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春——1944.10)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90华里处,方圆百里,土地肥沃,是屯田垦荒的好地方。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120师359旅执行党中央的“屯田政策”,于1941年春,在王震旅长率领下,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从绥德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当时,旅部驻扎在金盆湾;717团在临镇、718团在马坊、719团在九龙泉(示意图),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经三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截至1944年底,四年共开荒26.1万亩,产粮食53250石;打土窑1264孔,建房屋667间,修大礼堂一座,小礼堂两座,做家具近4000件,打水井47眼。同时组织了有600匹驮骡的运输队,运盐运货,构成一个流通网。在延安、绥德开办大光纺织厂、大光商店和造纸、木工、铁工、修械等工厂。
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高干会对大生产中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三五九旅是三个先进集体之一,被授予毛泽东题词的“发展经济的前锋”锦旗一面。在22个先进个人中,三五九旅就有4人。毛泽东分别在他们的奖状上题词:王震“有创造精神”;何维忠“切实朴素,大公无私”;晏福生“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罗章“以身作则”。
1944年10月,中央命令以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赴华南创建新的根据地。
当年在南泥湾一带垦荒办农场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直管理局、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中央党校、延安大学等十多个单位。
现在这里除保留有三五九旅旅部、各团驻地的大批土窑洞外,还有延安炮校、边区垦区政府、中直干休所遗址和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视察南泥湾时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