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委卫生部在1936年10月以前称为军委后方卫生部,黄克诚任部长,后姬鹏飞任部长,吕振球任政委,饶正锡任医务主任。1937年1月,军委卫生部随党中央进驻延安,先驻王家坪,后迁延安北门外文化沟,再迁至城东二十里铺的柳树店。
1938年初,军委卫生部改为军委总卫生部,姜齐贤为部长,饶正锡任副部长。下设保健科、医政科、药材科、秘书科、政治部、管现科。卫生部出版了《国防卫生》杂志,集中了所有在延安的医学专家的智慧,经常撰稿的有:黄树则、鲁之俊、魏一斋、谭状等同志。该刊为月刊,发行数量较大,为晋绥、晋冀豫、晋察冀等根据地的卫生部门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由于抗日根据地被封锁,交通不便,因此军委卫生部对各抗日根据地部队卫生部门的日常业务领导工作难以实施。军委卫生部的工作除抓陕甘宁边区部队日常的医疗、卫生防疫等项工作外,主要是办好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八路军直属门诊部等,为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另外,办好药厂,解决药品供应问题。
1938年到1940年,新参加八路军的卫生干部在延安培训的占33%,其中医生占53.4%,护士占40%,制药技师占6.6%。卫生部根据军委的指示,对来延安卫生部门工作的医务技术人员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和照顾,尤其对待专家,在生活上,他们的津贴费比军政干部要高得多,还发给他们一些香烟,一般一年能给做套新衣服,居住条件也比一般干部要好。工作上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政治上,积极培养他们,有许多人很快入了党,担任了领导职务。
特别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大夫、巴苏华大夫都为我军整个卫生部门的工作有过很大贡献。由中国红十字会派到延安的第23、第29、第33三个医疗队和第7护士队,以及其他团体派到延安的医疗队、防疫队,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八路军及陕甘宁边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2年6月,军委总卫生部与陕甘宁留守兵团卫生部合并为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卫生部,苏井观任部长,饶正锡、刘仁保先后任政委,王斌、鲁之俊先后任副部长,国际友人马海德任顾问。
此外,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还有一个前方卫生部,姜齐贤任部长,刘惠农任政委。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卫生部则改为八路军卫生部,部长、政委仍为原任。9月11日十八集团军成立,八路军受其管辖,卫生部同时又改为十八集团军卫生处,实际上与八路军卫生部是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42年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合并,钱信忠任部长,孙仪之任政委。1945年抗战胜利后合并于中央军委卫生部。
遗址现保留有部分土窑洞。
(见《延安革命旧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