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战争的消耗,特别是1941年—1942年,由于日寇的残酷“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使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度,边区军民只能用米糠、豆钱钱、野菜充饥,穿百纳衣御寒。
怎么办?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而且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唯一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生产动员会上讲话,号召各机关学校努力生产,渡过难关。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根据地,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边区军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发展工业,先后办起了炼铁厂、兵工厂、农具厂、石油厂、难民纺织厂、被服厂、振华造纸厂、丰足火柴厂、玻璃厂、机器厂等。缺什么,造什么。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据1944年统计,边区仅公营工厂就有77个,职工人数达到1.2万多人。涌现出了沈鸿、钱志道、陈振夏、朱次复、华俊寿这样一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赵占魁这样的优秀工人代表。这里介绍的工厂遗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