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群众组织的建立
    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县级工农民主政权建立之前,由群众组织负责乡、村事务的管理工作,实际履行了基层政权的职责。群众组织主要包括贫农会、雇农工会、妇女会等。
    早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陕北地区的群众组织就已经开始建立。1928年夏,在中共米脂县委的领导下,米脂县农民协会成立,姜好兴、贺达渊为负责人,领导农民进行吃大户、要义仓粮的斗争。1929年6月,在中共佳县区委的领导下,佳县成立了“农民之友会”,组织农民与地主豪绅开展斗争。1933年8月,在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张达志的领导下,贺生荣、尤良等组织动员了清涧数千名农民将县城包围,迫使清涧县政府答应了围城农民提出的部分抗粮条件。随着这一斗争的胜利,由白施彩担任会长的清涧县贫农会成立。随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逐步扩大,在根据地各县的乡、村普遍建立了贫农会组织。贫农会既管理地方民事,又负责游击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陕北地区经济落后,只有数量有限的小煤窑、小盐场和毛织、酿酒等手工作坊,产业工人数量很少,因此,工会组织主要是以破产雇农为主组织的雇农工会。1929夏初,在共产党员李景林的领导下,以张宗贤、张建材为首的绥德县三皇峁数百名盐工,围困地方当局设立的盐局,要求减轻盐税。这一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1934年6月中旬,中共府谷县委和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指派贺伟等,在清水乡青春峁煤窑组建了一支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武装游击队,韩峰为负责人。这支武装游击队在当地的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陕北根据地组织的乡村雇农工会,由于人员普遍较少,基本是集体参加当地贫农会的形式,并在贫农会中发挥领导骨干作用。陕北根据地建立的县级工会,主要是以贺开全任主席的清涧县总工会。
    陕北根据地的妇女会组织,主要设在乡、村。妇女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土地革命斗争,为红军游击队缝补衣服,做鞋袜,护理伤病员。有的妇女还承担了送信、放哨、侦探敌情的任务。妇女会在根据地的“扩红”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妇女会的广泛宣传教育下,根据地出现了很多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感人事例。1934年6月,清涧县高杰村白振纪烈士的遗属刘景如,带领本村的白云凡、白茜、白凤梧、白烈飞、白健、白凌云、白国英、白怀英、白守春九名姑娘(人称“十姐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中共陕北特委和清涧县委的领导下,“十姐妹”毅然走出家门,大胆开展妇女工作。她们走乡串户,宣传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帮助妇女剪短发、放足,组织妇女给红军游击队缝衣服、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十姐妹”的事迹在陕北根据地广泛流传。
    在妇女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势下,绥德县妇女联合会于1934年8月成立,王静任主任。这是陕北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妇女会组织。
    陕北根据地群众组织的普遍建立,团结了广大劳苦群众,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各级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县级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在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共陕北特委多次提出建立革命政权的任务。1933年7月召开的高起家坬会议,提出了在条件比较成熟和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任务。1934年4月召开的神堂沟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武装开辟村庄,使苏区连成一片;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34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做出《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陕北新红军与苏区的决议》,明确要求:“在陕北很快地建立革命委员会的临时政府,统一军事行动。”①
    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之后,建立各地工农民主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1934年8月25日,安定县革命委员会在涧峪岔景家河村成立,刘光显任主席。这是陕北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工农民主政权。革命委员会内设土地、劳动、粮食、财政、教育、军事等办事机构,下辖西区、北区等四个区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下旬,安定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李家岔区龙嘴河村召开,决定将安定县改名赤源县,并选举成立了赤源县苏维埃政府,薛兰斌当选为主席,康润民当选为副主席。赤源县辖安定县西区、北区,横山县石湾一区,靖边县东区和安塞县东北部分地区,下设十个区苏维埃政府。
    9月12日,清涧县革命委员会在鹿儿原村成立,主席白世杰,副主席王文随,军事委员白炳忻(马义),肃反委员黄石山,土地委员王占山,文化委员惠子明,经济委员张子良,粮食委员吴台亮,劳动委员王光山,秘书刘呈云。清涧县革命委员会下设东一区、东二区、中一区、中二区、北区、南区和城区。
    在清涧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中共陕北特委以清涧县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起草了县革命委员会的组织条例,要求各县参照清涧县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把临时政权建立起来。一般是在各县县委领导下成立筹备委员会,由筹备委员会确定党、团、游击队、群众组织代表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中的人数,由各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在此之后,神木县革命委员会于9月18日在王家庄成立,呼子威(后叛变)任主席。同年11月7日,神木县革命委员会改为神木县苏维埃政府,仍由呼子威任主席,王恩惠任副主席,下设五个区。
    9月下旬,中共佳县县委报请陕北特委批准,在马连塔村召开了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共陕北特委委员马明方、张达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主席王好明(后叛变),副主席高述先,财政委员会主任任自新,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飘萍,土地委员会主任张成功,粮食委员会主任乔兴和、副主任曹俊凯,民政委员会主任郭文华、副主任张文直,保卫委员会主任曹华山、副主任高录忠,军事委员会主任贺大增、副主任马增前。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下设五个区,即南区、北区、中区、沿河区,并在米脂县东部设立了米东区。同年10月,在背沟村召开了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佳县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主席高长直,副主席高述先,财经委员会主任任志钞,粮食委员会主任乔兴和,肃反委员会主任高录忠,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飘萍,军事委员会主任贺大增、副主任马增前,土地委员会主任张成功,民政委员会主任曹俊凯,保卫队长曹华山。
    11月3日,吴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后冯家畔村召开。出席会议的近400名代表用差额选举的方式,在7名候选人中选举5人组成吴堡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李庆玉(老杜),副主席丁茂义,委员薛克明、高飞、霍云林。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后,任命霍云林为财政委员会主任,王德华为粮食委员会主任,李选益为代表委员会主任,薛克明为保卫委员会主任。吴堡县革命委员会下辖三个区。1935年1月20日,吴堡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李常家山举行,出席会议的56名代表在9名候选人中选出7名吴堡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丁茂义为主席,李保邦、冯治国、秦茂芳为副主席。
    绥德县革命委员会于1935年1月在南区花石畔村成立,主席王学善,副主席郝明芳(女)、马生元。绥德县革命委员会下辖六个区。
    同年1月,赤光县革命委员在张家屯村成立。曹增荣(刘炳仁)任主席,孔儒臣(刘步岳)任副主席。赤光县革命委员会下辖五个区。同年2月,赤光县改名为延川县。6月,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曹增荣,副主席孔儒臣。县苏维埃政府内设土地部、国民经济部、工农检查部、军事部、粮食部、内务部、教育部、裁判部、劳动部、政治保卫部十个工作机构,下辖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中区五个区苏维埃政府。
    1935年2月初,延水县革命委员会在刘家畔村成立。惠志明任延水县革命委员会主席,惠思贤、王文随任副主席。同年6月,延水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延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惠志明,副主席王文随。延水县苏维埃政府内设土地部、国民经济部、教育部、内务部、粮食部、裁判部、军事部和政治保卫部,下辖东区、南区、北区、西区、中区五个区苏维埃政府。
    秀延县苏维埃政府于1935年2月初在赤源县玉家湾区柳树沟村成立。秀延县位于今子长县东北部地区,下辖杨家园则区、北区、西区。薛兰斌任主席,康润民、强晓初任副主席。
    陕北革命根据地县级工农民主政权的相继建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拥护,也为陕北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
    随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发展,以及各级工农民主政权的相继建立,建立根据地统一政权的条件日益成熟。1935年1月25日,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白庙岔村主持召开了陕北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50多名,会期三天。大会通过了《陕北省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法》《组织法》《土地法》《婚姻法》等法令。会议选举产生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副主席崔田民、霍维德。曹志明任秘书长兼国民经济部长,辛兰亭任土地部长,粮食部长高旭光,劳动部长祈明珍,裁判部长薛兰斌,财政部长艾楚南,教育部长陈蓬飞,保卫局长刘子义,贸易局负责人白树标,巡视员强晓初、白栋材。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先后下辖赤源、秀延、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赤光、延水、延长、延安、米(脂)西、靖边(东靖边)、瓦窑堡等县(市)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先后驻白庙岔、永坪镇和瓦窑堡。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72页。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