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红都——保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诞生地——冯庄

    
    冯庄地处延安东北60华里一个肥沃山川——丰富川深处。解放战争时期是延安县丰富区二乡的一个行政村,现为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冯庄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支部——冯庄团支部就诞生在这里。
    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前,党领导的青年核心组织是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共青团实行改造,建立了青年救国联合会。抗战胜利后,我党在国民党蒋介石即将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处在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时刻,为适应形势对青年运动的需要和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于1946年9月提出试建青年团。
    是月下旬,中央青委的马仪和延安县青年联合会主任吴光明到了冯庄,在乡党支部的支持帮助下,选择本村一所小学旁的窑洞作为俱乐部,把本村几个多才多艺的青年集中在一起吹笛子、拉板胡、弹三弦、唱信天游,一下子把全村的青年吸引到这里。此后,每当夜幕降临之际,一阵阵整齐的歌声就从俱乐部的小窑洞升起,从此沉寂宁静的山村开始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俱乐部红火起来后,马仪和吴光明在组织青年娱乐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大家读书识字、学习文化,通过讲故事、介绍战争形势等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启发引导青年自觉组织起来。发动青年有组织地进行积肥、打柴、搞卫生、开展家庭生产中的变工互助合作,培养青年的组织观念,并结合群众对青年的意见要求劝导青年学好务正,改变不良行为。很快改变了青少年中原有的嬉戏年轻媳妇、辱骂过路行人、偷吃瓜桃梨枣、堵塞别人烟囱取乐等不良风气,连一些被称为“懒汉”、“二流子”的青年,也开始规矩积极起来。
    10月,发展团员的条件成熟了。村党支部指派党员介绍发展了曹振华、曹拴儿、王志义、马志成为第一批团员。不久,又发展数名青年入团,并成立了两个团小组。10月下旬,团员总数发展到26人,遂成立支部。当时,由于青年团尚在试建阶段,还没有统一的名称,建团工作组引导团员们根据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讨论确定组织名称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冯庄支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最早的组织便在冯庄诞生了。
    1947年3月,蒋、胡军进犯延安,冯庄团支部带领团员青年在严酷的战争中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17次配合游击队袭击敌人,在枪林弹雨中为作战部队运送子弹、手榴弹和干粮等给养。两名团员被敌人抓住吊打拷问边区军情,均宁死不屈,没泄露一点秘密。麦熟季节,团支部为不让成熟的小麦被敌人抢去,组织了9个青年变工组,10天就把全村的小麦抢收完毕。中央青委撤离延安时,有12箱资料文件交给团支部保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几次对文件转移,没丢失一份。这期间,他们还坚持团的组织生活,先后19次召开团员会议分析形势,布置检查工作,在战争的考验中吸收了16名青年加入青年团组织。
    冯庄青年团的建立和发展,在共青团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46年中央提议试建青年团时,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还没有正式作出决定。冯庄团支部的成立,为中央最后作出建团决定提供了实践依据。西北局1946年12月7日举行常委会,决定在陕甘宁边区进一步扩大建团工作的范围,就是在听了冯庄建团情况汇报后作出的。冯庄青年团在严酷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精神,受到了中央许多领导同志的重视和赞扬。1947年11月,贺龙在接见边区青年工作干部时,对冯庄团员青年对敌斗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1948年6月,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边区政府副主席马明方专门接见了冯庄团支部书记李聚升等六名团员,听取工作汇报,并指出战争胜利后团的中心工作是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勉励冯庄团支部进一步开展好团的活动。1949年4月,李聚升代表冯庄团支部出席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向会议介绍了冯庄团支部的成长经验。1985年,共青团延安地、市委,为纪念青年团在冯庄的诞生及其在中国共青团史上的光荣地位,在冯庄建立了冯庄团支部纪念碑。
    (见《伟业胜迹》)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