须有所选择、概括和虚构。眉户剧《雷锋》将雷锋生前战友彭德茂、接收雷锋参军的荆营长和运输连的领导合而为一——荆营长;将雷锋参军时检查身体的医生和后来为他和康虎看病的医生合而为一——林大夫;将遗失车票的妇女、雨天遇难的农村妇女和雷锋用自己存款支援的公社的妇女合而为一——淑华;康虎则是材料中更多人物的合而为一(本文后边还将谈到)。这样做就使戏的情节严谨完整,具有连续性,而且使雷锋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
戏的结尾,作者没有写雷锋的死,而是在各个方面派来代表慰问部队和雷锋时,锣鼓齐鸣,鲜花翻飞,代表们欢迎雷锋讲话,他在掌声中登上讲台,却没有讲出一句话,戏剧以静场落幕作结。这样处理,有着极大的含蓄,真是“无声胜有声”,观众会返回到剧情中,谛听着雷锋心灵的歌声。
眉户剧《雷锋》的作者,巧妙地处理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在探索如何表现真人真事中,既保持了原材料的真实,经过取舍和概括,又使之更加完整生动,更富有形象性。作者通过有限表现无限,通过偶然表现必然,通过局部表现整体,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定的生活场景、事件和人物,表现我们伟大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崇高情操。剧中的人物、事件是有限的,但作者却从中表现出无限的深远意义。这就是这个剧本的最主要最突出的成功之处。
二
矛盾冲突是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生活;人,生活于矛盾斗争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实际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要求戏剧艺术的真实,就必须表现生活矛盾,必须表现性格冲突。
眉户剧《雷锋》中,大胆地表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写出了生活中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不是作者故意雕琢的特制品;它既是符合雷锋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又是比它更强烈、更鲜明的艺术真实。它是从生活材料中提炼出来的——雷锋是在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英雄人物;它体现于作家所要完成的主题和人物性格之中。这种矛盾冲突给戏剧情节以强大的动力,致使情节具有紧张的、有效的和激动的性质,为戏剧提供了动作性;矛盾冲突表现了性格的对立统一,又推动了性格的形成。
作者在剧本中着重写了康虎这个在思想和生活作风上具有一定缺点的战士同雷锋和其他同志间的冲突。这种安排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康虎这一形象,是作者概括了原材料中爱花钱买零食的小于,受批评后情绪低又不肯承认错误的小范,父亲生病无钱往家寄的周述明,不吃雷锋准备的饭反而批评他办事主观的艾起福和何国良,雷锋1961年10月14日日记中记载的那个新调来的革命热情高但比较落后的×××同志,并加以补充加工后的一个典型;他是材料中的某人,但又不是,却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康虎。康虎的基本品质是好的,他是一个在前进中不断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向上的一个好战士。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并不是单纯为了以落后来衬托雷锋的先进,而是写康虎和雷锋、个人与集体的冲突;是为了在冲突中写出人物的成长、性格的形成。康虎在生活上自由散漫,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他对工作有一定的责任感,他拉粮返回前之所以不吃饭,是怕回来晚了,车子没灯出事故。然而,同志们却以为他是故意闹别扭,连雷锋也误解了他。康虎挨了批评,又接到父亲患病要钱的家信,使他陷于极大的苦闷中,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革命的信念。
康虎:可以上街吧?
雷锋:可以。不要偷着喝酒。
康虎:(听错了)偷着逃走?报告班长,我康虎思想虽不好,革命总要搞,坚决不当革命的逃兵!
从这短短的对话中,表现出了康虎倔强、坦率而又急躁的性格,表现出了他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在分寸上掌握得很稳,从而使人们虽然对康虎的思想毛病和生活缺点痛恨,但这种心情却是恨铁不成钢。
在和康虎的冲突中,也表现出了雷锋因急躁和缺乏领导经验不能顺利地帮助康虎改正缺点而引起的苦闷和焦虑,表现了他在思想上的不成熟和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经过荆营长的教导,使雷锋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使他明白了应该怎样对一个人作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他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帮助有缺点的同志,带动大家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在实践中以满腔热情关怀帮助了康虎。在和康虎的冲突中,首先锻炼提高了雷锋自己,这不仅表现在他此后对康虎的态度上,而且表现在帮助途中遇雨的农村妇女,用存款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及参加抗洪救灾等一系列行动中。这是他在同康虎和自身的矛盾冲突中,学习毛主席著作,接受领导同志教诲的结果。他追求的生活目标日益高尚,他的行动愈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康虎对雷锋的认识过程,正是对自己认识的过程。当他不断从理性和感情上认识了雷锋的行为的重大意义后,他感到雷锋所具有的,正是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己所具有的却与集体是格格不入的,他开始苦闷,探索原因,终于同自己身上落后的东西决裂,向着雷锋所走的道路昂然前进。
眉户剧《雷锋》的作者,通过雷锋同康虎的性格冲突,通过雷锋、康虎各自的性格冲突,反映了无产阶级思想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斗争。作者在这些冲突中,描述了雷锋的成长;在雷锋的斗争和成长中,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精神品质;而这又是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英雄人物这一必然趋势的展示。作者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处理生活素材,表现性格冲突,在戏剧冲突中塑造典型,从而使雷锋的英雄形象闪烁出红色宝石一样的耀眼光辉。
三
眉户剧《雷锋》的演出,所以能使人凝神屏息,悄然动容,除了戏剧情节的鲜明、紧凑和强烈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善于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揭示本质,强化戏剧情节。如第二场的雷锋磨刀,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表现雷锋性格上的匠心。第二场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小梅和欢虎的稚气的对话,介绍了雷锋花费三年时间以半截铁旗杆磨成的刀——同敌人斗争的武器,表现了雷锋的坚毅性格。接着二道幕拉开了,作者在这里设计了“一望无际的春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到处洋溢着解放后的新气象”的时代气氛和环境,作者还设计了一棵葱郁苍劲的大树和树旁的一块老砂石,雷锋正兴致勃勃、英气逼人地拿着一把大刀磨着,并在注视着四周。作者在描写这一生活景象上,促使其自在的诗意的光辉,照亮了细节的本身。从这一细节描写,不难看到他磨刀的内涵意义:①暗示着雷锋满腔的阶级仇恨和报仇的决心;②这把刀正象征着雷锋坚强、明快的性格特征;③预示着雷锋将像锋利的大刀,消除一切违反社会主义利益的事物。这一细节所显示的力量,犹如杠杆作用,能挑起千斤重量。在第五场里,雷锋将少先队员送给他的一束花转送给王安安这一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雷锋和少先队员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对孩子们的爱护,并写出荆营长对他的“润物细无声”的批评作用,使人深信无疑。他用荆营长教育他的话教导孩子们,指着少先队员送给他的花问道:“你们看这朵花好看吗?”孩子们回答好看,雷锋以富有哲理的警句说:“可是再好的几朵花,总是打扮不出一个春天来,你们光自己进步不行,我们要叫所有的人都好,都进步才好……”最后,他将这束花举起来说:“把这把花带给王安安,这叫做团结友谊之花,好吗?”剧中突出地写了这一细节,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雷锋将花转送给王安安,表现了他同孩子们的革命友情,表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护和教育,同时也展示了他的革命情操的高尚和瑰丽(他永不邀功自赏,永不冀望别人为他唱赞歌)。这种无产阶级战士的襟怀,正体现了毛泽东思想。
第七场作者在康虎接到家信时,写了他的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正当康虎苦闷烦乱、自我斗争的时候,突然接到一封挂号的家信,这使他产生了极大的不安,猜测着大概是父亲的病凶多吉少,因而他连拆信的勇气都没有了。这一合乎康虎此时此地的心理的描写,奇峰突起,增加了戏剧效果。在雷锋的安慰鼓励下,康虎拆看了家信,知道父亲病愈,他才转忧为喜;接着又点出雷锋给康虎父亲写信汇款的伏线,使剧情又推向前去。作者通过这封信写了康虎的转变,也写出了雷锋把帮助别人作为理所当然的责任,“施恩不望报”的优秀品质。这种剪影和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归根结底,是为塑造雷锋形象服务的。作者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使整个剧本产生了强烈的生活实感。
眉户剧《雷锋》的创作应该说是一件喜事。它在表现真人真事上做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收获。不难看出,这个剧本之所以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是它的艺术力量,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极大的政治热情,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比较深厚的生活基础三者结合起来,从而为新的内容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当然,因为这是一次新的探索,也就难免有不足之处:譬如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上,揭示其精神世界还有不够细致周密的地方。又如,第八场对于作为补充情节的公社生产队的描写,感到与中心情节有些游离等。虽然如此,但是瑕不掩瑜,作品的成功仍是主要的。
(原载于1963年《陕西戏剧动态》第八期)
出 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1 戏剧评论文选/陈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