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我演曹操


  在新编历史剧《雀台歌女》中我饰演曹操一角。
  初接剧本,我思想上有着巨大的压力。且不说曹操的故事家喻户晓,单就当前影视、舞台对曹操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而引起的“三国热”足以让我意识到此项任务的难度。通过翻阅大量的文史资料,我认识到曹操是一个非常独特,又极为矛盾、复杂的人物,过去对他的评价为什么差异那么大、那么多,就是因为他太复杂。他既是政治、军事上的一代枭雄,又是建安文学的一代文豪。他一生南征北战,翦灭豪雄,诛戮异己。另一方面,他又对百姓的乱世苦难,对人生的悲凉无奈,充满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章和真诚的感叹述怀。要把他人格中这许多非常矛盾的层面用舞台形象真实鲜明地表现出来,实在是不容易。
  通过认真的思考,我首先把他从俯视变为平视,把曹操当成个活生生的活人、朋友来看待他,体验他。如果拿一个“奸雄”的框框去演,肯定失败。只有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才能塑造出鲜活的、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因为像曹操这样的人物身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有些是下意识的,是心灵的隐秘颤动。应该找到这些使自己心灵共鸣的东西。有了这个概念我就找到了把握曹操人物个性的“点”,从而就有了驾驭人物形象的信心。
  在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展示上,我努力追求新的探索,使曹操摆脱以往概念化、脸谱化的设计。让观众知道他不仅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更是一个性格复杂、孤独虚弱、不时流露内心情感的“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曹操的性格特征,我认为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雀台歌女》塑造的曹操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通过赐死儿媳、处死王图可以看到他的残暴与专横,而在对来莺儿的情感纠葛上又表现出了他心理脆弱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
  我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时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把人物从事件、情节中,提升到人生的层面上去分析。比如体现曹操夜登雀台,月下祭奠亡灵的场景时,我重点突出地表现了曹操内心的痛苦与悲伤,于压抑中见孤独,于悲愤中见伤感,我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方式,用沉重的步履,低沉的语调和复杂的形体语言来展示曹操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凄凉,使人物个性在遐想中游弋,在道白中宣泄,这样就表达了曹操的亲和力,形成了舞台语言与观众心理的沟通,从而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到原来曹操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而非想象中的“奸”。
  与来莺儿的邂逅、相识到敬佩是曹操复杂心理的延伸。在表演上我采用动与静结合、虚与实结合的方式,来莺儿与王图的恋情引起了曹操的千般情伤和万种苦楚。在表现曹操这段复杂心情时,我重点突出地表现了曹操内心的痛苦与悲伤,于抑制中见激情,于悲恨中见伤感,在围绕着曹操、来莺儿、王图三个不同人物性格情感的冲突过程中,则通过一组组高、中、低、全方位、立体式、写意性很强的唱腔、道白和形体语言组合,准确地传递出人物的爱和恨、悲和喜、苦和乐;并在这种传递中,始终把握住人物感情张弛有序推进,将曹操情感波澜的起伏,人物思维的流动,欲语无言的潜意识,淋漓尽致地调动出来。
  通过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认识到要演活人物,演出风格,演员必须沉下心来以整个生命和灵魂去感受和认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轨迹,并调动起自己全部的舞台经验去寻找最适合表现人物的表演形式,只有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剧中人物形象才能鲜活起来,演员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出处:戏曲艺术. 2006年(合订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西安:《戏曲艺术》编辑部,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