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党当局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
1934年5月,在陕北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陕北游击队蓬勃发展壮大的形势下,井岳秀指挥其所属第八十六师,在各县民团的配合下,以15000余人的兵力,开始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
井岳秀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部署分为北线和南线。北线,以第八十六师二五八旅刘润明部“围剿”神府苏区,主要兵力部署在神木东南的沙峁、盘塘、万镇一线,以隔断神府地区与佳(县)米(脂)地区之间的联系。南线的安定和绥(德)清(涧)地区是“围剿”部队的主攻方向。第八十六师二五六旅高双成部和第二五八旅各一部,随附大量地方民团,沿无定河及大理河,在青阳岔、石湾、双湖峪、绥德、薛家峁、清涧一线,对安(定)绥(德)清(涧)红色区域构成一个马蹄形包围圈。在战术上采取分散配置,以连排为单位,多股分途,修筑寨堡,组织保甲,逐村蚕食,逐地推进,做向心压缩。在兵力使用上,进剿根据地的国民党军分为驻剿和追剿两个梯次,驻剿部队在清涧高杰村、河口镇、店则沟等地驻扎重兵,企图以军事镇压和政治欺骗两种手段,摧毁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群众基础。追剿部队则在于捕捉红军游击队主力和地方赤卫军、少先队。敌军进剿安定红色区域的突击方向分别是东区和西区:东区由绥德沿淮宁河川道经田庄西进安定东区;西区则由横山石湾沿大理河支流川道,向安定西区进犯。
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实施的第一次军事“围剿”,使根据地和游击区受到极大破坏。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人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群众被残酷杀害。中共清涧城区区委负责人周继丰、惠金瑞,高杰村区委成员白志强、白振纪,共产党员惠志儒、白家荣,共青团员惠生荣等先后被杀害。1934年8月6日,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崔文运被捕。8月8日,崔文运英勇就义。
在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面前,中共陕北特委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决定集中力量,击退敌人进攻。7月8日,以谢子长为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指挥部在安定杨道峁成立。随后,谢子长指挥红一支队、红二支队、红五支队和安定赤卫军,于7月17日攻入安定县城。安定城战斗胜利后,谢子长率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主力南下陕甘边,与红二十六军会合。红一、二、五支队南下后,中共陕北特委为了保护国民党军队重点“进剿”区域的麦收,将红四支队从佳县、吴堡地区调到绥德、清涧一带,在各个山头上设置岗哨,监视国民党军的行动。红四支队和地方赤卫军白天保护群众收麦,夜晚袭扰国民党军,使得“进剿”根据地之敌十分疲惫与恐慌,从而胜利完成了保护根据地麦收的任务。
(二)景武家塌大捷
1934年8月15日,谢子长率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和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返回陕北根据地的安定西区。在分析了敌情后,谢子长决定集中兵力,以确保具体战斗中红军的绝对优势,消灭以连为单位的“进剿”之敌。
景武家塌位于安定西区,是一个位于半坡上的山村,村后有一座高山。这里北距横山石湾约10公里。
8月17日,驻扎在石湾的第八十六师五一五团姜民生部一个连向安定苏区进犯,窜入景武家塌。谢子长得到情报后,决定抓住这一战机,歼灭这股孤立之敌。8月18日拂晓,由王世泰、黄罗斌率领红二十六军四个二师第三团从景武家塌村后的高山上向下发起进攻。陕北红一、二、五支队则抢占村子对面山和沟底,向敌军进攻并截断敌人退路。王世泰回忆说:“我军突然向敌人发起进攻,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一阵猛冲猛打,把敌人压到村子里。这一连敌人,虽然只有100多人,但是武器精良,作战顽强,钻进村凭借院墙和窑洞,拼命抗击。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被歼,一小部分被我军压到沟底下,被游击队消灭了。”①
景武家塌战斗,红三团和陕北红一、二、五支队紧密配合,共毙敌30多名,俘敌80多名,缴获长短枪100多支。
景武家塌大捷,全歼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一个连。这一战斗的胜利,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安定苏区的形势大为好转。
(三)张家圪台战斗
谢子长率领陕北红一、二、五支队和红三团取得景武家塌战斗的胜利后,在安定玉家湾稍事休整,即挥师东进,经南沟岔和老君殿等地,向绥德方向前进。马佩勋回忆说:当部队“路过安定北区强世清被俘的地方时,子长立即命令部队停下,下马肃立,静默三分钟,向英勇牺牲的强世清、强龙光、强世光、白德胜、任志贞同志致哀。谢子长在队前讲了话,他说:‘强龙光、强世清、强世光,他们弟兄三人,还有白德胜、任志贞都是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战士,他们是为革命牺牲的。今后革命胜利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子长对牺牲了的革命同志念念不忘,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②。
8月22日,谢子长率部队到达绥德南区的张家圪台。驻店则沟的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五一五团姜民生部一个排向红军扑来。谢子长指挥部队迅速还击,并将这一排敌人全部歼灭。驻守薛家峁的五一五团一个连前来增援,也被红军击溃。
张家圪台战斗,共歼敌两个排,缴枪六七十支。这一战斗的胜利,使井岳秀部“进剿”陕北根据地的指挥中枢绥德县城受到威胁。井岳秀被迫将西进安定东区的“进剿”部队调出,回防绥德、田庄和薛家峁等地。
(四)河口镇战斗
张家圪台战斗胜利后,谢子长率部队乘胜南下,经下武林、白家川等地,直取清涧县的河口镇。
河口镇地处黄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处,是晋陕黄河段的一个重要渡口。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的一个连和一些地方民团驻守河口镇,与驻清涧、延川的国民党军形成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是安(定)绥(德)清(涧)苏区东南部的一大祸患。
8月26日深夜,谢子长率部队从袁家沟冒雨出发,抵达河口镇。27日拂晓,进攻河口镇的战斗打响。红三团担任主攻任务,从山顶直扑敌军阵地。陕北红一、二、五支队控制黄河渡口,截断敌军东逃路径,从东西两面发动攻击。在红军的凌厉攻势下,敌军退至几个碉堡及村边的工事里,恃坚固守。谢子长在指挥部队几次强攻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亲自前往前沿阵地查看地形,组织进攻,被敌军子弹击中胸部。王世泰回忆说:“部队整整打了一天,天下着雨,道路泥泞不堪,给部队行动带来许多困难。子长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短时间很难打下这个据点,命令部队撤出战斗。”③
红军撤出战斗后,驻河口镇的国民党军担心红军再次进攻,随后东渡黄河,绕道山西逃回清涧县城。河口镇遂宣告解放。
河口镇战斗后,陕北红一、二、五支队北上横山,在董家寺击溃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一个营。
经过景武家塌、张家圪台、河口镇和董家寺战斗,陕北红一、二、五支队与红三团并肩作战,取得了拔除敌军3个据点,毙敌200多名,俘敌100多名,缴枪160多支的胜利。与此同时,在神府和佳县、吴堡地区活动的陕北游击队第三、四、六支队也积极捕捉战机,打击敌军,加之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不断发生哗变,力量减弱,至8月底,国民党军队向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军事“围剿”已被粉碎。
红三团在完成北上陕北、协同陕北红军游击队作战的任务后,于9月上旬奉命返回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575页。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92—493页。
③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5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