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45公里处,处于汾川河(云岩河)流域。这里水源充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1940年秋,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自前往南泥湾实地踏勘调查,决定由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带,实行屯田,开展生产自给运动。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春季,三五九旅所属部队先后开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旅部驻金盆湾(今属延安市麻洞川乡)。
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开荒种地,自己动手,打窑盖房,用两三年的时间,把荒凉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到1944年底,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35.4万亩,收获各种粮食3.7万多石,并打土窑1048孔,建房屋602间,修大礼堂1座,小礼堂2座,做桌凳等家具3922件,打水井47口。同时还在延安、绥德等地开办了大光纺织厂、大光商店和造纸、木工、炼油、铁工、修械等工厂。
1942年7月10日,朱德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重访南泥湾。朱德写《南泥湾》诗一首,诗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初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1943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三五九旅被授予“发展经济的前锋”锦旗一面。该旅王震、何维忠、罗章,晏福生4位同志受到奖励,各荣获毛泽东亲笔题词的奖状1张。同年2月,边区政府林伯渠亲自率领慰问团来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指战员。3月,由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纪录影片《南泥湾九旅屯田》制作完成,生动地反映了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功绩。
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了南泥湾。在视察中,毛泽东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在视察期间,毛泽东住在阳湾村(今南泥湾镇所在地)南泥湾管理处。
当年,在南泥湾一带垦荒种田,开办农场的还有中央组织部、中央管理局、后勤经理部、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边区文协、中央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等10多个单位。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三五九旅主力部队为主,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11月10日,八路军南下支队离延出发。经过近两年的转战,1946年9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回到延安。
南泥湾革命旧址包括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在马坊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在九龙泉)、九龙泉等,还有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和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等。
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位于陶宝峪,1943年3月筹建,9月竣工。包括有客房、俱乐部、跳舞厅等。休养所主楼(即红楼)由张协和负责设计,中央管理局主持施工,三五九旅等部队和机关负责施工。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续范亭、谢觉哉等先后在此休养。1944年9月,谢觉哉在此休养时,曾写《陶宝峪休养所》一诗,诗中写道:“苗秀山头绿,梢深沟底青。入沟二三里,拓地百余弓。四五小屋绕,洋房峙其中。花吐竞秋艳,树荫犹春浓。闲行履草软,微风吹我襟。午憩倚丛树,树木温其馨。天高月皎洁,入牖照我衾。……感谢军人力,塞北江南村。清风与明月,都与故乡同。”抗战胜利后,休养所即结束了工作。
南泥湾垦区政府,正式成立于1944年5月1日,区长由三五九旅某团团长张仲瀚兼任,副区长兼区委书记由边区政府办公厅南泥湾农场主任杨正斋兼任。垦区政府的前身是南泥湾管理处,主任李世俊。垦区政府直属延属分区专员公署。1948年7月,南泥湾垦区和固临县合并,成立临镇县。现属延安市所辖。垦区政府旧址即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
南泥湾革命旧址,从1978年起恢复开放了毛泽东旧居,并新建展室一座,反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辉煌功绩。已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