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文化>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陕商精神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陕西商人与西口皮货

陕西十三朝京兆皇都,自秦献公徙栎邑,北却戎狄便畜牧为天下饶,秦汉以降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多以陕西为京都,使陕西五方杂处,胡服骑射,秦陇以鞍马福著称,自古积淀了硝制皮货的技术存量。陕西蒲城、扶风“产皮硝”,“适于硝皮之用”⑤,而泾水、洛水所泡熟皮革“较他处所制者逾格轻软,自昔已然,此乃水性关系”⑥。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陕西同州、泾阳、凤翔以及礼泉等县拥有雄厚的熟硝毛皮的技术力量。如泾阳“东乡一带皮毛工匠甚多……每于二三月起至八九月止,皮工齐聚其间不下万人”⑦。大荔同城、羌白诸镇“以造皮驰名”,各地皮匠多聚于此,尤以冀州枣强、南宫、武邑、街水等地匠人为多,硝皮作“最盛时代有120家之多”⑧。陕西西安、渭北诸县的回民尤精于硝制皮货,他们不仅是陕西皮货硝制的重要技术力量,而且在清代还把皮货硝制技术传播到祖国各地。此外,陕北之榆林神木皮匠亦不少,神木“除盐碱皮货而外,并无出产……至趋远省者,只有皮货一行”⑨。由于陕西自古以来积淀了皮货硝制的技术存量,使陕西成为西北地区的皮货硝制加工中心,这便为陕西皮货商在清代的崛起准备了技术基础。
  明中叶,兰州织绒和西部皮货开始兴起,许多陕西商人在各地从事皮货贩运。如“毡货有称为伍少西家者,明陕人伍姓,开店南京,发卖毛绒货甚佳,永乐中承办大内铺陈称旨,上喜,御笔亲题曰伍少西家,令永为世业,今江南扬州一带此字号甚多,皆其分店”⑩。但西北皮货的大规模发展和走俏全国乃是清代以后的事。因为清代以后,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满族长期生活在黑龙江一带,那里天气寒冷,人们多衣裘皮御寒。入关后,满族贵族亦把这一喜好带入关内,使穿翻毛的“马褂”成为衣着风尚,从而有力促使西口皮货的迅速兴起。
  陕西皮货加工技术十分精湛。皮货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每年农历五六月气候炎热,是生皮加工熟制的最好季节,而农历七八月秋凉后则是缝制皮衣的季节。因此,皮货硝熟缝制往往采取季节性集中大规模生产的形态。皮货运送不得脱节,需适时供货,否则“已过硝熟之期,而客商亦已星散”(11),必候来年夏季方能硝买。因之,每年夏初后,各硝皮州县皮匠齐聚,皮货作坊届时招工硝制,动辄数百家,招工动辄“数万人”,规模十分可观。其硝制方法是,先将生皮逐一去掉灰土油污,运到河边水洗,洗净后再浸泡几天,待其柔软下缸。为此水源、水质就成为皮货生产的先决条件。泾阳、大荔(同州)所以成为西北皮毛加工中心,就是因流经两地的泾水、洛水便于洗漂皮张,然后是熟皮,其法有二。一是冷缸,即是在露天摆若干大缸,盛满清水,配适量硝、盐和黄米面搅均,再将皮张入缸,旋翻旋晒,约一月即成。二是“热缸”,即用同样配料,放在大锅内,慢火煨,待水温适度,边泡边翻,约十天即成。皮张出缸后,在阳光下晒晾,打扫净皮上硝、面,再用特别铲刃铲去皮板上的油污印迹,保持皮张洁白柔软,然后放在木板上铺平,在四周加钉,使干后不收缩,不打皱,再用铁梳子抓去毛根沉毛,防止皮毛杆毡,使之整齐美观。
  皮货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缝制成件,即将熟好的皮张裁成男、女、长、短皮袍、皮袄,然后缝纫成件,统称“皮筒”。一般长皮衣需羊皮五张,短的三张,缝成一件皮衣需五六个工时。至于狐皮,则按狐身部位为头、腿、嗉、肷等分别裁成窄条,然后归类编成皮衣,一件约需八九个缝工。由于皮货实行按季集中生产,一般劳动生产率也不低,如大荔敬义仁皮庄,“每年可出产七八百件袍料”(12),大荔一年加工生皮“十万张”;兰州陕商办的积生德皮店“年加工生皮五千张”,“兰州各皮货店,年产销在两万件以上”(13)。
  这些熟制加工过的皮货经陕西的技术分解而轻柔华贵,尤其是宁夏白二毛滩羊长皮筒子,因皮板毛色雪白,长毛细密,所谓天然九道弯而风行全国。或是在泾阳、大荔卖于前来贩卖的津、汉、沪、河南等各地皮商,或是由皮货庄在各地设分庄销售。如陕西皮货商伍少西家在扬州、南京、上海等地设有分店字号,专门销售皮货绒羯,扬州的皮货店就设在最热闹繁华的下河街,是扬州有名的字号,故《扬州竹枝词》记述说“驼酒驼茶未息肩,又驼皮货又驼毡。饥餐白滚安江杜,饱吃乾烘玉峡泉”(14)。而汉口经营皮货的陕西商人规模颇不小,“陕西帮多客商,其输入品以牛、羊皮、羊毛、牛油、生漆等为大宗……年贸易额约七八百万两”(15)。陕西皮商在湖南的庄口也不少,如湖南攸县“昔时士大夫家居,非严寒不御裘,今关中裘商来做,岁可得银万余两”(16)。而兰州各陕商办的皮货店,裘皮袍褂均在自家店铺销售,还专门设有皮货市场,主要供应西北各地(17)。
  ⑤《扶风县志·物产》。
  ⑥《大荔县志稿》卷四,第6页。
  ⑦卢坤:《秦疆治略》,第17—18页。
  ⑧《西北资源》第1期,第57页。
  ⑨《神木乡土志》,第5页。
  ⑩铁庵:《人物风俗制度丛谈》,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6页。
  (11)林永匡:《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第120页。
  (12)《陕西实业调查》,第438页。
  (13)《兰州私营皮货业》,《兰州城关文史资料》,第1辑,第90页。
  (14)潘西风:《扬州竹枝词》,见雷梦水等编《中国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5页。
  (15)杨锋:《武汉经济漫谈》,《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33页。
  (1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831页。
  (17)《兰州私营皮货业》,《兰州城关文史资料》,第1辑,第91页。
陕西商人研究/李刚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