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文献 > 论文时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腔与青年观众


  最近几年,秦腔的青年观众如何?先请看下面的统计和调查:
  (一)1985年8月某剧团在甘肃省某县剧场演出一场统计
  观众总数 50-70岁 40岁左右 青 年
  1002人 70% 22% 8%
  (二)同场放映录象统计
  观众总数 50岁以上 40岁左右 青 年
  400人 1% 3% 96%
  (三)1985年某剧团在宝鸡县农村一露天场白天演出会戏调查表如下:
  划一块容量 50岁以上 40岁左右 青 年
  100人 75人 18人 7人
  其中女26 其中女19人 其中女7人
  (四)1985年在宝鸡石油机械厂调查20名陕西籍青年对秦腔的兴趣,情况如下表:
  总 数 没意思 慢得人心急 听不懂
  20人 6人 9人 5人
  (五)1984年对10名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籍青年调查对秦腔的兴趣是:
  总 数 听不懂 吵得慌 心 急
  10人 7人 2人 1人
  (六)1985年4月一外地轻音乐团演出和当地秦腔演出票价上的差别:
  轻音乐演出票价 秦腔演出票价
  甲票 0.80元 甲票 0.40元
  以上六项统计和调查,反映出秦腔不吸引当代青年,主要是以下五个问题。
  (一)速度慢。戏曲情节发展、表演艺术、节奏等与瞬息万变的生活,感情思想千姿百态的当代青年差距太大。我们现在的秦腔基本上还是按照明、清形成和延续下来的节奏,松散、“慢速度”地进行。因此,他们觉得不可思意,“哼哼唧唧半天,不知哼得是什么东西”。因为剧情发展缓慢,不适应青年人的胃口,只有年老的观众看。我们把这称为“慢速度”。它与今天的“快节奏”是背道而驰的。
  (二)远距离。秦腔所上演的剧目,基本上是元、明、清的传统剧目和解放前后新编的历史剧。与当今距离拉得太大,青年人觉得与当今生活远。1985年某市12个戏曲剧团(其中11个秦腔剧团)全年演出3671场,上演剧目112个,只有一个现代戏只演了13场,其余都是历史剧。由此可见,“远距离”是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和吸引当代青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反映遥远的生活内容对今天的青年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的。这里所论述的是主次问题。“古为今用”不是全盘搬来,历来如此。
  (三)赶不上。秦腔演出的剧目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旧模式,单线条,赶不上当代青年所追求在电影、录象中看到的变化万千,眼花瞭乱的场面,而是从内容到形式,没有革新,一切效法前人,亦步亦趋,抱残守缺,停滞不前,这是违背文学继承与革新的辩证法的。由于“赶不上”当代青年的追求,满足不了他们的艺术享受,当然就不能吸引他们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问题》著作中指出:上层建筑紧密地依赖着基础,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历史提供了许多例子,说明社会的上层建筑如何由于旧经济基础的消灭和新经济基础的产生而变更。正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间的这种有规律的联系使我们有可能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法律、美学等观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许多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新变化。可是,我们的秦腔却没有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因此,秦腔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必须把继承传统作为秦腔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永远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我们必须把继承传统作为发展秦腔的出发点,在振兴这个目的上作文章,花力气,出成果,求新生,吸引当代青年,为四化建设服务。
  (四)美中不足。秦腔唱腔好的一面是激越高亢。但是缺乏优美动听的一面。我们把这称为“激越高亢有余”。1984年对10名青年(其中女2人)调查情况是:喜欢清新、流畅的唱词的7人,爱听软绵绵的3人。1986年4月考查5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对通俗唱法的反映是:好听的4人,不怎样的1人。对秦腔唱法反映是:吵人3人,听惯了2人。因此,我认为秦腔的唱腔要增加优美、流畅、清新的成份。这是由于当代青年人审美观念发生的新变化。而且从人的生理本能讲,总是要求优美流畅、清新的东西比激越高亢的东西要多。
  (五)不可解。唱词深奥、生硬,有时莫名其妙。不但青年人理解不了,就是一些老秦腔迷也不解其意。秦腔起源于封建社会逐步衰退的明朝,正如火车轨道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一样。假若今天的铁轨还是工业革命刚开始那种样子,那就早被淘汰了。可是,我们的秦腔从产生那天算起到今天近五百年,又有多少改革?改革掉多少落后的、旧式的、不适应当代生活的旧模式、旧程式呢?我以为是极少的。这是青年不买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和工业革命刚刚出现时发明的汽车、火车轨一样,若是不改进,到今天只能进博物馆一样。现在的电影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电影就有很大的突破。可是,我们的戏剧,特别是秦腔,几乎是原地踏步,仍在旧模式、旧程式里打转转,青年人很少去看,只有老年人、中年人去看。有的青年把秦腔称为“老汉老婆戏”,不是没有道理。“老年人化”,表明秦腔处于僵化、老化的严重危险之中。
  从戏曲总的价值来说,它必须是夺人耳目,动人视听的观赏价值,启迪理智,净化心灵,乃至潜移默化培育观众的志趣、情操,征服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这就要求秦腔反映青年所处的当代现实生活,满足青年人的文化需要,1963年陕西十几个秦腔剧团上演《雷锋》我以为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把青年观众的审美与现实生活接近起来了。可惜,后来由于京剧现代戏走向了“样板化”、“绝对化”的地步,也影响了秦腔的改革。
  秦腔剧目所反映的等级观念,“忠”、“孝”观念,中庸之道等等与改革出现的网络型社会结构、现代文明中个性发展的广阔性、竞争性、开拓思想等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而秦腔倘若沿着先前的老样子下去,只能使自己更加处于困境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以后会连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买帐了。因为那时的老年人,就是当今的青年人。他们从青年时代对秦腔都没有欣赏的兴趣,到老了,兴趣又从何而来?因此,培养当代青年人对秦腔的兴趣,可视为发展秦腔的战略任务?这种战略任务的实现,只能从振兴秦腔、改革秦腔入手。
  出处: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西安: [出版者不详], 198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