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瓦窑堡时期中央文献选编(下)
瓦窑堡时期的中共中央大事记


    1935年
    10月
    2日  在瓦窑堡革命委员会主席、瓦窑堡围城总指挥赵通儒领导的党政军民数月围困下,驻瓦窑堡的国民党84师500团孤立无援,被迫放弃这一陕北军事重镇,于当晚十时许,在团长李少棠带领下弃城逃跑,经吴家寨子、玉家湾、南沟岔逃到老君殿。赵通儒率领瓦窑堡革命委员会进城,瓦窑堡获得解放。
    3日  下午四时后,驻永坪的中央代表团、西北革命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党与团陕北特委、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全部迁入瓦窑堡。至此,瓦窑堡正式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与首府。
    19日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1月
    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常委会议,听取了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反“围剿”情况的汇报,决定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又称五人领导小组),董必武任组长,李维汉、张云逸、王首道、郭洪涛为成员,负责审查陕北肃反问题。此前,毛泽东得知陕北“肃反”扩大化和刘志丹等被关押的情况后,当即下令停止“肃反”,停止捕人,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对外名义和组织分工等问题。会议决定,对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成红1军团。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1军团南下和红15军团会合,准备粉碎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张闻天、秦邦宪等率中央机关前往瓦窑堡。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发布通令,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9人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委任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4日  张闻天、秦邦宪、刘少奇等率中央机关离开下寺湾,前往瓦窑堡。
    5日  王首道、贾拓夫、刘向三等到达瓦窑堡,代表中央接管了西北保卫局。
    7日  张闻天、秦邦宪、刘少奇、李维汉、董必武、何克全、徐特立、林伯渠、邓发及中央机关人员到达瓦窑堡,受到当地机关干部、群众和驻军数千人的热烈欢迎。下午,在瓦窑堡二高举行大会,王首道主持,刘少奇讲话。会上宣布,释放刘志丹、高岗、习仲勋、杨森、杨琪、张秀山、刘景范、任浪花、孔令甫、高景纯、赵启民、胡彦英、高朗亭、黄罗斌、郭宝珊、朱奎、王聚德、王家娃(刘志丹的警卫员)等18名受迫害的西北党政军领导人。
    8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委任各部首长的命令。军委下设六部:参谋部,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动员武装部,部长戴季英;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叶季壮;卫生部,部长黄克诚。参谋部下设四局:一局局长张云逸兼,二局局长曾希圣,三局局长王诤,四局局长宋裕和。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成立,周恩来兼主任,聂洪钧为副主任,钟赤兵为政治部主任。
    10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瓦窑堡成立,秦邦宪任主席,林伯渠、邓发、王观澜、崔田民、徐特立、蔡树藩、邓振询分任财政、粮食、土地、国民经济、教育、司法内务、劳动等部部长,罗梓铭为工农检查局局长。同时决定撤销陕甘晋省,重新将西北苏区划分为陕北省(主席马明方)、陕甘省(主席王生玉)、关中特区(主席秦善秀)、神府特区(主席乔钟灵)四个行政单位,受西北办事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也决定撤销中共陕甘晋省委,成立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陕甘省委(书记先朱理治、后李富春)、神府特区(书记杨和亭)、关中特区(书记贾拓夫),受西北中央局(书记张闻天)统一领导。
    12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刘少奇任委员长,高长久任组织部长,蔡乾任文化教育部长,朱学辉任国家企业部长,管瑞才任社会福利部长,刘群先任女工部长。
    13日  中共中央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15日  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和中共陕北省委在瓦窑堡联合召开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提出了“12·8”前扩充红军3000人的计划。
    16日  西北办事处发布第一号训令,指出:“为着金融流通的便利,发行票币是必需的。但票币形式急需统一,发行数量应不超过市场的需要,以免发生其它弊端。”
    17日  中共中央电示张国焘,不得用“中央”名义。
    18日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游击战争问题。会议确定:游击战争的任务不仅是配合红军作战,主要是创造巩固扩大苏区。游击队要进行整顿、扩大,要求区有独立团,县有独立营及游击队。
    中旬  陕甘晋省苏维埃邮政局改为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局,局长曹世华。
    陕甘晋省银行改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林伯渠兼行长,曹菊如任副行长。
    中央红军兵工厂和陕北红军修械所在安定十里铺汇合,厂长郝希英,政治协理员周鉴祥,党支部书记赵俊。
    20日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讨论土地问题。会上,王观澜就土地分配情况、怎样分配土地等问题作了报告。
    21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的决定》,详述了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将陕甘两省划分6个军区:即绥吴军区、东北军区、东南军区(此3区属陕北省)、西北军区(属三边特区)、西南军区、关中军区(此两区属陕甘省)。各区基干部队在西北军委总的方针与指示下,受省军事部及特区军事部的直接指挥。
    红一方面军发起直罗战役,至24日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109师全部及106师一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余人,俘敌5300余人,缴枪3500余支,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共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战斗中,中央委员、原红8军团政委黄甦英勇牺牲。
    2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瓦窑堡老城王保民当铺(后称民教馆)复刊,任质斌任社长。该报于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到1934年10月3日共出版240期。红军长征后停刊。在瓦窑堡恢复的第241期刊登了毛泽东对红中社记者的谈话,揭露蒋介石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辩护的所谓对外方针。1937年1月29日改为《新中华报》。
    陕北省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决定,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围剿”,发展西北的苏维埃运动,陕北省在50天内再动员3000名新战士到前方去。
    西北办事处颁布《关于发展苏区工商业的布告》。
    26日  中共中央作出《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指出陕甘晋省委在“肃反”中犯了严重错误,要求改组省委保卫局,加强党对保卫局的领导。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二高礼堂为刘志丹等七位同志召开平反大会。会议由张闻天主持,秦邦宪、董必武、邓发、李维汉、王首道、郭洪涛、朱理治、聂洪钧、戴季英及陕北部分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宣布,刘志丹等人无罪,应予平反,重新安排工作,并决定给戴季英以最后警告、聂洪钧以严重警告处分。
    27日  少共中央局、全总执行局和中共陕北省委联合发起成立西北反日讨蒋同盟。
    28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名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
    29日  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反对“左”倾机会主义和关门主义,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巩固自己的力量,使党和红军成为抗日先锋。
    30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发布命令,任命左权为红1军团参谋长,朱瑞为政治部主任;周士第为红15军团参谋长,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肖劲光为陕甘军区司令员,李富春为政治委员。还任命了各师、军分区、骑兵团、独立团负责干部共22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召集地方党的组织联席会议的决定。
    下旬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化装成商人,从苏联取道蒙古,到达瓦窑堡,带来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并携带密码,协助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沟通联系。
    本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布“土地法令”,境内各县在“给地、富以生活出路”的口号下,进一步平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王观澜率工作团,到齐家河、窑台上、庄科坪、十里铺、高家沟和中山川调查土改情况。
    西北军委决定将红一方面军干部团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在瓦窑堡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周昆任校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9人联名发布《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提出只要他们不打红军和围攻苏区,红军都愿意与之互派代表,订立抗日作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联合起来,打日本,救中国。
    中共中央党校在中共陕甘晋省委党校的基础上复设,校长董必武,教务主任成仿吾,总支负责人龙标贵。校址在龙公巷小学天主教堂。教员有冯雪峰、马世良、朱子休等9位同志。全校设三个班,由成仿吾、习仲勋、冯雪峰分任班主任,马世良、黄元庆任军事教员。学员:第一期300多名:第二期300余名未毕业,便于次年随中央机关迁往保安。
    在瓦窑堡举办了“白军军官政治学习班”,仅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大战役被俘的东北军就有100多名中下级军官在这里学习,其中107师619团团长高福源在榆林桥战役中被俘后,也送到这个班。
    陕北省教育部在瓦窑堡开办教员训练班,第一期学员40余人,徐特立、陈蓬飞等为学员授课。
    陕甘晋省第二次各县工会工作会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根据党中央和刘少奇指示,决定组建黄河水手工会。
    中央医院进驻水沟坪村。
    陕北军委鞋袜厂与中央红军鞋袜厂合并,更名为“新中国军事鞋袜厂”,厂长苗兴旺。厂址原在瓦窑堡南门陈国全院内,两个月后迁到甄家沟任三盆院内。
    陕北军委被服厂与中央军委被服厂在瓦窑堡南门党金芳院内合并,厂长葛吉功,指导员黄永诚。
    中央印刷厂进驻瓦窑堡忠盛店前院,厂长朱华明,主要印制纸布票。
    12月
    1日  少共中央局、全总西北执行局和陕北省委在瓦窑堡联合召开反日讨蒋同盟代表大会,刘少奇出席。郭洪涛作报告,介绍了日本侵略华北的罪恶行径,并阐述了成立反日讨蒋同盟的重要意义。会议选举蔡乾、成仿吾等17人为同盟的筹备委员。
    5日  毛泽东给国民党17路军将领杨虎城及杜斌丞、邓宝珊亲笔致书,并派汪锋带信去西安,与杨虎城等会谈,以实现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在瓦窑堡召开红军家属会议。马明方讲话,阐述了当红军的意义,号召为实现扩大红军的目标而奉献。
    中共中央组织部在瓦窑堡召开地方党的联席会议。
    6日  为建立全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在张闻天主持下,发布《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改变对富农的政策,确定了目前党的中心任务。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征收党费。”
    8日  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联名发表《告陕甘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书》,号召陕甘苏区人民勇敢参军上前方,保卫家园,保卫苏维埃政权。
    9日  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和声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毛泽东、周恩来由甘泉王坪起程前往瓦窑堡,彭德怀留南线领导军事。
    10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号召内蒙古人民和红军1陕合起来,抗日反蒋,避免民族灭亡,走民族复兴道路。
    11日  瓦窑堡各界4000余人举行反日讨蒋示威大会,刘少奇发表讲话,邓发介绍了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的经过。
    13日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秘密到达瓦窑堡。
    14日  国民党井岳秀部胡奎僧由横山向瓦窑堡进犯,窜至玉家湾、黄家川一带。中央机关和部队组成赤卫营,邓发任营长,李维汉任政委,进行抗击。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也率赤卫军积极抵抗。井部于次日晨向绥德方向逃窜。
    1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宣布改变对富农的政策。
    在齐家湾坪召开直罗镇战役祝捷大会,周恩来讲话。会后举行了阅兵式。
    16日  《红色中华》报以《北平学生举行大示威》为题,对“一二九”运动进行了报道。
    17日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制定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与战略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林育英;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主持张闻天。会议经过近10天的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及《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并相应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会议还确定党在目前形势下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
    中旬  汪锋到达西安。这是中共中央与杨虎城的第一次直接联系。杨虎城看了毛泽东的亲笔信,深为感动,指定机要秘书王菊人和17路军军法处长张依中与汪会谈,并三次与汪锋面晤。
    20日  共青团中央发布《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表示“欢迎一切赞成抗日救国的青年加入我们的抗日救国青年团。”
    21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秦邦宪发表谈话,宣布:“苏维埃政府准备用一切方法,给各地的爱国学生以精神的、物质的、实力的援助。”
    伍晋南在《红色中华》上报道,已有1181名白军俘虏参加了红军。
    22日  瓦窑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24日  毛泽东、周恩来致电红一方面军及各军团首长,为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下达了《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要求完成夺取甘泉、宜川两城,赤化宜川、洛川两县,打击北面进攻之国民党军,前后方扩红及组建红28、红29军等任务。
    25日  瓦窑堡会议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还决定成立中央白军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张浩任副书记,以加强对东北军和17路军的统战工作。
    阎红彦受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与刘长胜一起携带密电码,由莫斯科动身,经新疆、北平到瓦窑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奉命到延川、清涧一带组建黄河游击师。
    26日  苏维埃政府成立了抚恤委员会,规定了红军在前方牺牲、致残所给的抚恤费的具体标准。
    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在瓦窑堡成立,并发出《声援白区学生电》。
    《红色中华》发表《京沪汉实行大戒严》的消息,报道全国各地学生的反日爱国运动。
    27日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天主教堂内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董必武等出席,中央机关、陕北省委和瓦窑堡市委机关科长以上干部及各县县委书记、“红大”学员共400余人参加。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批评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进行了系统论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
    29日  中共中央在齐家湾村召开有陕北省委代表列席的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北方局的工作。会议由秦邦宪主持,刘少奇讲话,提出了当前时局和华北工作意见及要营救在北平和太原狱中的王若飞、彭真等人的问题。会议决定刘少奇为中共中央驻北方局代表,去华北指导党的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党的新政策。
    30日  西北军委决定在陕北省组建红28军,刘志丹任军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同时在陕甘省组建红29军,由肖劲光负责。
    本月
    陕北省委在瓦窑堡同和公店铺召开实行土改的28个县土地部长会议,毛泽东讲话,并找秀延县土地部长史纪全谈话,了解土改情况。
    中央机关在瓦窑堡召开各界人土4000余人参加的反日讨蒋示威大会,列宁小学、列宁剧团等单位演出了《出卖东北》、《誓死不做亡国奴》等剧目。
    中央政治局在齐家湾召开会议,研究神府特区的有关问题。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李维汉、贾拓夫、邓发、张浩等出席,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并亲自任命列席会议的杨和亭为神府特委书记。
    毛泽东在瓦窑堡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在教育部长徐特立的倡导下,在瓦窑堡创办了“列宁小学”,同时还创办了文盲师范学校,教授中文拉丁化拼音的新文字。师范后发展成为鲁迅师范学校。
    红军在秀延县征兵29名,子长县征兵30名,赤源县征兵6名,瓦窑堡市征兵12名,共计77名。
    1936年
    1月
    1日  西北军委和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联合发出了建立红色骑兵的通知。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公布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陕甘苏区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议》,对划分阶级的标准以及如何具体划分农村阶级作了明确规定。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东门大河滩举行元旦阅兵仪式,周恩来副主席向部队讲话。
    红军在齐家湾大操场举行盛大运动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带领全体指战员宣读抗日誓词,然后举行了田径比赛和军事比赛。
    月初  高福源回到东北军后,通过时任67军参谋处长的好友佟道在洛川晋见了军长王以哲。王密电报告张学良,张次日亲驾座机飞洛川,接见了高福源。高详细报告了在苏区所见所闻及共产党联合东北军一致抗日的真诚愿望。张学良要高福源赶快回去,请红军方面派代表来正式商谈。
    2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作了新形势下的组织任务的发言,强调解决组织原则问题:一是无产阶级要在各种群众斗争中取得领导权;二是迅速地发展党组织;三是各地区的党组织在统一政策下独立地进行斗争;四是党要依靠武装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等。
    3日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召集赤源、子长、延川、秀延、瓦窑堡五县市贫农团主任会议,研究贯彻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新规定,以解决土地问题。郭洪涛、王观澜、马明方分别到会作了报告。
    5日  毛泽东、彭德怀联名发表《为告进攻陕甘苏区与红军的各部军官及士兵弟兄们的通电》,重申一致抗日,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主张。
    毛泽东、周恩来命令1军团向洛川、白水、澄城、韩城、宜川地区进军,扩大苏区,扩大红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6日  《红色中华》发表谢觉哉代写的社论《大量的筹集抗日经费》,指出:“我们要在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之下,用很多方法筹集巨款,来迎接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8日  红15军团75师在洛川县洛生镇地区,击溃向陕甘苏区进犯之东北军王以哲部两个团及第86师一个团,缴枪数十支,毙伤敌10O余人。
    晚,张闻天、秦邦宪、李维汉到齐家湾找刘志丹,传达了党中央、西北军委的命令,任命刘志丹为红28军军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全军辖3个团,共1200余人。
    9日  红28军、15军团78师及军委骑兵团组成的北路军(亦称北征军),在刘志丹、宋任穷统一指挥下,开赴横山,打击向苏区北部进犯之国民党86师。
    10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东征的方针和准备工作。会议具体分析了阎锡山晋绥军的弱点和红军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决定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
    12日  中共中央将陕甘边南区党委改为关中特委,贾拓夫任书记。
    13日  中共中央致电张国焘,令其取消非法组织“伪中央”。
    15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发布《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
    16日  中共中央西北办事处公布了新的《选举法》。
    高福源返回瓦窑堡,向中央作了汇报,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赞赏,从此沟通了红军与东北军的直接联系。
    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研究行动方针与组织分工问题。经张闻天提名,会议决定彭德怀、张浩参加政治局工作。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张浩、何克全等随红军主力行动,参加东征。周恩来、秦邦宪、邓发留驻瓦窑堡,组成中共西北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主持后方工作。另组成地方工作委员会随军东征,开展地方工作。
    刘少奇离开瓦窑堡,去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同行有贾拓夫、张德生,谈国帆为向导。临行前,刘少奇召见了继任全总西北执行局委员长的邓振询和他的爱人李坚真,谈了当时形势和工会工作的任务,指出“工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和组织群众为实现党的统一战线而努力,以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19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联名发出《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命令》,命令红一方面军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路线,准备直接对日作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召开第九次会议,讨论了春耕及土地改革问题,向境内各县土改后分到土地的农民颁发了“土地证”。
    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在高福源引导下前往洛川,同张学良进行初次接触。张表示愿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李克农随后返回瓦窑堡。
    中旬  汪锋与北方局的王世英回到瓦窑堡,向中央汇报了与杨虎城谈判的情况及所达成的四项合作办法。经中央批准后,由王世英转达杨虎城。
    陕北各县提前完成扩红任务,共扩红3700人,占原计划的120.3%。
    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张国焘立即取消非法自立的伪中央,放弃反党立场,停止一切反党活动。
    24日  张浩代表共产国际电告张国焘、朱德,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央红军长征已取得伟大胜利,要求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成立中共西南局,直属代表团。
    25日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将领20人联名发布《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发《抗日基金筹募条例》。
    西北办事处土地部发布《颁发土地证训令》,对分到土地的农民进行土地登记,发放土地证,允许土地自由出租,确定了苏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26日  毛泽东从瓦窑堡动身,踏上东征之路。
    西北办事处决定成立外交部,秦邦宪兼任部长;李克农任南线主任,负责对东北军与17路军的统战工作;赵通儒任北线主任,负责对井岳秀86师、高桂滋84师的统战工作;伍修权任秘书长兼交际处处长。
    27日  西北军委在瓦窑堡举行了庄严的抗日阅兵仪式。
    28日  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日血战四周年,瓦窑堡市举行了盛大的提灯游行活动。
    29日  西北工农商学兵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在瓦窑堡开幕,到会140多人。会议选举宋庆龄、鲁迅、蔡廷锴、毛泽东、朱德为名誉主席,选举马明方、邓发等1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共中央代表邓发和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表林伯渠先后致词,表示热烈祝贺。会议于31日胜利闭幕。
    本月
    西北分行发行纸币,办理存贷款,进行现金管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推行募捐制度,以支援战争,减轻人民负担。
    红军在秀延县征兵550名,瓦市征兵319名,赤源县征兵150名,子长县征兵80名,共计1099人。
    红29军组建,肖劲光任军长,朱理治任政委,谢嵩任参谋长,下辖第1、第2团,共850余人。4月扩编为第255、第256、第257团,共1000余人。
    2月
    3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目前兵运工作的形势及策略问题的决议》。
    4日  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下达《关于东征部队的政治工作问题训令》及《关于东征中地方工作的指示》,阐明了东征的意义、任务以及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党对部队强有力的政治领导。
    7日  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下达《关于处理公共机关的决定》,规定了没收的对象、范围及有关政策。
    10日  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下达《关于东征中对敌军政治工作的指示》。
    陕北省属10县市贫农团大会在瓦窑堡召开,讨论布置春耕等工作。
    周恩来在瓦窑堡向李克农布置前去洛川与东北军谈判的任务。
    15日  毛泽东在清涧袁家沟召见红81师师长贺晋年、政委张明先、参谋长李寿轩、政治部主任李赤然、特派员覃应机,并对贺晋年说:“东征你还是要去的,仍在81师当你的师长,调出15军团,归总部直接指挥。”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发出通令,要求后方机关人员组织礼拜六队,帮助红军家属种地、挑水、砍柴及料理日常家事等,鼓励红军战士奋勇杀敌。
    17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
    18日  彭德怀、毛泽东下达《关于东征渡河战役之作战命令》,规定方面军第一步作战任务,并对各部队渡河战斗作了具体部署。
    20日  东征战役开始。红1、红15军团分别从绥德县沟口和清涧县河口等地渡过黄河,以勇猛果敢的动作,迅速突破了阎锡山晋绥军的黄河防线。至23日,占领了三交、留誉、义牒各镇,控制了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地区,并包围了石楼城。
    陕北省工人代表大会在瓦窑堡召开,与会300余人,至24日闭幕。
    21日毛泽东、彭德怀在山西黄河边召见贺晋年,令红81师肃清残敌,扩大战果。贺晋年即令241团团长刘明山向北,243团团长李仲英向南,一举扫平黄河沿岸40公里的敌碉堡群,保障了后续部队的安全东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关于召集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的通电》。电文中没有提“反蒋”口号,而代之以“抗日讨逆”、“抗日反卖国贼”改变了以往提法。
    李克农以中共中央正式代表的身份,和高福源一道前往洛川。
    25日  李克农等抵洛川,会见王以哲,就红军与东北军67军抗日合作问题达成口头协定:政治上,同意《八一宣言》提出之抗日要求;军事上,双方互不侵犯;经济上,答应开放几个口子往苏区运输物资。
    26日  《红色中华》发表社论:拥护陕甘红军的东征,为抗日讨逆奋斗到底。
    27日  以牧师身份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又名周继吾)受宋庆龄、宋子文委托,带一封国民党当局要求同中共中央谈判的重要信件,以“西北经济特派员”之名义,从南京经西安由张学良安排到达瓦窑堡,受到热烈欢迎。随后,秦邦宪将董健吾所带信件的内容及交谈情况,向山西前线的毛泽东、张闻天等发了急电。
    28日  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李克农,指出:蒋介石亦有与红军妥协反日的倾向,从此,中共中央开始放弃反蒋抗日口号,逐步明确地提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等口号。
    本月
    西北办事处决定,将中央红军干部团部分教员和学生,并入陕甘晋红军军政干部学校,更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任周昆为校长,袁国平为政委,莫文骅为政治部主任,郭化若为训练处处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校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联名签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阐明了办校宗旨、科目、招生名额、学生条件、生活待遇、报名地点(校址)、学业期限、开学时间等。第一期原定4月1日开课,但由于战争环境及红军东征,学校并未开课。
    国民经济部在吴家坪办起造纸厂,产品主要供机关办公和制造票币。
    中共中央党校部分师生由成仿吾带队参加东征,学校暂停招生。
    陕北省总工会与陕甘省总工会相继成立,会员发展到4000余人。
    陕北省委决定撤销赤源县和瓦窑堡市,复设安定县,驻栾家坪。
    3月
    1日  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
    2日  西北军委决定组建红30军。4月,红30军在晋西地区组成,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杨森,政治部主任杜平,全军共600人左右。不久,扩编为第262、第263、第264团,共1000余人。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陕北红军游击队,在神木、府谷、佳县、靖边、横山、安边、定边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恢复和发展苏区。
    3日  红军主力到兑九峪一带,毛泽东到达大麦郊,亲自部署兑九峪战斗。
    毛泽东复电李克农,同意与王以哲达成的四项口头协定。
    4日  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致电董健吾,通过其向南京政府提出五项政治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御日寇进攻: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内政与经济上实行初步与必要的改革。
    张学良驾机到洛川会见李克农。张学良提出四个问题,李克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一一作了说明。
    5日  李克农与张学良会谈结束,达成三项协议。李克农电告中央洛川会谈结果。董健吾带着中央五项要求离开瓦窑堡回上海,接通了国共两党高层之间中断八年多的联系。
    6日  中央复电嘉勉李克农,同意谈判结果,着李即赴山西向毛泽东汇报。
    8日  中共中央在交口县大麦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渡河后政治、军事形势,调整了战略部署,决定在兑九峪一带重创晋绥军,以扫清东进抗日道路。
    10日  毛泽东、彭德怀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日,设在山西郭家掌的红军总部指挥所被敌发觉,阎军一部绕243团左翼向总部进袭。243团团长李仲英从兑九峪前线果断撤出主力,向偷袭之敌反击,解了总部之危。
    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致电陕甘省委及红29军朱理治、肖劲光、谢嵩、甘渭汉,同意王以哲派兵到甘泉换防,红军不得攻击。
    陕北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瓦窑堡开幕,与会代表339人,其中妇女代表11名。吴亮平、王观澜、袁国平、邓振询、郭洪涛等先后致词。大会于15日闭幕。选举马明方、艾楚南、霍维德等49人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
    16日  李克农在山西石楼向中央汇报了洛川会谈的情况。中央决定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去肤施同张学良会谈,共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根本大计。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了13人组成主席团,主席马明方,副主席霍维德。
    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晋西召开会议,传达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总结红一方面军东征以来的经验,确定今后的战略方针。会议决定争取迅速对日作战为党与红军的重要任务,“以发展求巩固”为全党全军的战略方针,并对扩大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等问题分别作出了决定。会议于27日结束。
    27日  周恩来、秦邦宪、邓发、李克农等离开石楼,经义牒、延川、永坪,于4月初回到瓦窑堡。
    28日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土地部颁发《关于劳动互助社暂行组织纲要》。
    29日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发表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
    31日  陕北省扩红计划如期超额完成,共有6000人参军。其中安定县400名,秀延县500名,子长县150名,合计1050名。
    本月
    张子华以联络员身份,带着谌小岑希望中共派正式代表商谈的信息来到陕北,在瓦窑堡与东征前线分别向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等汇报。之后,张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瓦窑堡间,建立了陕北与国民党武汉电台的联系。
    瓦窑堡消费合作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在已获得650万元边币利润中,用100万元优待红军家属,50万元捐作抗日经费。
    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王炳南回国做杨虎城的工作。东征期间,蒋介石令杨进攻我军后方,杨以事先通知、打假仗等办法敷衍。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常驻西安。
    4月
    1日  为贯彻晋西会议精神,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名义发布《关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及其方针、任务的决定》。
    4日  中共陕北省委、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作出《关于紧急动员收集粮食的决定》,要求各地政府做好粮食征购工作,支援前方战争。
    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联名发布《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拦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下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常委会议。周恩来介绍了与东北军和17路军的会谈情况,决定进一步加强对这两支部队的工作。鉴于张闻天回到瓦窑堡,同时决定取消中央局。
    6日  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张学良、王以哲,告知中共代表周恩来、李克农7日由瓦窑堡启程,8日赴肤施,与张学良会商抗日救国大计。
    7日  周恩来、李克农一行离开瓦窑堡,于8日下午8时到达肤施城东20里处的川口村。
    9日  张学良乘专机到肤施,下午8时接周恩来等进城,并在基督教堂内举行会谈。参加会谈的还有李克农、王以哲、刘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往西安的联络员)。会谈至10日凌晨4时结束,达成了六条协议。
    彭德怀、毛泽东在东征前线致电张闻天,指出应紧握反日统一战线去击破日本的反共统一战线。
    10日  经张闻天提名,决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增补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委员。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发布告,限制粮食出口。
    11日  周恩来向山西前线中共中央发出长电,详述双方谈判达成的六条口头协议,转达张学良“逼蒋抗日”的意见。
    13日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进一步与东北军和17路军联合的问题。决定派刘鼎到张学良处继续谈判;白坚驻张处任联络员;李克农与王以哲保持密切关系;派戴季英经张处去陕南巡视;邓发为中央代表经西安、新疆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在肤施、宜川、洛川、店头、西安建立中共与白区的交通机关。
    14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28军军长刘志丹在指挥攻打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3岁。
    15日  周恩来在瓦窑堡以三天(15、16、17)时间,连续三次致信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政委李文楷,对接济东征红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进行安排部署。
    16日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了西北革命委员会命令,决定举行“五一”全苏区赤少队总检阅。
    17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苏区财政问题,决定少印纸币,开源节流,加强财政预算、审计和外贸工作等,以达到收支平衡。
    19日  中共陕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发布关于买粮、借粮的决定。
    23日  刘志丹烈士遗体运到瓦窑堡。
    24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举行刘志丹追悼大会,驻瓦窑堡各机关、团体和红军部队在瓦窑堡南门戏台前参加公祭,到会3000余人。军委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持公祭,郭洪涛报告刘志丹同志史略,周恩来致悼词,秦邦宪讲话。会后,烈士遗体被秘密安葬在水沟坪村对面一处菜园的山崖根。1943年4月22日迁回保安。
    27日  中共中央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军事问题,决定关中、华池、赤安、三边的地方武装会合,南下同官(今铜川)、宜君、中部(今黄陵)以西行动一个时期,牵制并打击向苏区北进之敌。
    28日  毛泽东、彭德怀联名致电周思来及红1军团、红15军团首长,指出:“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容许我们到那边活动,以执行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任务。”
    29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从5月10日至7月10日扩红5700人。各县县委书记在联席会上积极承担了这一任务。
    5月
    1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陕甘问题及东北军问题,决定做东北军的工作以政治为主。要教育干部正确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瓦窑堡举行赤卫队、少先队、抗日红军大检阅。周恩来出席,秦邦宪讲话。
    2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陕南工作,认为陕南苏区应扩大到鄂豫陕区域,争取白军是当前中心工作之一。
    红军总部下达西渡黄河的命令。红一方面军从山西永和、大宁的清水关、铁罗关、永和关、平渡口、辛关渡、于家咀等黄河渡口开始西渡黄河,至5日全部渡完,进至延长、延川、永坪地区休整。
    4日  中共陕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紧急动员收集粮食的决定”。
    5日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通电改称蒋介石为蒋介石氏,阎锡山为阎锡山氏,开始了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的方针转变。通电的发布,标志着东征胜利结束。东征历时75天,歼敌1.7万余人,筹款40万元,扩红7000余人。
    14日  红一方面军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杨尚昆、黄克诚、贺晋年等出席。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工作报告:张闻天、秦邦宪、彭德怀、聂荣臻、程子华等讲了话。会议决定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西征,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刘晓任政治部主任。会议同时决定在瓦窑堡恢复红军大学,抽调大批红军高、中级指挥员到红大学习。
    15日  周恩来致信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称:“先生负华北重望,……请一言为天下先。”
    周恩来致信国民政府铁道部劳工科长谌小岑,希望其推动各方,共促联合。
    1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撤销陕甘省委,成立中共陕甘宁省委,李富春任书记,辖保安、定边、安边、靖边、庆阳、华池等县。成立中共陕南省委(又称陕豫鄂省委),贾拓夫任书记。
    18日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太相寺下达《西征战役计划》。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红1、红15军团、红81师和骑兵团共1.3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向陕甘宁三省边境发展,打击二马(马鸿逵、马鸿宾),扩大根据地和红军,援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促进与东北军和西北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红29军主力、红30军和陕北地方部队、游击队,在东线开展游击战争,钳制入陕的蒋、阎军及陕北、渭北之国民党军,保卫陕甘老根据地。以红28军出陕南,与陈先瑞第74师会合,调动并吸引蒋军主力(后因故未去,参加西征)。
    1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总结东征期间地方工作的经验,决定西征时采取更灵活的政策,争取回民、蒙民,并决定在少数民族中不打土豪。
    西方野战军分左右两路由永坪、延长出发,分别向吴起镇、新城堡地区集结,开始西征。左路军由红1军团组成,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指挥;右路军由红15军团和红28军、红30军组成,徐海东、程子华指挥。
    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开办中国红军大学,又名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周昆任校务部部长,袁国平任训练部部长。由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罗瑞卿、杨尚昆组成教育委员会。
    21日  毛泽东等由延川县永坪镇返回瓦窑堡,受到周恩来副主席及各界军民的热烈欢迎。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秦邦宪签署《关于节约粮食的命令》。由于红军东征回师,部队扩大和工作发展,粮食极为困难。从6月起,对各党政机关、后方部队、医院等限量供应。西北办事处粮食部号召互济会借1500石粮食给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号召义仓借500石粮食给苏维埃政府。
    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常委会议。朱理治对东北军及陕甘工作作了报告。为进一步对东北军开展统战工作,会议决定设立以周恩来、张浩负责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
    24日  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阐明争取回民走向抗日反卖国贼的战线。
    中共陕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紧急动员收集粮食的决定》。决定进一步向群众借粮2000石,买粮2500石,并要求6月底前完成。同时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送粮慰劳红军;各机关要开展节约粮食运动。
    25日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秦邦宪向朱德、张国焘等发出《关于目前形势及战略方针致二、四方面军诸同志》电,提出北上方针和有关政策。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出《对回族人民的宣言》。
    毛泽东致信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欢迎其同红军联合,一致抗日。
    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作行动方针的报告。会议确定建立东北军、17路军、红军“三位一体”的抗日联盟,建立西北国防政府。陕甘苏区党和红军的战略任务是:向西面进攻,造成广大的陕甘宁边新苏区,策应2、6军团和四方面军北上;东面坚持游击战争,钳制国民党军主力西进;大力开展对东北军、17路军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下旬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签署颁发了《关于节约粮食问题的训令》,规定:一、部队和机关人员不能超指标;二、要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三、限制客饭,非必要时不开客饭;四、前线没收的土豪粮食统一交由兵站接收管理。
    红30军根据西北军委指示,进到吴堡地区,以游击战术日夜袭扰国民党军,打击零散人员和抢粮部队,迟滞了国民党军渡河入陕与进攻行动。
    6月
    1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布告》。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阎家院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学员1000多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并讲话。
    中共西北中央局在瓦窑堡创办的《党的工作》第一期出刊。
    6日  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10日复电中共中央,表示同意率红四方面军北上。
    12日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联名发表《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
    14日  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陕北国民党军向瓦窑堡进攻的形势,决定中央撤离瓦窑堡,由周恩来留守东线,指挥东面各军及地方部队抗击进攻的国民党军。
    19日  毛泽东就当前形势和党的任务、方针等问题致电朱德、张国焘,指出西南事变后,时局已起重大变化,我党的任务是“使抗日反蒋的统一战线进到高度具体化。”
    周恩来致电王以哲,就东北军向蟠龙、安塞、瓦窑堡方向进攻,造成红军部分损失一事,进行协商。
    王以哲就汤恩伯来电称,拟自20日起开始向瓦窑堡推进一事,致电周恩来,商议如何处理。同时,王以哲致电汤恩伯称:因67军正修碉堡筑公路,又因给养困难,待后方交通巩固后即向北推进。周恩来接电后,回电王以哲,要求其所部暂住永坪、蟠龙一线,万一汤全力前进进攻瓦窑堡,则事先通知67军先占瓦窑堡。而红军则在瓦窑堡东北老君殿准备打击汤恩伯部。
    中旬周恩来、张云逸召见贺吉祥,任命其为北路军1团团长,在中央撤出瓦窑堡后,留在子长、米西、清涧一带打游击。
    邓发离开瓦窑堡,前往苏联。路过西安时,会见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他前往苏区作了周密安排。
    2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
    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二中全会书》。
    21日  国民党86师高双城部炮兵营,在张云衢带领下,从横山县石湾出动,乘虚袭占瓦窑堡。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撤出,向西转,移。毛泽东于下午二时许走出南门,经前滴哨,在凉水湾住了数日后,向保安方向前进,于7月3日进驻保安。
    党中央撤出瓦窑堡时,在南门上给即将占领瓦窑堡的东北军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此是他乡非故乡”,下联是“莫把友军当日军”,横额“非山海关”,为董必武撰写。
    23日  阎红彦奉命率红30军赶到瓦窑堡参战,262团团长何忠瑶、政委冯盛昌阵亡。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电令红30军撤出战斗,在安定与保安之间的十里铺设防,保证中央机关的安全转移。
    红军从瓦窑堡撤出后,东北军王以哲部刘多荃师进占瓦窑堡。

瓦窑堡时期中央文献选编(上下册)/魏建国 主编.—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