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
一、国民党当局第二次军事“围剿”的部署


    在国民党当局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军事“围剿”相继被粉碎后,陕甘边和陕北红军以及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壮大,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1934年10月,蒋介石在侍从室主任杨永泰、豫鄂皖“剿总”副司令张学良等陪同下,先后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进行了巡视。这是蒋介石的第一次西北之行。就在这次巡视中,蒋介石决定将驻防河南洛阳一带的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高桂滋部调往陕北,以加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力量。同年12月下旬,高桂滋部全部调往陕北,师部驻绥德。
    1935年3月,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政训处处长张德容在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报告中写道:“本师奉命开赴陕北迄今已历两月,对于民众之联络,匪情之侦察,以稍具端倪,感觉匪化之深刻,民众之懈慢,足使陕北危机日益严重。”①报告最后写道:“陕北匪情之严重,诚非少数时日而偶然形者。近周以来,陕北赤匪以我师之将移防,及川陕边境之紧张,更形活跃,互为呼应,扩大匪区,建立赤匪南北之根据地,以达打通国际路线企图。故陕北之情势实须增加中央有力之部队,分别推进,协同围剿,能在最短期间使匪区缩小,助民春耕。否则,养痈成患,良足深忧。”②
    在此之前,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2月进入陕西洛南县境,红四方面军也于1935年2月发起陕南战役,对此,蒋介石惊恐万分,在1935年2月23日发布命令,委任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为“剿匪”第三路总司令,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为第三路副司令并兼第一纵队司令官,总司令不在前敌时由副司令代行其职权。
    国民党当局调集了井岳秀第八十六师、高桂滋第八十四师、马鸿宾第三十五师、杨步飞第六十一师、第十七路军第七军四十二师冯钦哉部共5个师26个团4万余人,以分区“清剿”、逐区蚕食的方式,妄图摧毁西北根据地。其具体部署如下:
    以第三十五师附陇警备二旅第六团共七个团,分别进占曲子、庆阳、合水,布成新月形战线,向陕甘边区根据地中心腹地推进。
    以第六十一师六个团,分别进驻旬邑、宁县、正宁一带,插入南梁、照金地区之间待机。
    以第四十二师四个团,分别驻守宜君、中部、洛川、富县、甘泉等地,守备咸(阳)延(安)大道,作为战略警戒线。
    以第八十六师的五一二团、五一三团、五一四团进攻神府苏区;该师五一五团、五一六团,由横山、靖边一线,前出大理河沿岸,构成第八十四师的右翼战线,战斗正面是陕北根据地的安(定)绥(德)清(涧)地区,师本部驻榆林城。
    以第八十四师四个团,沿无定河展开于绥德、清涧一线,并进驻延川、延长、延安等县城。以一个团进驻瓦窑堡,并分兵一部,控制吴堡至绥德大道。师本部驻绥德城。
    此外,以晋军第七十一师杨耀芳部陈兵于黄河东岸待机。其中一个旅于4月下旬西渡黄河,进驻吴堡县城宋家川。
    国民党当局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二次军事“围剿”,共布置了神府区、米佳吴区、安绥清区、南梁区和照金区五个“围剿”区域,其战略重心则是安绥清区。
    到1935年2月初,国民党当局对西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围剿”的军事部署已基本完成。
    1935年3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派驻陕北的参谋团共70余人,在团长毛侃率领下抵达绥德,对“围剿”西北根据地的各部队予以统一协调。
    ①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665页。
    ②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671页。


西北革命根据地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