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家族

陕商家族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韩城王庄党家

韩城王庄党家 党家在韩城王庄镇党家村,也叫“党家圪*(左土右劳)”。由党、贾两姓构成。党家最初在甘肃敦煌居住,元朝至元二年逃难到陕西韩城,从其祖党恕轩开始迁徙到党家村定居,以农为生。党恕轩有四子,有三子留在党家村,四子一支又迁回甘肃武威。到十三代党景平手中,党家开始走上以商致富的道路。党景平在河南南阳瓦店摆摊经商,由于经营有方,赚钱发财,为党家的富厚打下了基础。传到振疆、定疆、街疆、守疆这一代,党家商贸事业开始上了一个台阶,在瓦店开设“恒兴栋”“恒兴成”“恒兴柱”“恒兴永”四商号,还在韩城县城设立“永成”“恒丰”“恒升”三个当铺和“福盛成”“福德明”两个估衣铺,家业大饶。贾家其祖贾伯通,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初迁徙韩城贾村,明孝宗弘治八年,贾家五代贾连娶党家女为妻,因有“郎舅之亲”,贾家遂于明嘉靖四年移居党家村。两姓联姻,成为党家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党家商贸事业开始发展到极盛时期。到贾姓贾翼唐时,党贾两家在河南南阳郭滩镇设立总号“合兴德”,道光年间为图谋发展,又迁往当时河南商贸中转中心之一的赊旗镇,即今日之社旗县,经营范围从唐河经汉口、湖南达于广东佛山等地,并在豫、鄂、湘及唐河流域分设分支机构。经营业务是将北方的小麦、黄豆、芝麻、香油、酒、药材等贩往江南,又将江南的杉木、茶叶、夏布、瓷器、南药驮运陕西、甘肃出卖,成为宛南有名的富商巨贾。党家在社旗的势力很盛,社旗的一条街“太平街”全是党家的字号,为了运输方便,党家在唐河上拥有多艘木帆船,还专门修了社旗的唐河码头和购地500顷出租收利,业务最盛时仅“合兴德”号就拥有店员500余名。社旗山陕会馆的会首叫党燕堂,就是党家“合德兴”的东家,成为社旗商界的代表。据党家的后人回忆,党家在最盛时每月都有“标银”运回党家村,“日进纹银千两”,为此党家专门修了“分银院”两座和两座“分银楼”,运回的银子,各房按股份提取,分银时不用钱秤,而是用斗量,每房用斗往家里提银子。
  党家致富后,遵循“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老哲学,新建由108个四合院组成的“党家大院”,后来发展为144院,成为目前陕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人住宅群。党家的四合院由门房5间,厢房8间,庭房5间和灶房、马房构成,并通过前厅背墙中心的“腰厅”,使几个院落连为一体。另外还修了祠堂、暗道、看家楼、节孝牌楼等。其整个村落建筑宏大,占地63亩。现住360户人家,村内巷道纵横,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美轮美奂,各个四合院又根据主人身份不同,有不同的门楣,如“进士第”“太史第”“文林第”等。为了防盗,党家在村内巷道又建有“哨门”,每当天黑,放下哨门,就会将几个院落围在其中。1851年又建成与村落相连的堡寨,形成“村寨合一”的建筑格局。据党家后人回忆,当时修一院四合院费银在千两以上,足见党家财力的雄厚。党家大院被称为“东方民居的活化石”,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在考察党家大院时,因兴奋过度,竟然死在了党家村。
  注重教育是党家的突出家风。在党家几百年的发展史中,出过5个举人,44个秀才,全村半数以上人家通过考试和捐输享有功名,其中著名者为党蒙,由举人考中进士,被慈禧点为翰林,因文字很好,受慈禧赏识,党家院落的“福”字即为党蒙恳请慈禧所题。为了提携教育,党家还在村东修了一座7层高的“文星阁”,成为全村最高的建筑,并将村中进学中举者的事迹刻于塔内,以教育后生。这个“文星阁”的造型与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春秋楼”形制如出一辙,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党家还乐于捐施,党梦一次给韩城县捐粮1000万石,合今制30万斤,赈救灾荒;河南“合兴发”给社旗山陕会馆多次捐银1000两、8000两、5000两不等(21),以至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会首就是党家的财东党燕堂(22)。
  (21)河南省石建筑研究所:《社旗山陕会馆》,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22)《陕西著名商业家族调查记录·党家村访问记》,2000年8月。
陕西商人研究/李刚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