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农学校,于1940年10月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校址设在延安宝塔山南侧半山腰。校长由日本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冈野进担任,副校长赵安博。1943年4月以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对敌工作部副部长李初梨兼任副校长。1941年5月15日,日本工农学校开学典礼在文化沟后沟八路军大礼堂举行。朱德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
日本工农学校的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党的俘虏政策,通过在政治上、物质上的优待和思想上的教育转化工作,促使学员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该校的学员主要是被八路军、新四军俘虏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也有一部分是向我军投诚的日军士兵和军官。学校开办时,只有学员11人,到1945年8月,已有学员300多人。据1944年5月15日对该校69名学员的统计,其中农民占15.9%,职员占13.1%,店员占7.2%,商人占5.8%,工人占56.5%,渔夫占1.5%。从文化程度看,中学程度者10人,大专毕业或肄业者3人,初小程度者9人,高小程度者49人。学校对学员入学,首先进行一个月的严格审查,看其是否愿意入学,并考察是否具备入学资格。审查合格者,即在预科教育两个月,后转入本科学习10个月。从1943年秋季起,根据学员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和政治水准的差异,将学员分编为A、B、C三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日本问题、时事问题、政治常识、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问题、联共(布)党史、汉语和日语等,任课或兼课教师有冈野进、赵安博、李初梨、王学文、何思敬、王晓云等。老学员梅田也担任教课任务。学校还采取举办各种讨论会、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来配合课堂教学。
在当时边区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给学员以最大限度的优待。学员每月津贴按八路军连级干部每月3元的标准发给(当时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每月仅发津贴费5元)。学员的伙食标准也远远高于八路军一般战士。学校学员还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该校学员森健曾当选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学员中小路静男也曾当选为延安市参议会参议员。
由于我党和我军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使学员们的阶级觉悟和立场、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1942年,该校学员还自发组织了边区日人自卫军。表示:“边区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不愿敌人踏进我们的第二故乡来蹂躏我们的慈母兄弟的一寸土地,我们愿流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边区。”(1942年8月17日《解放日报》)学校毕业的一大批学员,后来成为坚强的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士。
该校还于1943年7月,在晋西北成立了分校。于1944年10月,在山东也成立了分校。
1945年8月30日,日本工农学校等5个单位,在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举行了出发纪念大会。叶剑英应邀出席大会并讲了话。会后,日本工农学校等5单位离开延安,出发前线,协同我八路军、新四军解除敌伪武装。后归国。
该校旧址现保存有数十孔土窑洞,和1964年恢复修建的教室6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