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全文图书 > 毛泽东在陕北
接见寻找“东方魅力”的人

    
    1936年7月14日,毛泽东在保安(今志丹)特意安排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自称是“来中国寻找真正‘东方魅力’的人”,他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
    在保安窄狭的街道上,比起往日增加了许多行人,在街道两旁站满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指战员。城市居民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的手里有的拿着标语牌,有的拿着三角红纸旗,等待着客人的到来。道路两旁插着红旗,红旗上的斧头与镰刀相互辉映,旗边上绣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高高悬挂起的标帜上用英文和中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到苏维埃中国调查访问!”“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标语口号。人们欢呼着口号,挥舞着旗子,夹道欢迎这位外国人。毛泽东特意安排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参加迎接,有张闻天、博古、凯丰、邓颖超、张云逸等。还有在红军中被称为“四老”的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他们都同斯诺一一握手,表示热烈欢迎。欢迎结束后,斯诺就住在空气流通,面向阳光,干净整洁,光线充足的平房里,这是外交部特意为斯诺新粉刷的3间房子。
    7月15日,毛泽东亲自陪斯诺吃晚饭,这使斯诺得以第一次见到了国民党南京政府悬赏25万银洋缉拿的特殊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给斯诺的印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西行漫记》第61页)。毛泽东高大的身材,坚毅不屈的神态,热情好客的举止,气度不凡,使斯诺赞叹不已。在同斯诺的交谈中,更使斯诺钦佩的,是毛泽东出口成章,语言幽默,举止大方,具有一种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在斯诺面前出现的毛泽东和国民党宣传的毛泽东,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什么“鲁莽无智的匪首”、“专横跋扈的刽子手”等等,纯属胡说八道,现在斯诺面前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一位中国人民的领袖,一位革命运动的伟人,而且是一位懂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
    毛泽东与斯诺、马海德边吃饭边交谈,认真地听他俩讲述一路神奇的旅行:
    1936年6月中旬,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和马海德两位神秘的美国朋友,分别从北京、上海出发,在郑州换乘陇海线的火车上接上了头。他们到西安后与一位名叫王牧师(董健吾)的秘密接头人取得联系,接头的暗号是半张名片和半张5英磅的纸币。见面后相对果然吻合,斯诺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并用美国最真诚的礼节,长时间地拥抱这位王牧师,共同祝贺接头成功。7月初,斯诺和马海德在红军秘密联络员的安排下,登上了一辆持有特别通行证的东北军军运卡车,顺利地通过了蒋介石宪兵和特务把守的道道关卡,在延安改为毛驴运送,顺利到达安塞白家坪,受到周恩来的热情接待。9日和10日,周恩来同斯诺进行了《关于蒋介石》、《关于陕西和江西》、《关于将来的计划》等著名的谈话,之后,周恩来为斯诺采访苏区列出了一张为期92天的旅程表,请他全面了解共产党和红军。周恩来对斯诺说:“我已给毛主席打了电报,你明天从这里出发去保安。”
    11日早晨9点钟,周恩来送斯诺从白家坪起程,由胡金魁和李长林直接负责,一行40多人,在通讯队的护卫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向保安方向前进。斯诺骑着一匹马晃晃悠悠,腾云驾雾似的行走在峡谷林区、高山峻岭间。经过几天有趣的旅行,终于到达了保安这个神秘的世界。当他们来到保安城以东小石山顶峰时,胡金魁对斯诺和马海德说:“请看那座山就是炮楼山,毛主席就住在炮楼山下的石窑洞里。”斯诺和马海德顺着胡金魁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高高的山顶上还有一个烽火台,山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川道,两旁是绿荫荫的灌木和森林,太阳光照耀下的一条河流象玉带一样从西铺到东,特别是保安红色的石头与那绿色的山峦以及太阳光下的河流,互相辉映,使保安显得特别美。炮楼山的右边是小石山和寨子山,面前是太平山和瓦窑山,5座山头环绕着保安。保安城周围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城墙环绕了半个城堡,显然过去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只有几十间破旧不堪的砖瓦房,从表面上完全可以看出,这里的人民受战争的影响,生活是很艰苦的。斯诺站在高高的山畔上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头,在5座山的背后好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所有山脉的形成,都是从保安的5座山开始的。他对毛泽东说:“我们的背后甩掉了无数个山头,我没有想到我会转半个地球,终于来到保安了。”
    毛泽东听了斯诺和马海德两位客人的介绍后,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采访。你们象穿山甲、孙悟空一样,穿透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了不起呀,你们辛苦了!”毛泽东告诉斯诺,16日和他正式谈话,便回自己住所。这时斯诺才发现,毛泽东没带一个警卫员,走不多远,就和几个农民相遇,边走边谈论着什么,还不停地挥动着手臂。很明显,毛泽东与这里的老百姓,不仅仅是认识,而且有了很深的交往。斯诺深感:这里确实和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共产党的头号人物,一个人可以在大街上随便行走,让南京的“蒋委员长看见,心里将是什么滋味呢”!
    7月16日,毛泽东在他住的石窑洞里接见了斯诺和马海德两位美国朋友,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谈话。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真知卓识,科学深刻地分析了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开展国内、国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以精辟的论断指出了持久战的战略和中国必胜的根据。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这个战争中国可以必胜?”
    毛泽东说:“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3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些,要经过一个很艰苦的时期。”
    “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的前进和迅速的后退,迅速的集中和迅速的分散。”
    毛泽东说:“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中国人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24个小时,使之疲于奔命。”
    “在战争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的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糜。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是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他向斯诺回答了很多提问,交谈了多种广泛的问题,谈共产党的问题,谈国民党的问题,谈日本侵华的问题,也谈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当谈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毛泽东写了一首长征的七律诗送给斯诺,以示留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进行过几十次,曾有一段时间,毛泽东每天晚上都要将斯诺请到他的石窑洞里谈话,常常是旭日东升时,谈话才告终。他要求斯诺实事求是地将共产党的情况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共产党的真实情况。
    斯诺说:“主席,我一定将我所见所闻向世界人民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未知之地的谜底。”
    毛泽东除正常的交谈之外,还陪同斯诺参观红军大学,观看红军剧社演出的精彩文艺节目。斯诺将《丰收舞》、《机器舞》、《统一战线舞》等剧照拍下来,与他报道的红军消息一并发表。
    斯诺在获得了毛泽东本人经历的资料后说:“了解毛泽东也就等于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形象,绝对不是个刽子手,他不但是一个党的领袖,而且更是一个公认的、名副其实的导师、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桂冠诗人、民族英雄、全民族的领导、以及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毛泽东的窑洞成了斯诺寻找“东方魅力”的渊源。
    毛泽东为了让斯诺全面了解红军,请他去红军前线作战地新闻采访。9月下旬,斯诺不负毛泽东的重望,获得了红军的丰富资料,从甘肃前线满载而归,返回保安。
    9月23日,毛泽东请斯诺到他的石窑洞里举行了著名的《论统一战线》的谈话,进一步阐明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方针、政策,主张停止内战,全国各党派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这次谈话中,斯诺给毛泽东照了一张头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八角帽上的红五星闪闪发光。之后,斯诺集中全部精力,伏案疾书,整理他的采访笔记。
    10月12日早上9点,毛泽东请来的外国朋友斯诺,带着4个月采访的大量珍贵资料和摄影照片,从保安起程了。他留恋不舍地告别了毛泽东,告别了红军,告别了苏区,告别了保安,20日安全到达北平,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首次登载毛泽东与斯诺在保安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头戴红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这一特大新闻象雷电一样划破了整个宇宙。接着上海《大美晚报》、《亚美》杂志,北京《民主》杂志,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报》、《生活》、《亚洲》、《新共和》、《太平洋事务》等报刊相继刊载斯诺从各方面对中国苏区的报道。1937年2月,美国刚刚举办的《生活》画报创纪录地发表了75张斯诺在中国苏区拍摄的照片,有力地证实,中国共产党不仅存在,而且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国共两党已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从中国的领土上被赶出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正式完稿。10月由任敦戈兰茨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是震动世界的名作,打破了国民党的10年封锁,它生动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工农的英雄业绩。这一巨著在几个星期内印刷了5次,每次都是供不应求,一抢而空。它的魅力,不只是语言优美,而主要在于书中有斯诺寻找到的真正的“东方魅力”,这种魅力是经久不衰的。以后这部名著被译成中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日文、印地文、蒙文、哈萨克文、荷兰文、塞尔维亚文,销往世界各地。
    1938年春,毛泽东对一位德国记者说:“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来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
    1939年9月,当斯诺第二次访问陕北时,毛泽东在干部会上亲自把斯诺介绍给大家,并说:“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真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了我们党的政策的书,这本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1972年,斯诺先生逝世了。毛泽东在2月16日沉痛哀悼斯诺逝世时写道:“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沈彦科)

毛泽东在陕北/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