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延安革命遗址
党中央转战陕北遗址 杨家沟十二月会议会址

    
    1947年11月14日,中央机关离开神泉堡,当天到达闫家峁。20日,到达米脂县申家崄。22日下午,到达米脂县杨家沟。在此居住了四个月,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著名的十二月会议,也称杨家沟会议。
    杨家沟位于米脂县东南25公里处。这里远离大川和交通要道,当时全村270户中,地主富户就有72户,是远近闻名的地主庄园。毛泽东、周恩来居住的扶风寨“新院”实为一险要城堡,主人叫马新民,曾留学日本,也称“马氏庄院”。主人在建筑学上颇有造诣,将西方建筑风格与陕北窑洞造型巧妙结合,历时12年,自行设计建造了这座“新院”。主体为一排11孔石窑,平面呈“山”字型,穿廊挑檐由9条造型别致、欲出又缩的龙托起。正面外露4根通天石柱,3套仿西方桃尖窗户,全部装玻璃,透明通亮。窑内相通,分书房、寝室、会客室等。旁窑为仓库。西侧是陡峭的悬崖,东侧是堡垒式围墙门洞。真可谓设防坚固易守难攻。
    毛泽东住中间三孔;右侧三孔为卫生员室、会议室、警卫室;左侧三孔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寝室和卫士室。任弼时住在院外另一处院落。这些故居一直保存完好。周围还有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会址、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会址、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等。1971年被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12月26日,成立杨家沟革命旧址纪念馆,将旧址恢复原貌开放。
    面对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央急需作出相应的决策。为此,1947年12月25日—28日,毛泽东主持在杨家沟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能够到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陕甘宁边区与晋绥边区的负责同志,陈毅、聂荣臻等高级将领也从前线赶来出席了会议。
    25日,毛泽东向会议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详细总结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各方面的经验。对于党在解放战争转入进攻阶段后需要解决的作战方针、土地改革、整党整军、经济政策、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论述。会议经热烈讨论,通过了这一报告。
    毛泽东在杨家沟居住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著述,起草了大批电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11篇。
    1948年3月初,西北野战军在宜川、瓦子街一举歼敌近3万人,打开了我军南进的大门。从此,西北我军转入外线反攻。
    自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撤出延安以来,一年过去了,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党中央留守陕北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迎接战略总决战的到来和全国革命的胜利,中共中央机关决定转移到华北去。
    1948年3月21日,中央机关从杨家沟出发前往晋绥区,当日到达绥德县吉镇。3月22日,到达佳县螅蜊峪。3月23日,从吴堡县川口乡元子塔渡口,分乘三条木船,渡过了涛涛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十三年,弹指一挥间。渡船到了东岸,毛泽东回首遥望陕北群山,无限感慨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啊!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中国革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这是中共中央、毛泽东离开陕北这块黄土地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历时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结束了,但是,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留在黄土地上的这一串闪光的足迹,将永远留在陕北人民的心里。
    (见《延安精神报》)

延安革命遗址/延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陕西:延安天正印务有限公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