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梨园动态

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走红 铁杆粉丝连看20场


  新编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自3月8日公演以来,场场爆满,受到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过道中加座、一人连看数场的场景已发生多次。3月31日,《西京故事》的主要创作演职人员、农民工代表、大学生代表、戏迷代表,和我省文化界代表一起参加“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研讨会”,探究“《西京故事》为什么这么红”。
  铁杆戏迷连看20多场 记住每句台词
  戏迷代表张宏达自《西京故事》公演以来,一场不落地每晚到戏曲研究院报道。他不光自己看,还带着家人看,买了票送给朋友陪着看。他说,过完年到现在挣了五千多块钱,都用来请人看戏了。因为接连看了二十多场,张宏达几乎记住了每句台词。
  “这部戏写的就是我!”张宏达说到激动处,站起来脱掉了外套,端着茶杯继续说。“我95年带着儿女来到西安,开了个商店,为了孩子上学,为了生计,发生过很多事情。可以说,主人公罗天福身上发生的故事我都有过!”
  张宏达每天看戏都能找出一个不同的关注点:怎样处理与孩子们的关系、怎么处理与房东的矛盾、怎么和邻里处好关系……
  张宏达发自内心地喜爱这部戏,他形容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晚上看戏,白天写观后感。他写了一篇长达四页的观后感,亲自送到报社去,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他的感动。仍觉得不够,又买了红纸,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戏曲研究院去。“当天刮大风,我捡了几块石头压着铺在地上。”
  “得了病治不好,就来看戏吧;孩子教育不好,就来看戏吧;邻里关系处理不好,就来看戏吧;有贪污腐败,就来看戏吧。”戏迷张宏达朴素的愿望感动了参与研讨会的每一个人。
  一位在西部文化广场施工的农民工代表也来到了研讨会。他说,这部戏完全就是普通打工者的真实写照,他自己也有两个女儿,都在上大学。看到剧中人物罗老师为了孩子的学业而来到城里讨生活,他深有感触。“这个陈彦写的确实逼真、写实,我看的时候眼泪不住地往下掉呢。”
  陈忠实自称看戏后“激动得语无伦次”
  著名作家陈忠实是《西京故事》最早的观众,他说自己第一次看完戏后和演员交流时“激动得语无伦次”。
  陈忠实说,《西京故事》和我们的生活几乎是完全同步的,看着台上的演出,就好像是身处西安街头,生活矛盾与世间万象都在这部戏里得到了既典型又生活化的表现。他说,陈彦这些年来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从《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陈彦都在坚持着对大美的谱写。“陈彦创作的取向、姿态,是否可称为‘陈彦现象’?”
  未能亲临研讨会的贾平凹特意写了稿件委托他人代为发言。他说,在这部戏里,能看到作家的良知。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涉及的社会问题多,看得出来陈彦下的心思。同时戏曲研究院坚持演出,坚持低票价,坚持为农民工赠票,难能可贵。
  《西京故事》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在研讨会上感谢了陕西戏曲研究院对他的信任,他说,把有魅力的秦腔,转述为现代的表达,这是对时代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的回归。“我来倾听风古秦腔、吟唱现实人生、吸取传统乳汁、求索当代音容。”
  本剧编剧、著名剧作家、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说,《西京故事》是一部接地气的戏,毕竟白领和精英是少数,多数人还是在靠双手获取生活的资本。而当今社会,靠双手获取报酬的人经常不被重视,甚至儿女也不能理解,这样的价值观是可怕的。希望这部戏能给这些群体以心灵慰藉和温暖,重树主流价值观。在这轮演出结束后,一定会按照观众和专家们的意见,把戏修改好,以后演的更好。(王欢)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