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圣地风云录
延安窑洞小油灯

    
    在陈列大厅的一个中线柜中,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延安时期,干部、学员、群众均点这种用铁皮或墨水瓶制成的油灯,中央首长晚上办公,点一盏带玻璃罩的灯。
    这种小油灯,称“美孚灯”,用铁皮制成,表面涂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由于高度不够,往往要支垫一个10厘米高的园柱形木座。当年,在风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中央机关驻地,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一盏这样的小油灯。
    延安窑洞的油灯虽小,可它在沉沉夜空中却象一颗明亮的北斗星,给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因此,人们亲切地把小油灯喻为火炬、星斗、灯塔,胜利的象征。著名诗人田问在一首诗中写道:
    枣园的星光,
    远射到华北敌后;
    宝塔山的灯火,
    照到这地道洞口;
    ……
    延安,延安——
    你那红色的星斗,
    点燃在游击战士的心头。
    人们对延安窑洞的小油灯其所以有无限深情,是因为:在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在小油灯下,刘少奇为党的建设深思熟虑;在小油灯下,周恩来谋划着战胜群魔的方略;在小油灯下,朱德部署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斗;在小油灯下,革命战士在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油灯下,党中央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
    每当夜幕降临时,宝塔山、清凉山,风凰山及城周各个沟沟岔岔,山山岭岭数以万计的土窑洞里,都射出了一束束灯光。霎时,满天星斗与数不胜数的灯光交相辉映,简直使你分不清哪里是天上,哪儿是人间。此时此刻,你只能借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由万盏小油灯构成的延安夜景。曾有幸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无不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
    为了节省灯油,中央领导同志,包括毛泽东主席,十分注意节约用油。每当考虑问题时,就把灯头拧小,挥笔写作时再拧大一点。美国进步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小油灯在中国革命中发挥过的作用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刘滢)


圣地风云录/刘煜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