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性格演活人物——我演《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
安娜
戏剧艺术的三要素是指剧本、演员和观众。而其中能否将剧本准确立体地呈现在舞台最根本的是演员。作为一个戏剧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首先是要深刻挖掘剧本内涵,正确理解掌握角色丰富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感体验与分析,用艺术化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情真意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秦腔《哑女告状》一剧主要反映主人公掌上珠不甘心受迫害,和邪恶势力抗争的精神。剧本中所揭示的深刻内涵,使我领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涵意。我全身心地投入角色,捕捉她心灵闪光的火花,着力塑造了掌上珠这个屡遭迫害始觉醒的人物形象。
为了演好《哑》剧,我重点钻研“火烧听月楼”、“赴京告状”、“公堂明冤”这三场,着力刻划、注重润色,使该剧层次分明,起伏得当,重点突出,扣人心弦。
在“火烧听月楼”一场戏中,我把它划分为“悲忆”、“传讯”、“跳楼”三个部分。“悲忆”这段戏表现了掌上珠被继母和同父异母妹妹所迫害囚禁在听月楼上身不由己、柔肠寸断的哀怨心情。幕启,在凄凉低沉的音乐声中,我采用扶桌向窗外眺望的大背身,以表达掌上珠渴望自由的真切心情。然后,在悠悠的“苦音二六”板中缓缓收回目光,慢转身,目含泪水,满腹愁肠,悲哀伤痛地唱出“听月楼上更鼓响,月残星淡夜寂寂一片凄凉”以哀婉的声腔陈述了被囚听月楼夜不能寐隔窗遥望天际的惆怅心情。然后我用“双拖袖”、“慢踱步”表现掌上珠心事重重。当听到秋虫如泣如诉的哀鸣,引得她更加心烦意乱、思绪万千。这里,我用听、想、凝视、咬唇、吸气、抽泣的生活表演,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向前“抛袖”,唱“听秋虫声声叫如泣如诉,勾起我万缕愁思愁思万缕念郎君”,在斜板音乐声中,我用“缠袖”慢慢后退,表现人物哀痛欲绝,用“背袖”慢行表现她情绪压抑,当失声痛呼:“陈郎啊——”时,我采用“大翻袖”泪如雨下,以表现其思念心切。在大段“苦音二六”板中悲忆往昔,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愤愤唱出:“恩爱不论贫与贵,我甘愿荆钗布衣守柴扉”,后二字重重反复,一字一顿,沉重有力,衬托出人物心理抗争精神。
“传讯”这段戏中,当老管家掌忠告知掌上珠“陈公子中了状元,官拜刑部尚书”时,我采用了睁目、合掌、雀跃、摆动身子等生活动作,表现人物欣喜若狂。听到“今日就要迎娶”时,我即柔柔垂下两只手,用“双颤袖”侧身含蓄的神态以表达人物激动的心情。当掌忠支吾摇头说“不过……”,这吞吞吐吐的举止使掌上珠一楞,我采用回身“抓袖”急切问“什么?”当听到花轿要抬的不是自己,而是冒名顶替自己的赛珠后,我用“扔袖”表示大惊。掌忠一字一句说明原委,犹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在打击乐中,“撩袖”昏倒,“大尖板”中抽泣、激愤填膺,咬牙唱出“怒火烧干我伤心泪”,紧接着用“抛袖”、“一柱香袖”、“翻袖”、“喝场”表现了主人公此时悲痛欲绝的苦痛心境。掌忠言道:“待我前去雇舟护送小姐上京寻夫诉说委屈,”绝望中的掌上珠犹如看到一线希望,我在这里以大起大落的表现手法,用了三个大“抛袖”深深三拜,送掌忠下场,“双绕袖”、“退步”、“抓袖”、“转身”、“抛袖”等一系列表演,表现了主人公尚有一息绝不放弃的不屈不挠精神。
“跳楼”是这场戏的高潮。掌上珠上京寻夫决心已定,等待掌忠雇舟即行时,突然浓烟滚滚、烈焰冲天。这里,我从人物出发,首先急奔楼门,欲夺门而出。可烟火扑面而来,我用“大翻身”、“抛袖”、“云里翻袖”扑打烟火,以展示人物不甘心受害身死和熊熊烈火展开生死搏斗。这里,我从人物思想感情出发,一改舞台上扑、跌、翻、滚表现扑火的固有程式,贴切而富于变化地运用了“卷袖”、“挽袖”、“甩袖”、“绞袖”、“飘袖”、“背袖”、“搭袖”、“揉袖”、“双绕袖”、“云里翻袖”、“一柱香袖”等动作,又运用“小翻身”、“大翻身”、“跑场”、“蹉步”、“碎步”等戏剧程式,将意象的艺术创作方法运用于表演之中,发掘了舞台空间的表现力,使有限的舞台表现出了无限的生活内容,这就是戏剧舞台上虚与实的结合。我在掌上珠边唱边舞这一特定环境下,极力从唱腔、表演及人物活动的艺术处理上,注意巧妙活用戏剧程式技巧,力图做到真实、自然、可信、可看。
“赴京告状”是《哑》剧中的第六场戏。剧中掌上珠、呆大二角色由我一人扮演,即演员的头脸和上身扮成小旦掌上珠,而腿脚、下半身要扮成假头脸和假上身的痴颠呆大。这两个人物性格截然不同,差异很大。特定的人物特征要求演员脚步行呆步,身做女儿情,慢行急走,上坡下坡、过涧、躲狗、过河、喘气、点头、东瞧西望,双手不仅要做出各种手势、舞姿,还需要边走边唱、边操纵假人机关,使呆大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演动作,以配合掌上珠演唱。在这场戏中,我用表情、唱腔、身段、舞姿等表现掌上珠的内心感情,又足行呆步,操纵假人“摇头”、“侧听”等,巧妙地把两个人物内在的统一和外在的极大差异(委婉婀娜的少女姿态和呆头呆脑的步履)协调统一,看似两个人,实则为一身的唱做之中,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悲凄交融的美的形象,并对戏剧和木偶、舞蹈的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场戏的演出,使我懂得戏剧舞台表演一定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节奏积极转化为外在的形体表现。人的动作应当是心理和形体的统一,艺术的夸张充分地表现,可以使舞台形象更清晰、更鲜明、更优美、更动人,可以使观众在戏曲审美的情趣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这也就是戏剧表演所主张的“内在外化,充分表现”。
“公堂明冤”是《哑》剧的压轴戏。这场戏由“哑女”和“告状”两部分组成。“哑女”这段戏是做功戏,是为告状做的铺垫。掌上珠被害致哑,逃出魔窟前往刑部告状。她满腹冤屈却口不能言、手不能示,单凭形体、表情、眼神来刻划人物内心活动。在老衙役让其击鼓时,我目含泪珠,摇头晃颈,用复杂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合盘托出人物满腹冤屈、痛苦难言的内心活动。公堂上,掌上珠看到大堂上坐着自己日夜思念的陈郎便不顾一切扑向陈,被中军一脚踢倒,这里我用“抛袖”、“大蹦子”、“屁股座子”等程式提示出公堂的森严,以衬托主人公委屈、怨恨、焦急、痛苦的心境,以达到令人撕心裂肺的戏剧效果。后半部戏“告状”,说的是掌上珠生死关头,老管家及时赶到,冒死针炙哑女。我用昏倒在地,静场中慢慢从复原的咽喉中喊出:“冤枉——”,从低到高、由弱到强,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这呼声,凄凉、悲怆,使掌上珠那一腔恨、满腹冤犹如江河倾泻而出,引出“大尖板”。我以慢代快,推出“他、他、他坐高官,戴乌纱,怎知我十指折、咽喉哑、冤沉沉”,第一个“沉”字我用低沉哽咽推出,第二个“沉”字上滑,直冲云天,以示冤比天大。“恨、恨、恨天涯”三个“恨”字,我一字一顿,咬牙切齿,“天涯”突拔高,以高亢的大拖腔倾吐满腔怨恨,愤愤难平。用“塌板”、“二六板”、“双锤”板字字滴血、声声落泪,对人间不平、邪恶发出强烈地控诉、声讨!我在这场戏里采用了前静后动的大反差,把戏推向高潮,以展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在《哑》剧的艺术实践中,我真正理解到戏剧表演艺术一定要苦心追求形似与神似,做到“动于表,形于外”,善于把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气质转化为具体而鲜明的外在形象,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把握性格、演戏演人的艺术效果。我决心向前辈们学习,在戏剧舞台上千锤百炼,为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出处:当代戏剧. 2002年/当代戏剧杂志社编.西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