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剧目
郭侯绪陕北二人台
陕西省在20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集成时将府谷二人台同一剧目中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姓名、多人表演、有说有唱的归为戏曲类;将两人以下剧中人,只是叙述性表演,专剧专曲、一剧一曲以及无法界定类别的剧目归为曲艺类;将所有的唱腔、曲牌归为音乐类。
“府谷二人台”曲艺类剧目是二人台早期的演唱形式,是诸多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品种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衍生的一项民间说唱艺术。有很大一部分剧目有明显的曲艺特点,最典型的如《珍珠倒卷帘》、《三国题》,这类剧目仅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天上神仙。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剧中人物姓名,不限制表演者人数,一人到多人均可演唱。有一部分是表述四季、五更、月份和花开的,如《十对花》、《五月散花》、《四时天》、《惊五更》等,这些属于表述性体类,占二人台曲艺类剧目的大多数。还有《叫大娘》、《转山头》等,这类剧目虽没有故事情节及剧中人物矛盾,但它至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而且就这两个剧目而言,它揭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中国民众、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和伤痛的一个很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这类剧目属于叙事性体类。
曲艺类剧目中也包含一小部分有明显民歌、民间歌舞、民间表演唱,民间唱秧歌、民间顺口溜特点的剧目。如《半斤莜面》:
半斤莜面推窝窝,
挨打受气为哥哥。
半斤莜面四两油,
情哥吃了暖心头。
半斤莜面两碗汤,
情哥情妹一块尝。
半斤莜面吃了个饱,
鸳鸯戏水一辈子好。
上例总体结构属七字上下句式,内容没有情节,不分环境,在全剧的四段八句唱词里,自始至终表述的是男情女爱。前一句与后一句的内容关联不紧,有时只是为了押上下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这类句式结构和内容构成,极符合府谷山曲的表现特点。
有一部分剧目唱词的结构就很富有歌舞性,它的正词外加了很多衬词,给人有华彩跳跃的感觉。如《挂红灯》:
男 (唱)正月哎嗨嗨嗨里来哎嗨嗨嗨正月里来头一天,
女 (唱)纸糊得那个沙灯沙灯沙灯纸糊沙灯挂在门前。
男 (唱)风刮哎嗨嗨嗨灯笼哎嗨嗨嗨风刮灯笼突噜噜噜转,
女 (唱)我和我那个三哥哥过新年。
男 (唱)铮叭儿那个依叭儿依叭儿铮叭儿那个铮,
女 (唱)红花儿花儿花儿依花儿依花儿红,
男 (唱)红花儿那个依花儿依花儿红花儿那个红,
女 (唱)绿格哎嗨茵嗨嗨嗨茵,
男 (唱)那(念“乃”)张生嗨嗨嗨嗨,
女 (唱)那(念“乃”)李哎嗨生,
合 (唱)你是哥哥(妹妹)小亲人那(念“乃”)是依哟嗨!
《挂红灯》全剧共十段,每段十一句,每段里的正词占四句,其余的七句全部是衬词(下方画线的全是衬词和重复正词),字数占到百分之八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剧目的可看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将句式的时值拉长,给表演者留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便于充分展示歌舞中的一些程式性动作。《打金钱》同属于此种类型,在二人台中称之为“带鞭戏”或“跑场子戏”。这类戏全由一生一旦二人表演,表演形式和动作也较为复杂。
带鞭戏的主要道具有扇子、霸王鞭、手帕、长绸子,一般情况下是旦角拿扇子、手帕,生角拿霸王鞭、长绸子,有时也拿扇子。扇子和霸王鞭的程式动作很多,如扇子的程式动作:生旦上场碰面或完场造型时扇子不打开叫“折股扇”;在表演过程中扇子在背部舞动扇花叫“背扇”;右手拿扇举过头顶并将扇花耍圆,左手拿手帕叉于腰部,身子前后左右摆动,配合身段表演叫“顺风旗扇”;双手将扇打开举过头顶,有时将扇面贴在头顶,身子半蹲左右摆动进行表演叫“顶扇”;右手弯曲九十度,扇子折股并将扇头放在肩部,左手拿手帕在腰部左右摆动叫“折股担肩扇”;右手将扇子打开,一半在膀部一半在肩部,左手高举配合身段表演叫“撕扇担肩”;将扇打开,身子呈卧云式,扇子与手帕在前面画圆舞动叫“卧云扇”;右手将扇子打开,双手在胸前画圆叫“佛扇”;右手将扇子打开,双手在胸前掏花,配合脚下碎步搓步里掏、外掏表演叫“云手扇”;右手将扇子打开平端胸前,呈波浪形地上下抖动,脚下走碎步圆场叫“浪头扇”;将扇子打开,左右手捏住扇子的两头前后揉动,配合脚步表演叫“揉扇”。在这类节目中,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技巧,唱词的内容不是很重要。
霸王鞭(俗称“浑身响”),常用的程式性运动作有:演员出场亮相和收场定式,右手将鞭举过头顶,左手提偏带或绸子腰带亮相叫“顶鞭”;将鞭举至头顶处,鞭的左端绕过头,鞭鞘打左肩后,回鞭再打右肩部,头部鞭不能过腰和腿叫“蛮头鞭”;右手将鞭平端,手心向上,开始翻手鞭头从右方向打左手心,反回再打右膀子,倒鞭打左腰部,反回打右腰部叫“缠腰鞭”;将鞭横推平,举至高处,配合台步,鞭头打背部叫“背鞭”;将鞭举平,配合左手在胸前掏花叫“云手鞭”;将鞭平推出,执鞭的膀子伸直,开始左右手打两下,左右膀打两下,左右腿打两下,左右腰打两下,左右脚踢两下,左右肩打两下,共打十二下,配合鞭花和台步表演叫“浑身十二响鞭”;完全按照浑身十二响鞭的套路打完后鞭再在地上碰两下,此叫“浑身十四响鞭”;配合跳箭式踢鞭,左右脚心踢鞭叫“踢鞭”;演员单腿跪地,然后鞭要过身,将执鞭手放至背部,全身趟地,面朝天,身子不压鞭并在背部耍花叫“滚地鞭”。
在曲艺类剧目中还有一部分为表演唱类型,这部分剧目虽然不是大多数,但其表现形式风趣幽默,最能吸引观赏者,如《观花》。表演内容中有说口(呱嘴)、有念白、有唱腔。全剧通过寡妇二大娘和光棍二大爷相爱而不敢讲,相跟上去观花而又怕别人看见笑话,因此叫了两个小女孩作陪,在观花的过程中四人互相嬉戏取笑,你追我赶,你推我拉的喜剧性表现手法,把二大娘二大爷那种老有所爱、老有所乐的思想情感和两个小女孩儿天真活泼机灵幽默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唱秧歌是二人台形成之前的表演形式之一,其艺术形式介乎于曲艺、民歌、歌舞之间。活动时节主要是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二十五和庙会祭祀节日,古时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演唱的主要曲目有《红云》、《撒金钱》、《八仙庆寿》。民间正月过会闹秧歌主要是为了敬神,因此,在庙上的神灵面前唱这类内容的曲子,是在歌颂神灵的功德,绝不能唱不健康的曲目,否则就是亵渎神灵。现今府谷县木瓜乡炭窑沟村仍保留着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唱秧歌形式,现在的表演者全部是本村村民,年长者80多岁,年少者20多岁。这个村地处明长城脚下,属于清初划定的“禁留地”区域。据传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西巡路经该村,村民们组织秧歌队迎接。也许是因为迎接过圣驾的缘故,从此,这个村的唱秧歌者便每年从正月初八起,抬着本村庙上的关帝爷到周围的村庄唱秧歌拜年,称之为“送福”,每走到一个村子,首先由该秧歌班的班头,俗称“疯公子”唱疯公子秧歌,演唱的内容不受限制,演唱者可自由发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如《疯公子秧歌》:
一进大门抬头看,
金字宝牌挂一面,
上写斗大四个字,
铜锣一响太平年。……
玉茭子开花一撮毛,
关老爷照顾二位皇嫂,
诸葛孔明定计策,
张飞喝断当阳桥。……
疯公子唱罢后,再由其他人员一队一队地登场边扭边唱“对子秧歌”。转村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日才回到本村,在庙上演唱三天来庆祝元宵节。回到庙上仍由疯公子首先演唱《谢神秧歌》:
正月十五庙门开,
五八三九转回来。
正宫娘娘生太子,
满庙神仙插金花。
紧接着其他人员边扭边唱“群体秧歌”和“对子秧歌”。演唱的内容有现今广泛流行的二人台曲目,如《八仙庆寿》、《珍珠倒卷帘》、《四大对》等,还有一部分是至今仍局限在这个村子的秧歌调。如《一女儿贤》,共十六句,每句的第一个字是数字,依次从一唱到十六。有的秧歌调内容连演唱者也说不清是何意思。
一女子儿贤四门敞,
二郎爷爷担山赶太阳,
三人共过紫金书,
四门里立小唐王,
伍子胥包太子,
六郎帐前是孟良,……
所唱秧歌曲子有长有短,有的长达二十段,如《二十字儿贤》;有的长达十几段,如《王哥儿》;而有很大一部分仅几句,表演者们将此称为“四六八句”。无论哪种段式,哪种演唱方法,这种古老的演唱形式与现今流行的大多数二人台剧目的结构、风格、表现形式、语言特点完全相近。最为典型的是“儿化音”,如字儿、哥儿、子儿与二人台里的花儿、杏儿、桃儿、鸡儿属同一类型发音。
民间顺口溜在二人台里称之为“呱嘴”、“说口”。传统二人台基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一般由生角或丑角先上场说一段“呱嘴”,大多数是现成段子,由表演者自由选择。一个人说一阵后,生角或丑角在前台问,旦角在后台答,民间称之为“叫门对子”,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把搭档叫上来表演正戏。传统剧目的大部分“呱嘴”段子没有逻辑性,与正戏内容无任何联系,只是由一系列的风趣话(民间称“串话”)组成,有时表演者也即兴发挥,现编现说。近代上演剧目的段子已逐步融入新的内容,“呱嘴”已成为强化剧情的一种很重要的表演形式。
曲艺类二人台早期表演形式是“打坐腔”,后来发展到“打玩意儿”、“挖莜面”,民间多数由两人表演,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着装打扮也很随意,基本上穿的是随身服装。主要道具是笤帚(当扇子)、红干辣椒(当耳坠子)。演员的表演场地是民间的土炕,地下是看红火的观众。“风搅雪”时期,二人台登上了表演舞台,演员也仿效其他剧种的演员装扮进行化妆,表演者也有了行当名称,旦角称“包头”,也称“抹粉的”;丑角称“滚边”,也称“丢丑的”。为了表演方便,演出的一般是两人表演的剧目,有时也表演一些多人物剧目,这就需要表演者一个人饰演几个角色,穿上这脱下那,抹下这戴上那,当时称此为“抹帽戏”。
二人台是“禁留地”(民间也称“皇界地”、“黑界地”)孕育出来的产物,早期的表演人群里没有女演员。这是因为康熙三十六年“禁留地”放垦以后,朝廷规定界地内的垦民只能春出秋归,官方称之为“雁行”,民间称之为“跑牛犋”,不准建屋定居,不准带家眷,户籍仍在原籍。垦民们只能在各自开垦的“伙盘地”上合伙居住,倗伙起灶。当时朝廷对进出“禁留地”的垦民审查非常严格,在黄河上设有“官渡衙门”,渡船上配有“武士水手”、“巡察官员”进行盘查。府谷境内设有三个大出关隘口,即古城村关帝庙城门口、哈拉寨洞儿口子、沙梁川垦务局,过往的人必须从指定的边墙出口通过。由于“伙盘地”上居住的全部是男人,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女演员。
府谷二人台的唱词结构非常丰富,有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多句式,一般以两句式、四句式居多。每句的字数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多字句,当然有时也出现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均属五字、七字、九字句的范畴。如《种洋烟》属于两句式七字句。
小生(唱)洋烟本是外国生,
带进咱中华害百姓。
小旦(唱)洋烟本是外国传,
害得老百姓不想动弹。
尽管第一段的第一句是七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第二段的第一句是七个字,第二句是九个字,但从句式的总体结构看,仍属七字句范畴。如《打樱桃》,属于三句式七字句。
生(唱)阳婆婆上来丈二高,
风尘尘不动天气,
哎哟,我叫上小妹妹去打樱桃。
旦(唱)红丹丹阳婆东山照,
手提上篮篮抿嘴嘴笑,
哎哟,跟上哥哥去打樱桃。
两句、四句式唱段在“府谷二人台”唱段中占主导地位。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无论是曲艺还是民歌、戏曲,大多数唱段为双句格式,从两句、四句到多句。五句式和六句式的唱段相对少一些。有些剧目的唱段从表面看似五句式,其实往往内含着重复前一句的因素,如《张生戏莺莺》:
小生(唱)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落在奴的家,
奴今天出门手拿上花儿耍呀,
一个月儿圆么依呀嗨!
这类唱段结构从句子的数量上看是五句式,实际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再现,从起、承、转、合角度去审视,应该归纳为四句式的范畴。
多句式唱段是二人台唱段中的一大特色,这种唱段往往不受句数和单句字数的限制,有时演唱者可以随意加句添词。如《打秋千》中姐妹二表穿戴、表打扮,《打连成》中连成和小凤观灯中表述灯笼种类的一段唱,通过二人无限制地你说我对你问我答,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大大地扩充了表演者的即兴发挥空间。
曲艺类剧目占府谷二人台整体剧目的大多数,为了便于查阅,书中只做了粗略的归类。至于一些推理及学术性议论是否贴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出处:府谷二人台艺术/郭侯绪编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