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渭北三大富户之信义镇南焦村——焦荣栋







在清代陕西的渭北财团中,渭南信义镇南焦村焦家是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家族,他与故市板桥常家互相联姻,成为著名的渭北三大富户之一,也留下了许多商业经营的佳话。
  一、清初陕西商人在四川金融业的活动
  清代初年,陕西商人携资到四川创业,金融业是他们投资的重要领域,清初四川的当铺、钱庄基本上都是陕西人开的。当年四川有句民谣说:“皇上开当铺,老陕坐柜台;盐井陕帮开,曲酒陕西来。”并且还流传有“要发财,找老陕”的说法,可见陕西商人在清初四川金融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陕西商人在四川金融业的胜利进军,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清初许多陕西商人入川先经营钱庄、字号和典当业以积蓄资本,从而使“四川省之典当业,在前清时颇称发达,当时董斯业者,大都系陕西帮”①。由于陕商经营的钱庄、字号“组织严密,办事认真,加之当时人民俭朴,十当九赎,不愿当死,故每年皆有盈余”②,到雍乾时他们已发展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商业高利贷资本集团,掌握四川社会金融大权,所谓“川省正经字号多属陕客”③。并且“此种字号各县均有”④,如:三原第五君“贾于四川之富顺县为典商……执估衣铺领袖”⑤,遂宁县“前清当商以定一、珍益、谦益三号资本为最雄厚,然皆陕西人也”⑥,三台县的当铺“一名利川,一名泰昌,皆秦人于康熙三十六年开张……两当获利最厚,每年运回陕西之数莫可限量”⑦,涪陵的当铺“乾隆时多为陕西人挟资而来,放债剥利,布满樊家巷,其中以公质、和兴两当店最大”⑧,成都仅三原、泾阳两县人开的当铺就有8家。⑨
  自流井“有典当业大概开始于1800年间,那时陕帮商人在自流井牛氏巷(今安全巷)开设了第一家当铺,获利很大。本地及荥县、威远的富商大贾及地主老财,看到眼红”⑩。到雍乾时当铺从一家发展到八家,自贡市的“八店街”便由此而得名;后来又在贡井设分号,“在天池寺山下灰包山一带,当时陕西人所经营的八大号都设有子号,街市的繁盛区是老街子,逐渐发展到新街”,(11)成为自流井盐业资本调剂的实际操纵者。
  渭南吝店南焦村焦家同这些陕西当商一样,也是在四川经营当铺钱庄发家致富的,运回的银子莫可限量。
  二、渭南吝店南焦材焦家的经营情况
  焦家在渭南吝店镇南焦村,其兴家在焦荣栋、焦耀栋之手,二人的事迹在《续修渭南县志》卷八“笃行”中有记载。荣栋、耀栋兄弟二人最初在四川彭县岐山马家(马松岭)开的“万盛”号当掌柜,荣栋为“万盛”八分号总管,耀栋为“万盛”一号掌柜。由于焦荣栋精明能干,深得“万盛”号另一东家——渭南王家的信任,很快得荣升为“万盛”号总经理,并使业务蒸蒸日上,道光六年资本积累到10万两银子。道光十七年,王马两家发生分歧,折股分伙,王家将其渭南籍雇员一齐迁到四川新都,仍以焦荣栋为经理,在焦荣栋的精心执掌下,“万盛”号业务发展很快,从一号发展为八号,支号81处,遍布成都、新都、什邡、温江、荣宁、广信各地,资本积累到100万两。(12)后焦荣栋兄弟生有离心。有一年,老二耀栋回陕西过年,老大荣栋嘱其迟归,并以违犯店规为由硬要将老二开除。当时有人劝老大资助老二点钱,让其另立门户,老大佯作不许。陕西籍客商纷纷解囊资助耀栋在新都开设“恒丰荣”商号,焦荣栋见策划成功,暗中将“万盛”号输向“恒丰荣”并辞东不干,专意经营“恒丰荣”号。在兄弟二人的勤奋努力下,“恒丰荣”从一号发展为五号,其为新都“恒丰荣”、彭县“恒丰顺”、金堂“恒丰新”、成都“恒丰裕”、郫县“恒丰合”五号,主要经营烟、茶、票、当诸业,在川东成都一带主营典当,在川西雅安一带主营茶业。另外,在西安、华县、潼关、羌白、赤水等地设有分号,主营钱业与皮货。到光绪年间,焦家业务发展到极盛时期,除四川五号外,在陕西分了西安“恒丰益”,渭南“恒丰德”,大荔“恒丰永”、“新盛裕”、“谦太和”、“敬盛祥”等六号,又在陕西开当铺八处,其他行业18处,店员800余人,成为渭北三大富户之一。
  焦家致富后,在家乡信义南焦村大兴土木,盖了“九院三堂”的华丽住宅,总堂叫“协和堂”,下设三堂,老大荣栋为“德厚堂”,老二耀栋为“春敬堂”,老四相栋为“天一堂”,每堂三院,每院建筑花费千余两,号称“焦家大院”。老大、老二经商,老四在家务农,体现了“以商求富,以农守之”的经营策略,并且上联官府,下惠乡党,博取积善名声。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焦家助饷五千两,被赏以花翎,还以三千两修筑了本村的堡寨。1870年渭南修县城时,焦家出资数千两,1877年、1880年的饥荒中,焦家又分别赈捐麦粮千石,施惠乡里,得官府青睐。在焦家的支持和联引下,南焦村共63户人家,从商的就有62户,可谓一村皆商。如焦承祥在成都温江县开设“泰和昌”号放贩生理,焦承武在成都李氏处帮贸,道光十四年“承祥念系同宗,将承武携入号内为伙,承祥从李氏号中带过银八百两,寄存生息”(13)。焦家还巴结官府,庚子年间,慈禧、光绪逃难陕西,焦家捐银五万两,麦六千石,被授予“资政大夫”衔,“恒丰号”资东焦联奎出任刑部员外郎,焦联甲出任四川新丰知县。仅老四相栋一门中,二儿任四川昭化县令,三儿任山东济宁道台,六儿秀才,七儿湖北试用知府,使焦家财大气粗。光绪三十四年光绪驾崩的“国丧”期间,例禁演戏,而焦家七老爷焦振甲过寿照旧演戏,知县张世英路过,闻听锣鼓喧天,派差查问后,不敢干涉改道而过。焦振甲死后,举办盛大葬礼,送礼的有当朝亲王贝勒、宰相、督抚等。(14)
  三、渭南吝店南焦材焦家的经营经验
  南焦村焦家是清代渭南有名的富户,他们在四川经营获得成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一)兄弟戮力,致富为先
  焦家最先也是家道贫穷,为了生计,焦家焦荣栋、焦耀栋兄弟,背井离乡当“川客”到四川谋生。他们起先在岐山人马家办的“金盏”号为学徒,学习生意经。岐山人马家办的“金盏”号是陕西人在四川做生意的“孵化器”,许多陕西著名商人都是在马家“金盏”号学做生意起的家。焦荣栋、焦耀栋也是如此。那时做学徒学生意辛苦备尝,早上鸡叫就得起床,洒扫庭院,整理柜台,站街迎客,小心谨慎,到夜晚还得学打算盘,练习记账,一年四季无日休息。为了发家致富,兄弟二人咬紧牙关,吃苦耐劳。尤其是老大焦荣栋刻苦钻研,经商善于动脑筋,深得掌柜喜欢,很快由分号掌柜荣升为马家“万盛”总号掌柜,在四川的陕西商人中已经小有名声。他深谋远虑,在当马家“万盛”总号掌柜期间,注意联络旅蜀陕商之间的感情,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乡里乡党,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时机成熟时,他先让兄弟焦耀栋从“万盛”号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而众乡友见耀栋孤苦无依,纷纷解囊相助,借贷金钱物质,使耀栋站住了脚跟,兴办了焦家的老号“恒丰荣”当铺,后来他自己也从“万盛”号独立出来,兄弟联手共同打造焦家的致富之船。东伙分离在当时陕帮实行的“东西制”体制下,是司空见惯的事,这说明一个自由雇佣的“经理人市场”正在形成之中。从“万盛”号分离出来后,兄弟二人将“恒丰荣”打点得风生水起,业务蒸蒸日上,从一号发展到五号,遍布成都郊县,然后又携资归陕,在渭南、蒲城、西安发展业务,分号18处,人员800余,达到了鼎盛阶段。
  (二)提携乡党,共同致富
  焦家兄弟是穷苦出身,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发财不忘乡邻。他们兴办“恒丰荣”致富后,设法提携乡党,共同致富。焦村的乡邻有愿意到“恒丰荣”学生意的他们都敞开店门乐于接纳。每年焦家兄弟回家乡探亲后,临行时总要带几个乡党到四川学生意,这样久而久之,南焦村共63户人家,从商的就有62户,真可谓“一家致富,带动四邻”,形成一村皆商的致富局面。焦家兄弟这样做富有深意。一方面乡党亲友入店学习,“亲不亲,故乡人”,乡缘亲缘关系的纽带会使企业内部产生浓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伙计都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并且在企业干好了,会传回家乡,产生在乡亲中的荣耀感,会调动伙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接纳乡亲到商号学徒,并不是焦家单方面的感情施予,而是一种双赢互惠的市场运作过程。乡亲入店学徒,不仅增添了商号的劳动力,更会带来不少资金,壮大上号的经济实力。如焦承祥在成都温江县开设“泰和昌”号放贩生理,收留同宗焦承武入号为伙,承武带过银八百两,寄存生息,就是很有力的证明。这反映出焦氏兄弟对企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把握。难怪当年四川人将陕西商人称为“老陕”,这里的“老”字就含有陕西商人老谋深算的含义。
  (三)深明大义,乐善好施
  焦家兄弟发财不忘报国,在处理利义关系上,能以义为重,重义轻利。清末庚子国变,慈禧西狩,流亡政府逃至西安。在全国税款因仓促没有押解西安,清廷财政危急之际,陕西商人以国事为重,闻风而起,捐钱捐物,资助政府渡过难关。焦家兄弟也与其他陕商一样,大量捐资钱财,焦家捐银五万两,麦六千石,被授予“资政大夫”衔,表现了商人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焦家又捐资助饷五千两,还用三千两修筑了本村的堡寨。1870年渭南修县城时,焦家出资数千两,1877年、1880年的饥荒中,焦家又分别赈捐麦粮千石,施惠乡里,博取了乐善好施的好名声。焦家的后人中,多从事教育、法律和行政工作,很少继续为商者,这或许与焦家的祖训“金盔、银盔,不如锅盔”,“庄稼钱万万年,生意钱几十年”不无关系。
  ①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中正书局民国32年版,第4章。
  ②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中正书局民国32年版,第4章。
  ③牛树梅:《省斋全集》,同治年间刻本,卷2。
  ④吕登平:《四川农村经挤》,中正书局民国32年版,第448-449页。
  ⑤民国《重修鲁桥镇志》,燕京大学图书馆本,卷7。
  ⑥康熙《遂宁县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7。
  ⑦民国《三台县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食货志》。
  ⑧《涪陵文史资料》,第1辑,第108页。
  ⑨马长寿:《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资料调查记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⑩《自贡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47页。
  (11)《自贡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308页。
  (12)宋金喜:《清代渭南帮钱业的兴衰》,《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第62页。
  (13)樊增祥:《樊山公牍》,上海鸿文书局1932年版,卷2。
  (14)李刚:《陕西商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