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同年9月11日,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在延安成立。1939年5月14日,以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基础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正式成立(简称延安文抗)。艾思奇为主任,丁玲、柯仲平为副主任。延安文抗当时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团体会员。办公地址设在边区文协所在地兰家坪,附属于边区文协。
1940年1月3日,延安文抗举行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了第二届理事会。2月15日,在第二届理事扩大会上,推选出周文、丁玲、肖三、周扬、哲葆华等五人为常务理事。
从1941年7月1日起,延安文抗成为独立工作团体。并在边区文协兰家坪原址开始办公。边区文协则迁至延安城南龙湾村。延安文抗有专业驻会作家,如:默涵、方纪、于黑丁、周而复、柳青、罗烽、舒群、严辰、鲁藜、艾青、杨松、草明、欧阳山、肖军、刘白羽等人。8月2日,延安文抗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选举丁玲等27人为理事,严文井等5人为候补理事。据大会统计,延安文抗共建立文艺小组85个,有组员668人。并6次组织抗战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前线,编辑出版了《文艺战线》、《文艺突击》、《大众文艺》、《中国文艺》等杂志,举办了星期文艺学园,拥有正式学员100余人。另外,还组织了文艺座谈会20余次,出版了《文艺月报》共7期等。同年11月15日,延安文抗主办的《谷雨》杂志创刊,至1942年8月15日停刊,共出6期。
1942年5月1日,延安文抗成立了由丁玲、郑汶等人组成的整风学习分会,开始组织学习整风文件。同月,文抗的部分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3年4月,延安文抗根据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当年3月10日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精神,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工厂和部队,进行文学创作。兰家坪会址停止办公。为方便工作,在文化沟文化俱乐部设立通讯处。
1945年8月24日,延安文艺界集会,欢送由延安文抗和“鲁艺”联合组织的延安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和东北解放区,周恩来、彭真、林伯渠到会讲了话,鼓励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把文艺普及工作推广到新解放区和全中国去。 10月14日,设在重庆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延安文抗随后也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延安分会。
1946年5月8日,边区文化协会和延安文抗通电全国,抗议国民党枪杀民主人士。8月25日,边区文抗和延安文抗还召集延安文化艺术界人士座谈,筹备发行《延安生活》丛刊。年底,延安文抗结束工作。
延安文抗在兰家坪遗址,现仅保留部分土窑洞。
(见《延安革命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