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梨园动态

李梅摘秦腔界首个二度梅

  昨晚,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成都西南剧场举行,共有三位秦腔演员获得梅花奖,其中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李梅,再获梅花奖,成为陕西、大西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第一人。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最高戏剧表演奖。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艺术家都在梅花奖上有斩获。包括李东桥、李小锋等21名演员荣获“梅花奖”,而此次李梅荣获梅花奖“二度梅”,实现了陕西、大西北此项奖零的突破。另两位获奖人也姓李,李军梅、李淑芳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李梅是秦腔“四大名旦”之首,以《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剧目受到好评;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级演员李军梅以《梨花情》剧目获得梅花奖。西安秦腔剧院一级演员李淑芳以《游龟山·藏舟》等三个折子戏获得梅花奖。
  今年梅花奖颁奖典礼之前,有一个特殊的走红地毯环节,平时画戏装的演员们,穿上现代时尚服装走上了红地毯,如娱乐明星般耀眼,尤其是女演员们的服装,分为礼服和改良旗袍两大阵营,成为梅花奖这一戏曲奖项的特色。
  独 家 专 访
  李梅:我不担心秦腔的未来
  在秦腔演员中,她是首位二度获得梅花奖的艺术家。李梅,在获奖后第一时间接受了本报专访,可此时的她显得过于平静,甚至没有了第一次得奖的兴奋。
  我曾经特别想得奖
  华商报:您看起来没有想象中欣喜,为什么?
  李梅:以前出省演出,别人介绍表演嘉宾,是先请三度梅(梅花大奖)、二度梅(二度梅花奖),最后是一度梅,秦腔演员总是排在后面。说实话,那时候真的特别想得奖,心里有落差,觉得咱也不比其他剧种差,怎么秦腔演员就总排在后面?我以为得了奖,会激动、兴奋,不仅个人荣誉,也是对咱秦腔的肯定。但今天真得了,反而平静了,甚至感到了一些压力,其实观众并不是仅仅期待你得了什么奖,而更想看你能再演什么精彩的角色。我当然更加忐忑,会想再有什么更好的表演,才能让观众觉得咱这二度梅拿得名副其实。
  华商报:就像您说的,为什么秦腔一直没有二度梅花奖得主?
  李梅:二度梅花奖要求演员比第一次得梅花奖有一个大的飞跃和突破,这就需要有精品,但我们西北的经济相对弱,打造更多精品并不容易。第二是心态问题,秦人的保守性格,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迟开的玫瑰》演了十多年,场次达七百多场,应该说享誉全国。但我总不敢肯定自己,现在觉得有时候“狂妄”一下也并不是坏事,过分地谦虚让我们不自信,但走出来后才发现,其实我们都不差。
  1996年我27岁第一次获梅花奖时,自己都不知道,当时评选是看你的正常演出,所以很惊喜,但现在的梅花奖要演员报名参赛,所以你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得奖,敢于参赛,才有机会,我们秦腔得到梅花奖的人虽然也不少,可别的剧种连地县演员都有梅花奖,所以秦腔演员要敢想敢做敢争取,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要更自信,这很重要。
  我们不拒绝关注
  华商报:对您来说,戏曲演员在如今这个时代,该如何自我修养,让自己保持状态?
  李梅:我正在排《苏若兰》,人物原型是陕西人,她的《璇玑图》非常有名,在戏里我要绘画、写字、弹古筝,所以我最近就在练习。不贪多,选择更多的变化是我的追求。
  排这个戏在宝鸡,当地演员的那种对好戏、新戏的渴望和迫切,让我特别震撼,我才意识到,在戏曲研究院排戏的我们真幸福,有好导演、好编剧,还有好多梅花奖一起托着,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这些演员却没有这样的土壤,我现在真的感到一种责任。有人说李梅,你应该水涨船高,跟更好的演员们排戏,而不是水落石出,跟一般演员演戏。我不这么想,这些年轻的、热情的小秦腔演员,才是秦腔的发展希望,跟他们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激情。
  华商报:有个老话题,就是秦腔不流行、边缘化,不被年轻人喜欢,走不出去,您怎么想?
  李梅:我举个例子,好几位做歌手的朋友,私下常会咨询我一个问题:你们戏曲演唱为什么那么有感情?怎么练的?我认为任何艺术都是以情动人,戏曲演员的特色正是情感,这说明戏曲艺术对于流行艺术来说,是他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有外地人问我,秦腔演员是不是身体特别好,要那样吼着。我不同意一说秦腔就用“吼”来形容,不错,秦腔是有奔放的一面,但它同时还有婉转、缠绵和凄美的一面,它不是为了吼而存在,而是为了表现秦人情怀的一种旋律。
  秦腔走不出去有很多因素,但有一点是我们作为演员必须要做的,就是只要你走进剧场观看,我就一定会让你永远难忘。
  对艺术要有一种信心
  华商报:《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现代戏的改变让我们看到秦腔的成果,但昆曲《牡丹亭》青春版、越剧《陆游与唐婉》等都有新版,而且大获成功,但改革秦腔的传统戏似乎难度较大,为什么?
  李梅:秦腔太古老了,它有规范的模式,它不同于别的剧种,越是年轻的剧种越容易改。但秦腔不能怕改革,观众期待新鲜的东西。也不要怕改革失败,失败了咱可以再来,我自己也遭受过一些关于改革的质疑,但我一直都跟学生说要引领观众欣赏高层次有内涵的艺术。
  华商报:您怎么引导年轻人去喜欢秦腔,这是个难题吗?
  李梅:我有学生戴着耳机一直听我的唱段,我说你停下来,听听别的,比如流行音乐。我自己画画、看文艺史,只要是大文艺的范围我都愿意尝试,所以为什么阻止他们?文艺是相通的。我女儿是学舞蹈的,她开始也对秦腔有抵触,但我说流行的东西,就算你不关注它,它还是会围绕着你,因为你的同龄人都在关注,你就生活在它的海洋里。但当所有人都追逐流行时,你如果能分一点精力去关注戏曲,那么你在你的同龄人中间,即使做不到优秀,也会与众不同,艺术需要的不就是与众不同吗?
  我不担心秦腔的未来,就好比现在人常穿西服、吊带衫,但绝不会因此就会放弃旗袍,戏曲的发展是有波峰波谷的,秦腔这么多年的历史,不可能没有经历过低谷,它不是一样发展到现在了吗?所以对艺术要有一种信心,相信它必然会好起来,不能像看股市一样看戏曲,其实反而是波谷才会让我们戏曲人更为发奋,要是每天剧场外人满为患,我们也不会想尽办法进步了。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