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川融汇了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绵长而深厚。刺绣师承先贤,风格古朴典雅,特色明显。许多大都市里来的民间艺术家,看过洛河川妇女的刺绣,赞叹不已。也许是洛河水给了当地人以灵性,也许是祖辈的风度让这里滋生了细腻而大气的根脉。
在饮食文化上,西川人极为讲究,即就是在缺衣少食的年月,或者吞糠咽菜,茶饭依然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每饭,木盘子里必然排满了小碟子,碟子里盛了尖尖的各种山野小菜,造型好看,颜色也好,诱人食欲。在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里,茶饭更是丰富,有色有香有味有形,待客热情,当客人碗里还有半碗饭时,主人就会乘其不经意的时候及时添饭,一而再、再而三,让客人感觉到实在和真挚。现在的城市里,就有人用西川家乡饭做招牌,食者络绎,极为兴旺。
西川文化底蕴还表现在村民的能言善辩,无论是谈天说地,还是畅论古今大事,颇有水平。尤其对政策的理解十分到位,一些学习不够的乡镇干部,在与农民探讨时经常捉襟见肘,自愧不如。也是,洛河川早期不仅有私塾,而且官办小学堂培育了几代人。外出于大事的人多、外出有成就的人多。西川大多数人家是根深叶茂的原著民,保留了很传统的文化习俗。
古时,北洛河川,连接塞外平野,上有吴起镇、白豹和铁边城要塞;向南有金汤城扼守咽喉,下游还有其他防范寨堡,形成珠连之势。因为战争,历史上好几个著名人物来到志丹,戍守边关,建功立业。
战国时期,吴起被魏国拜为大将军镇守西河之地,与秦国对峙时,就在洛河川边关驻守,因而后来就有了吴起镇的地名。吴起是个军事奇才,一生对诸侯的七十六次战争中,全胜六十四次,拓地千里,威名远播,著有《吴起兵法》四十八篇,与军事家孙子齐名。但这个人,品格上有缺憾。吴起少年丧父,靠母亲养育成人,为求功名四处攀附达官贵人,终是不能如愿,非常失落。吴起心生仇恨,连杀数人,只能远走,与母亲告别时,咬下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发誓:不得卿相职位,不回家乡!从此毕生都在为“卿相”而搏杀。在外流浪的日子里,吴起很穷,却有一个富裕的齐国女子喜欢上了他,认为吴起是可以给她带来幸福的人,于是带着大量的金钱珠宝和吴起私奔去了鲁国,吴起用妻子的金钱谋到了一个小官。几年后齐鲁两国大战,吴起认为自己机遇来了,竟然无情地砍下妻子的头颅,血淋淋地提给鲁王,以此博取信任,换来了将军大印。战场上吴起锋芒毕露、所向披靡、一举成名。
对于吴起这个不要亲情、只要功名的人,虽有才华,总是让统治者疑虑,渐渐在鲁国失宠,去了魏国。危难之中的魏国,急用人才,给了吴起将军之位,果然战场上出奇制胜,威震邻邦。后来吴起又无法立足了,逃到了楚国,楚王识才用能,授予吴起相国之位,吴起年已花甲,拼命效力,数次大败秦军,培育出了威武之师。他还强硬地力主改革,推行变法,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楚国蒸蒸日上。在君王易主之时,吴起却毙命于众臣仇恨的乱箭之下。
由此,我想起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他幼年时,父亲牺牲在二战前沿,家里只能靠救济金艰难度日。少年时,他一边干体力活打工,一边自学高中课程,后来考入大学。母亲流泪与施罗德告别,施罗德说:妈妈,您不要伤心,以后我会开着宝马车回来接你的。在不断的奋斗中,施罗德出人头地,真的开着昂贵的宝马车把母亲接到了柏林,过上了富贵生活。我经常被穷苦出身的施罗德感动。一个人除了知道感恩,关键是要报恩,经常回望过去,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带着亲友的寄托将要到哪里去。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感情前行,灵魂会得到一种支撑,其过程的劳碌和委屈都会滋生出幸福的感觉,转化为继续拼搏的勇气。
博学多才的伟大科学家沈括,也与志丹有缘。
他曾担任主管国家财政的行政长官,积极参与王安石的变法,变法失败后被贬谪。元丰三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块土地上抗击西夏。越年十月,夏人偷袭旦八德靖寨,沈括早有防备,率军阻击,打败夏军。同月,夏兵数万合围顺宁寨,沈括命前锋正面佯攻,又派骁将侧面攻击,夏军溃散,趁势攻克了西夏摩崖寨。次年三月,沈括侦察得知屯驻金汤堡的西夏三万军企图沿洛河南下,奔袭鄜州。沈括先发制人,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大举往东北方向出兵,造成讨伐陕北东路夏军的假象,屯驻金汤的西夏大军闻知后,慌忙赶往东路增援,而沈括忽然密令挥师西进,直取金汤堡,杀敌两千多人。在延州,沈括继续写作《梦溪笔谈》,第一次提出“石油”这个名词:鄜延境内有石油,生于地中无穷……
后来,沈括军队在陕北东路永乐城的交锋中失利,受责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从此专心研究,著述立说,完成了《梦溪笔谈》这部永垂史册的光辉著作。沈括还精通天文、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对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亦有研究。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金汤城北面,有金汤故城,依山势而夯筑城墙,呈梯形状,分上、中、下三级平台。北城墙上有烽火台三座。
金汤村在宋朝初期筑城为镇,西、南城墙在川台地上夯筑而起,下临洛河,城东靠山体,建有炮台,北城墙雄逼洛河上游。元丰五年(1082),西夏宥州观察使格众率三万军士夺取屯驻,欲虎势南下。鄜延副总管胡田率兵打败西夏守军。之后,被宋、夏反复争夺,战火不断。
无数豪杰走进志丹,志丹也有伟大英雄走向世界。
一九〇三年十月四日深夜,月光银亮,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惊动了世界,刘志丹出生在了金汤村小学堂的石窑洞里,恰时,一颗灿烂的流星飞落,父亲刘培基以秀才的儒雅仰面祈愿:但愿我的儿子长大后成为救苦救难的英雄!
当时的陕北军阀割据、流寇四起、土匪作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水深火热,民众都渴盼有一个领袖站出来匡扶世道。当然,金汤村的人们不知道,这个被父亲起名为刘景桂的男孩就是未来的群众领袖。
刘志丹聪慧异常,在父亲教书的学堂里,过早地聆听了琅琅的书声,心底储藏了美好的心愿。少年时到洛河下游的永宁山高等小学读书,之后考入了榆林中学,杜斌丞老师批阅了他的图文卷子,只改了一个字,对刘志丹的文采赞叹不已。也确实如此,刘志丹在榆林中学期间写下了《春天的榆林》、《我的母亲》、《万恶的狂风》等文笔朴实、感情真挚的文学作品,今天读来亦令人心底生香。
寒暑放假,刘志丹和同学们要在榆林和保安之间往返,每次还要带县政府的护照,才能顺利过关卡。有年,他们路经红柳沟,住在一家旅店,第二天启程算账时,店家的女婿蛮横,克扣三十多个铜钱,于是争辩起来,刘志丹很义愤,出面讲理,不料被店家女婿打了一棍。这一下激怒了所有同学,大家捡砖头、操木材、提板凳,吵闹着要和店家打架。刘志丹伸开胳膊,威严阻拦,稳重地说:“他打了我,他要承担后果;我不打他,我永远有理。”随即,给保安县政府写了一封信,托人快速捎到永宁山寨。他和同学们待在店里不走,要讨公道,店家凭借当地势大,纠合众人把刘志丹他们赶出了旅店。过两日,同学们的家人和保安县政府派出的警察十多人,骑快马赶到红柳沟,将店家和女婿绑回永宁山寨。至此,店家才知浅看了这几个学生娃娃,不该贪钱欺负保安人,后悔不已。未等民国政府处理此事,店家慌忙出钱杀羊置酒,摆宴赔情,道歉认错。刘志丹很大度,原谅了店家和店家女婿,同时心里也埋下了济困扶危、除恶扬善的理想。
在太白夺枪后,刘志丹创建了工农武装。闹红的日子里,他带队伍南北征战,吃的穿的和其他战士一样,只是多了一件缴获来的呢子大衣,白天搭在马鞍上当垫子,晚上盖在身上当被子,一双布鞋当枕头。官兵一致,亲如兄弟。陕甘边的山川里飘起了拦羊汉子和婆姨女子们拥护刘志丹的歌声:
半夜里来敲门,
问你是哪部分?
只要说是老刘的,
赶快迎进门。
哪里有老刘,
哪里人最稠,
男女老少都围定,
话儿拉不够。
喂马有咱们,
放哨有咱们,
老刘的队伍快歇好,
打仗有精神。
……
听着这歌声,我心里由不得潮涌。民歌是民众最真切的声音,是老百姓的心灵感情,在那个血与火的危难岁月,刘志丹满怀改造中国的意愿,不管不顾地忘我而战。国民党抄了他的家,刨了他家的祖坟,还杀了他好几个亲属,逼得他一家老小东躲西藏、走投无路。
刘志丹意志弥坚,运用他的军事才能克敌制胜,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苏区得到扩展,国民党恐慌不安,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刘志丹指挥部队迂回作战,不仅没有失去根据地,而且解放了陕甘边的广大农村,十八个县份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不久,在华池荔园堡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苏区发行了自己的钱币,开辟了商贾交易场所,创办了列宁小学,对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分配。苏区的百姓过上了没有土匪绑票、没有军阀摊派、没有苛捐杂税的安宁生活。之后,刘志丹统一指挥红26军和红27军英勇作战,粉碎了国民党重兵的第二次围剿,把陕甘边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苏区范围扩大到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的广大地区。
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实事求是,不搞左倾路线,团结广大民众,不仅西北苏区没有在国民党的围剿中丢失或缩小,反而得到了壮大和巩固。悲哀的是,个别左倾路线者诋毁刘志丹和陕甘边党政军干部是梢山主义、富农路线、右倾等等,于是,北方局和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出代表前来陕北解决这些“反革命”问题。于是,借鄂豫皖而来的红二十五军的力量,开始了肃反。陕甘边红军中的营以上干部和陕甘边县以上干部几乎全部被抓、二百多人被活埋,根据地一片恐怖。刘志丹、习仲勋、高岗、张秀山等根据地的主要领导都被秘密关入监狱。面对随时都可能有被枪杀的危险,刘志丹泰然处之,对战友说:“我们要对党负责,死也不能说假话,相信乌云总是遮不住太阳的。”
中共中央长征一到陕北,及时纠正错误肃反。毛泽东见到刘志丹的第一句话就说:“感谢你创建了这块根据地,我们是来投奔你的。”确实,西北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构筑了走向胜利的家园。没有西北苏区,中央长征红军就不可能落脚这里,中国革命将会是另外一番情形。
在当时,全国的红色根据地接连丢失,唯独西北苏区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什么能硕果仅存?我认为有关键两点:一是刘志丹的红、白、灰“三色论”的统战思想,团结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刘志丹卓越的军事指挥下,西北红军不断取得反“围剿”胜利,军队得到壮大,苏区得到扩大。二是刘志丹、习仲勋没有执行过左倾错误路线,更没有整人或杀人,而是党政军团结如一,同心同德,并以符合实际的土地政策、商贸政策、文化政策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拥护,使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中央纠正错误肃反后,被冤屈的同志先后出狱,基本都是降职使用,而且戴在他们头上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刘志丹不计荣辱,依然忠诚耿耿,反复告诫战友们:要服从组织的安排,不要有怨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让事实来证明我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随后,中央军委决定东征,调刘志丹担任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军长,率部过黄河插入晋西北,作为侧翼作战。红二十八军是由几个县的独立部队和游击队改编而成的,缺少枪支,不少战士还拿着大刀和铁矛,尤其没有实战经验。队伍路经神木县时,一位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听说刘志丹来了,在儿女的搀扶下,走了十几里路,来到刘志丹的窑里,问:“谁是老刘,谁是老刘?”刘志丹站在大娘面前说:“大娘,我就是刘志丹。”老大娘眼含热泪,把刘志丹从头摸到脚,又从脚摸到头,哽咽着说:“好人呀,好人。您是咱穷苦百姓的好人啊。”
此次东征,刘志丹将军在山西三交镇前沿阵地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三十四岁。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衣兜只有几支香烟和几份文件,此外一无所有。大家失声痛哭,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却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陕北人民心中灿亮的星斗忽然就陨落了,根据地的老百姓一片哀哭……
许多人提出了若干个如果。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每次走上刘志丹陵园,我的心底总是不能平静,刘志丹将军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的品质高洁、磊落光明、坦荡无私。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信念坚定,勇往直前,用他独特的军事思想,打开了新局面,让红旗在西北苏区高高飘扬。
有人不断地问我,刘志丹的革命精神是什么?归纳起来,有六方面:
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精神;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热爱群众,忠于党国的精神;
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精神;
不计荣辱,胸怀大局的精神;
廉洁自律,维护团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