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兵工厂旧址位于延安北川40公里处的安塞县茶坊村。
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于1937年春在延安东川柳树店的一个破庙里将原有的随军修械所扩建成为兵工厂。全厂有职工100多人,设有修炮股、修枪股、机工股、红炉股和木工股。到1938年春,沈鸿工程师把在上海办的小工厂连人带机器都搬到延安(7个技师和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10台机器)。为了更好地发展兵器工业,决定将兵工厂搬到安塞县茶坊村,受中央军委军工局领导。全厂职工增加到400多人。
茶坊的地形是山高、川宽,既能发展工厂,又可以防空。兵工厂迁来后,全厂职工首先用自己的双手建厂房。经过艰苦奋斗,扩建石窑40多孔、平房200多间,使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小镇子。村子中间有座戏台,戏台以西是制造部,专门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戏台以东是枪械修造部,专门修造枪弹。
为了防止飞机轰炸,工人们在石崖上凿了一个深10米、宽5米、高3米的大洞,大洞里又凿子小洞。1988年,沈鸿重返故地,站在石洞里无限感慨地说:“当年,我们把母机(生产机器的机器)都安在这里面,敌机再怎样轰炸,我们仍不停地生产。八年抗战用的武器,很多是从这里造出来的。”这个洞现在保存完好。当年建筑的石窑大部分还在。戏台西边一口石砌水井,是兵工厂修建的,茶坊农民至今还在使用,水井后有一排十几孔石窑,是当年兵工厂的总务处,会议室和负责同志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戏台东边的窑洞大部分是机房、库房。现都由安塞县文管会管理,当地老乡保护使用。
兵工厂首先努力发展了军工工业,不但供给保卫边区部队足够的手榴弹、迫击炮弹、掷弹筒,还给前线供给底火药、白火药,供给各根据地无烟火药,并吸收各种步枪的优点制造了七九步枪,供给前方。延安遭日机轰炸后,兵工厂的工人气愤至极,突击7天7夜,赶制了两挺高射机枪,架在延安清凉山和凤凰山,对空射击。敌机骚扰时再也不敢低空轰炸,破坏力明显降低了。
兵工厂在发展国防工业的同时,还帮助边区政府办起了难民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农具厂、制革厂等,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解放日报》社用的纸是马兰纸,因粗糙印的字看不清,后来,连印油也因国民党封锁而买不到。兵工厂突击一星期制造了压光机和印油机。王景栋还制造了36吨发电机,解决于动力和照明。为了适应游击战争,这里还制造了“三驮子机器”(即一套修理机器,用三个牲口就可以驮走)。兵工厂成了延安各行各业离不开的工厂。
1944年秋,周恩来邀请中外记者到延安参观,一些外国记者看到兵工厂景况非常惊讶。他们无比感慨地说:“共产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搞军工生产,坚持抗战,我们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中华民族是个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民族,你们一定会胜利的。”
(见《伟业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