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陕北活动旧址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共中央在陕北活动旧址> 工厂旧址
振华造纸厂旧址

    
    振华造纸厂的前身是1938年5月在甘谷驿(今属延安市)成立的一个小纸厂,当时只有6名工人,李双全为厂长,这是一家公私合营的小厂,主要生产大双纸,供中央印刷厂打纸版用。同年底,该厂结束工作。与此同时,边区政府建设厅开始在沟槽渠(今属安塞县砖窑湾镇)筹建新厂。并派崔仲和刘子谋等人试验用稻草造纸,获得成功。
    1939年4月,振华造纸厂正式投产。当时只有工人21名,捞纸池5个。当月产纸200余刀。到同年8月底,共产纸1673刀。1939年10月,振华造纸厂技术员华寿俊经反复试验,用马兰草造纸获得成功。这种纸色黄,抗水,坚韧、光滑,有拉力,基本适于印刷书报。这一试验的成功,解决了造纸原料问题,使工厂得以大规模地扩大生产。1944年,造纸厂青年工人杨双庆试验用麦秆草造纸获得成功,从而为造纸提供了新的原料来源。华寿俊和杨双庆,先后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
    1941年初,振华造纸厂改为总厂,在洛河川的石畔村(今属甘泉县下寺湾乡)设立分厂。当年,振华造纸分厂产纸350令。1942年增加到1494令,1943年增至2089令。总厂1941年产纸1103令,1942年产纸1826令,1943年产纸1294令,1944年产纸2529令,1945年产纸2692令。从振华造纸厂自1939年正式创办到1945年,共产纸10301令(不包括石畔分厂)。产量不断增加。该厂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生产成本逐步下降。1989年,该厂每生产一令纸,用工22.89个,1945年则仅为6.2个。1939年每令纸成本以小米折价计算,为2石2斗,1945年则仅小米5升8合。
    振华造纸厂石畔分厂从1941年成立,到1945年,共产纸10407令。
    到1945年底,振华纸厂总厂有职工76人,石畔分厂有职工99人。
    1947年初,振华纸厂总厂和石畔分厂先后停办,职工随军撤离。
    振华造纸厂沟槽渠旧址和石畔分厂旧址,仅保留部分土窑洞,且残损严重。

延安革命旧址/姬乃军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