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
第六章 三、大生产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


    (一)大生产运动的历史作用
    大生产运动,是中共中央、毛泽东适应形势发展客观需要,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略决策,它的实行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不仅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基本实现了军民的“丰衣足食”,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如前所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尤其是1941年至1942年,如果我们不采取大生产运动这种特殊举措,去克服各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那么我们就只能像毛泽东所说的,只有两条路可走,即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这两条路无论选择那一条,我们的抗日战争都会更加艰难,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我们根据地的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外贸等均有了发展,这就克服了由于敌伪顽的进攻、包围和封锁所造成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使军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使根据地有了较充足的物质储备,使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的供给有了保证和改善,为坚持持久抗战和夺取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也使我们在新的基础上增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党群关系,从而进一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准备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更强大的力量支持。在大生产运动广泛深入进行之前,我们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党政机关、学校、部队等的物资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也主要是靠向老百姓征收公粮。但是由于我们各根据地基本上是经济落后地区,如果脱离生产人员过多,老百姓肯定负担过重。例如陕甘宁边区,1937年脱产人员仅有1.4万余人,1938年为1.6万人,1939年增加到49686人,1940年增加为61144余人,到1941年则高达73117人,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37%。随之而来的是,老百姓公粮负担也年年加重。1937年是13895石,人均负担1升;1938年为15972石,人均1升2合;1939年是52250石,人均4升多;1940年为97354石,人均7升多;1941年是20万石,人均负担1斗5升。①这样,人民群众自然会有不满情绪,1941年6月发生的“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轶闻便是个证明。可见,如果不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者的本质就很难体现,我们的党群关系、军民团结就会受到影响。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我们的机关、部队、学校等达到全部或部分自给,不仅使自己克服了困难、改善了生活,而且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税赋负担,在新的基础上赢得了他们的拥护与支持,为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胜利准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为我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经济建设的骨干人才,积累了领导经济工作的初步经验。大生产运动实践中,涌现和树立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培养与造就出众多优秀经济工作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比如仅工业经济领域就涌现出钱志道、沈鸿、华寿俊、陈振夏、李强、乐天宇、朱次复、恽子强、刘鼎、吴崇凌、王勋、林华、徐弛、赵俊、周建祥、郝希英、樊钟秀、黄海霖、陈绍力、宋廷良、姜载愉、曹金木、沈保全、吴璜、刘伟等骨干和人才。当时的经济工作干部和骨干人才,不但懂得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而且学习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与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他们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参加劳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动员群众,帮助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民开展生产,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举办生产展览会等等,这不仅对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局部经济建设事业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体现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了我们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从而使我党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得以系统形成。大生产运动中,我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实现丰衣足食、兵强马壮的过程,就是继承与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精神的过程。广大军民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以苦为乐、甘愿奉献,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大生产运动的实践经验,又把这一精神丰富发展和弘扬光大为我党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我们党和革命军民正是依靠这一伟大精神的武装与支撑,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强敌,最终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
    (二)大生产运动的现实启示
    大生产运动不仅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而且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困难,战胜强敌,争取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大生产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有其发生的客观必然性,但也有具体的时代烙印。我们今天不能因为当年大生产运动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时代的要求,就否定其开展的必然性及其巨大的历史积极作用,尤其是进而否定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价值。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当年根据地大生产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弘扬,就以此把它看成是唯一合理的、永恒不变的艰苦奋斗精神的载体和形式。这种认识,把艰苦奋斗精神与具体体现形式混为一谈,也是导致今天有些人只所以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的理由之一。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艰苦奋斗的运作条件和体现形式是自然而然地要发展和变化的,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和内在品质则是永恒和不变的。
    延安时期我们党运用艰苦奋斗这个法宝战胜了困难,赢得了人民,夺取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是依靠艰苦奋斗,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使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的辉煌成就。今天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途上,艰苦奋斗仍然不失为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政治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之我国地大人多,资源匮乏,经济建设方面矛盾多、困难大。所以,要成就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长计议,艰苦奋斗,持之以恒。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不全面的,基本上还处在满足物质性需求的生存层次上,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继续完成工业化以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没有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无法脱离世界。目前,世界正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有可能克服由于竞争劣势所带来的困难,才有可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需要的。党的十六大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为我们指明了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目前的国内外条件下,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亿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创造力和劳动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显现的社会。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强执政党建设要求的。今天,我们党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党,这种历史方位容易使一些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产生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各种腐化堕落现象。为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延安时期我们党依靠艰苦奋斗这一法宝培养了良好的党风,形成和巩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今天我们也只有依靠艰苦奋斗,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所以,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艰苦奋斗,创业不可缺,治党不可少,立国不可废。如果丢掉艰苦奋斗的梢神,党员干部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就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如果忘掉艰苦奋斗作风,享乐主义就会萌发,腐朽思想文化就会趁虚而入,腐化堕落现象就会产生,党的肌体就会受到损害。总之,要在新时期把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开展,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弘扬,关键在于有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林伯渠、王震旅长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当年,毛泽东因为带头劳动曾被选为机关特等劳动英雄;朱德年已60高龄,也积极参加生产,被视为干部的最好榜样;周恩来踊跃参加纺线比赛,荣获纺线第一名;林伯渠以身作则,订出生产节约计划。王震旅长开荒身先士卒,双手打满血泡。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领导干部如果一方面要求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而自己却庸庸碌碌、灯红酒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享受就怎样享受。那样,艰苦奋斗精神的弘扬就必然会流于形式,全社会就根本不可能有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
    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学习是一个人拥有高尚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放松了学习,理论水平、政治水平低下,头脑里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必然减少,享乐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增多。不重视学习,思想上就容易出现滑坡,就会导致精神上的蜕变,成为腐朽没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俘虏,就能干出许多坏事、丑事来。只有刻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
    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应该从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做起。实事求是地讲,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气。有些人认为生活作风是小事,是小节,因而放任自己,最后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实事证明,背离艰苦奋斗,就是走向腐败深渊的开始。所以,我们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有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做到顶得住歪理,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这样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特别需要正确对待和用好手中的权力。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我们都应始终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坚决反对浮躁虚夸、急功近利、贪污浪费、大手大脚的歪风邪气,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
    ①《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115、61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编;申沛昌,任学岭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