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中央青委指导边区青救会开展了“青年的民主的活动的青救会,全体青年的群众运动和组织”的活动,建立了许多“青”字号组织,从关心青年切身利益出发,发挥青年在“巩固边区、提高边区”中的积极作用,于是边区青救会、延安市青联陆续在文化沟建设了一批为延安青年服务的活动中心。
在泽东青干校的下边,盖了几十间房子,办起了青年招待所。当年延安条件较差,同在一个城甚至同在一个单位的青年夫妻,长期分别住在集体宿舍,青年结婚也很难凑个房子临时住几天。于是延安市青联就为青年结婚和已婚青年休假服务,办起了这个招待所,深受青年欢迎。有时也住些刚从外地到延安未安排工作的青年学生。
在文化沟背庄,从沟口往后,依次是青年书店、青年俱乐部、青年大礼堂。当年修建、维修这些设施和添制用品时,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有关部门都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其领导人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厚爱。1941年7月青年俱乐部整修时,曾收到毛泽东400元、朱德100元、林伯渠200元以及中央财政部、中央组织部、军委后勤部等单位的捐款。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文化沟口的大操场,当时是延安三大操场之一,1940年改名为青年体育场。每到下午,那里就成为青年人欢乐的海洋;每逢周日,更多的青年聚会于此。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贺龙等领导人,当时也正年富力状,常和青年在一起活动。在这个操场,延安青年举行过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会和活动。
1939年5月4日下午6时,万余名青年把操场凝结成钢铁一团,嘹亮的歌声、欢乐的笑语在文化沟里震荡。在隆重举行的“纪念五四20周年庆祝首届青年节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著名演讲,进一步向青年阐述了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和前途,总结了青年运动在整个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经验,指明了青年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青年运动必须与党领导的整个人民革命运动相结合的政治方向。这个演讲,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青年运动的思想,成为指导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青年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报告刚完,青年高举两把火炬和闪烁着“新中国的火炬”大字的锦旗从夜幕中带着光明绕会场3圈后向主席台奔来。与此同时,一名女青年高声朗读着给毛泽东的献词,表示:“一定要用自己一切力量去实现您向我们青年所指示的任务——把自己的工作与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民众中去,变为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毛主席在微笑中向青年们举手答礼接旗。最后大会在燃烧着五四火焰的簿火晚会中结束。
1942年元旦,青年文化沟里的各单位、各团体联合在这里和沟内其它娱乐场所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青年文化日”活动。内容包括演唱、说书、话剧、舞蹈、大鼓、体育表演、乐器演奏、各种展览等,吸引了万余名青年和民众前来观赏。
1942年9月1日,朱总司令在青年体育场主持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延安九·一运动会,部队、工厂、学校、机关的1700多名青年健儿在中央青委副书记冯文彬领导下发誓:“强健身体,战斗准备,打倒法西斯,革命精神,遵守纪律,团结作风,胜不足骄,败亦不馁。”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运动员们分别参加了军事、田径、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角逐,决出冠军20多个。不仅展现了延安青年新的力量和精神风貌,而且推动了边区国防体育运动的发展。(参见《伟业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