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梨园动态

让秦腔回归高雅 易俗社剧场将改走高端路线


  青砖地面、实木八仙桌、古香古色的吊灯、垂花门梁枋斗拱……那种怀旧、古朴、韵味十足的氛围,让人恍若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戏曲演出极盛时代的茶座剧场。百年易俗剧场经过华丽修缮,将于4月1日与观众重新见面。实际上,除了硬件翻新如旧大手笔修缮,在秦腔发展理念上也同时经过了一次大的创新和调整——独辟蹊径打出戏曲演出的“返璞归真”牌。
  认识:秦腔是阳春白雪
  “易俗社剧场原本用以排练、公益性演出,前些年,为了生计还曾承包出去做过舞厅,现在转为经营性场所,对我们而言还是有市场压力的。”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谈到:“秦腔戏本身就有这壮美、细腻和委婉的特性,它是从宫廷中兴起而后流传到民间的。所以,秦腔本身就不是‘下里巴人’,是高雅的‘阳春白雪’。我们花费1300万元把剧场精心修缮,并把演员门槛提高——国家一级演员或相当于此水平实力演员,将是这个舞台的主角。秦腔演出市场本身比较淡,易俗剧场又定位为服务于政务和商务接待的高端剧场,如果不在理念上创新、质量上把关,就等于砸自己的摊子。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秦腔演出市场可以细分,应该有适合大众消费的‘康复路’,也应该有适合高消费人群的‘世纪金花’式剧场,让那些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秦腔爱好者走进剧场。”
  决心:从现在培养观众
  “秦腔不改革不行,没有改革精神,秦腔就发展不好。当年交响乐与秦腔结合,就有很多人反对,但事实是那是个成功的尝试。为了发展,我们不怕争论,秦腔一定要改革。我们的想法是要以这次易俗社剧场的修缮和重新开放为契机,进行‘四化’改革:生活化,很多年轻人对秦腔的程式化很反感,觉得离生活太远。所以,就得从如何让秦腔贴近生活上做文章;娱乐化也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秦腔多以苦音、苦戏为主,今后将考虑在秦腔中增加一些现代娱乐元素;秦腔的城市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态艺术,秦腔不完全属于农村;年轻化将是我们一个工作重点,秦腔要发展下去必须培养年轻观众。”雍涛透露:“易俗剧场虽然能容纳180人,但是今后每场只打算卖50张票。除了给部分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留票外,一个主要用途就是要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送票,让他们通过看戏而爱上秦腔,从而达到培养年轻观众的目的。”
  理念:打造高端剧场
  西安秦腔剧院通过改革,在不依靠事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基本达到了收支平衡,这次还拿出1300万元来进行下属单位易俗社剧场的修缮。“易俗社剧场修缮后重新开放,必将成为西安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名片,也是对秦腔精品化和市场化并行不悖理念的实践。”昨天,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表示:“秦腔原本就是高雅的宫廷戏,我们重金修缮、提高上台门槛、创新秦腔等举措其实只是为了让它回归历史本来面目,目标是让秦腔越来越有钱,越来越值钱。对于普通老百姓,则可以通过送戏下乡等渠道看免费戏或便宜戏。”西安秦腔剧院市场部部长张武宏透露,易俗社剧场本身就属于文物景点,所以今后将走旅游和演出结合的路子:白天旅游团队参观剧场,观看一些有代表性、短小的秦腔戏,晚上还可以观看正常的剧场演出。每周一、二是三易社、易俗社演员演出,从周三到周日可能会演出年轻人喜欢的新排戏,每个月还将保证邀请到部分剧种的代表性节目上演,总之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高端的戏剧会所。当然,门票要高些,票价起步将是380元,二楼豪包价格最高将达到8000元。
  易俗社剧场:斥资千万修缮
  易俗社剧场在历史上曾先后进行过四次修缮,这次的华丽修缮跟之前的有何不同?昨天,相关负责人对耗资1300万元的修缮进行了详细解读。
  历史上三次大修缮
  从1917年投入使用至今,进行了四次大的修缮。因为易俗社剧场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西安人心目中的地位,1983年,该剧场被确认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和2006年又分别被确认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易俗社剧场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 据西安秦腔剧院工作人员介绍,第1次是购买剧场初期,易俗社剧场因演出场景变换的需要设计安装了转台。第2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初,市政府曾拨专款重修剧场。第3次是1992年,市政府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
  耗资1300万再修缮
  2009年10月,西安秦腔剧院着手制定易俗社剧场的修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10年4月国家文物局向陕西省文物局做出批复,要求修旧如旧,修缮工程应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保护文物及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据介绍,这次修缮主要是从安全和舒适两方面着手进行维修和装修。易俗社剧场因成为危房,曾一度停演,到了不修不行的地步。剧场里的立柱被白蚁侵蚀掏空,这次修缮时更换部分立柱并加装了15公分的钢柱,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承重问题。屋顶瓦片下的板材已经腐朽,这次揭瓦亮椽、增加了防水层,并将腐朽的部分替换并按原结构安装,还预先做了防腐防虫处理。剧场里的吊顶原本是用芦席做的,既不保温又不隔音,此次用新材料进行了装修。剧场内的电路年代已久,也是此次修缮的重点。除此之外,易俗剧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装修,青石的地板、订做的全套实木家具,垂花门……就连桌椅、茶杯上都刻有易俗剧场的专用LOGO。
  经过紧张施工之后,焕然一新的易俗社剧场在去年12月31日进行了试运营,而在4月1日将启动为期一个月演出季。届时,梅葆玖、叶少兰两位京剧大师及豫剧、评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名家,李爱琴、马友仙、肖玉玲等老一辈秦腔艺术家等将齐聚易俗社剧场献艺,共庆这座戏曲祠堂再次焕发青春,也向百戏之祖秦腔致敬。(李晶)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