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清代宝鸡“诚顺和”药店财东——行培德









在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关西有一家“诚顺和”药铺,主营中药兼营糕点杂货。人们一提到诚顺和药铺,都交口称赞,人称“和号”。他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合阳人行培德。
  一、清代西口药材的兴盛及陕帮经营概况
  西北山川峻,秦地无闲草。陕原以西之广大西北地区高山巨川,长河深涧。天苍野茫,水洌泉甘,尤以秦岭、巴山、鸟鼠、祁连、天山首尾相连,浓荫覆盖,碧草滴翠,是各种中药材生长的天然生态环境,历来以盛产药材而著称于世。并形成陕西以秦岭为中心,甘肃以岷山为中心的两个药材集中产区,所产药材以质优量大而被冠以“西口药材”的美称。
  陕西秦岭巴山,山高势峥嵘,碧树潭溪声,崖头溪畔奇草丛生,盛产500多种药材,尤以党参、当归、大黄、车前、乌药、木贼、金银花、白芷、通草、厚朴、黄冬、黄药、天麻、桔梗、杜仲、柴胡、桂皮、苍术、枸杞、五味子天下驰名,其中凤县所产之党参,安康、汉中、汉阴所产之杜仲,洛南、澄城所产之秦芜更为医家所珍视,不仅药力纯正,而且规格齐全,成为秦地药材的代表,到近代每年出产的药材达4万多斤。①甘肃之洮河流域,岷山之中是中药的主要产地,以所产大黄、甘草、当归、枸杞为最著名,其中大黄年产360万斤,以岷县所产为巨:当归年产500万斤,以岷乡为主要产地;甘草年产600万斤,以武威为多,都是质纯量巨的药材大路细货,“每年由碧口出者一万石”②。入明清后,由于疆域空前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从明代的1亿人增长到清中叶的4亿人,对药材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药材为生活必需品,医藏家备,以预不测,是最容易商品化的经营项目,到清代中叶已形成全国性市场,出现了祁州、毫州、长沙、禹城四大药市。加之明中叶后西力东渐,城外市场进一步开拓,如大黄每年输向俄罗斯和西欧、美洲就数量甚巨。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西口药材”自清代中叶秦巴陇坂植被开发后,而在全国迅速崛起,成为陕西商人经营的主要项目之一。
  陕西药商多设药店、药栈于三原、凤翔,驻坐指挥,在西北各地设分庄采购药材。因此在甘肃、青海经营国药材贸易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商人,尤以华阴、同州人为多。如西宁经营国药业的“都是陕西华阴县人,来西宁所出售的国药材是他们自己向陕西、秦州贩运来的为最多,以后在本地采挖”。③其基本做法是雇募当地药夫,向其预支粮钱,由药夫自带炊具帐篷,结队入山,采得药后乃下山以药交商,用抵前债。这些药材由过载行转运兰州,此外在岷州和宁夏的中卫堡亦有购药材的陕商分号,他们常常是运土布、茶叶而来,采购药材而归。因此,兰州经营国药业的主要还是陕西商人。《甘肃商业志》指出“药材经营利润较大……近代开始时,药商以山陕人为多”④。萧梅性在分析民国兰州商业结构时亦说,兰州“钱庄药号,秦人居多”⑤。而对此最能做出证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兰州中药业有字号48家,其中河北、兰州本地商帮仅4户,其余44户均为陕西商人所办。⑥这些产自于秦岭、岷山的药材,多运至三原加工炮制,因此在有清一代乃至民国,三原一直是西部药材的加工集散中心。三原文风荟萃,食货充积,交通甚便。由甘肃来的药材或经旬邑、淳化,或由长武、永寿运向三原,由陕南来的秦地药材经勉县、凤翔汇集三原,使三原为药材总汇,“旧市廛店舍相连,百余家”⑦,“南城之东半部自北极宫至东渠岸街一带,满目尽为药材店”⑧,有“九大药店三大药栈和四十二家药铺之说”。这九大药店是:天庆店、恒秦店、德秦店、德聚店、恒盛店、春发店、义丰店、秦丰店、金泰店,就业人员少的30余人,多则60余人,他们主要从事药材的采购、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有的西部药客自行捆选药材到三原贩卖,必经药栈转手销售,这就是药栈或代客买卖药材店。清末三原的三大药栈是:万秦栈、积顺栈、粤庆西栈。这种以药店和药栈构成的药材加工批发销售网络,主要从事大宗药材的加工、转运和推销业务。
  从甘肃和陕南来的生药,要经由他们加工、炮制、改装。如当归要去掉腿子,留头身提装为葫首,分类包装;党参则先绑成小把尺长,烘干后用黄白酒渗了蒸熟包装;黄芪、大黄要加工刀切,分类装箱;枸杞则挑选分级,按类装箱发运。每年经由三原改装发运各地的西口药材600万斤,“一年买卖总额20万元之谱”⑨,充分显示了陕西商人把资源优势经技术含量分解而转化为效益优势的能动作用。
  二、宝鸡“诚顺和”的经营过程
  在清朝同治年间,河南温县人李某,由河南来陕西西府一带贩卖怀庆怀山药、地黄、牛夕、红花等地道药材,返回时又从凤县、两地一带采购西党、凤椒等肩挑到禹州销售;再从禹州、汉口等地购买茯苓、半夏及两广进口的名贵中药。他长年往返于豫、陕之间,后与合阳人行培德邂逅相识,二人义结金兰。他们合伙贩运药材,买卖甚是兴隆,在西府一带深受雇主信任。买他们的药没有现款,也可以赊销。经营有年,他俩手中有了积蓄,遂携家带眷在宝鸡定居,并商量开设药店。股份定为四股,李认三股,行拿一股,由行培德担任经理、李任副经理。药店定名为“诚顺和”,租赁临街房三间,开门营业。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人员陆续增加,所租房屋门面矮,间口小,后房少,已经不适合营业发展的需要。适有在宝鸡开当铺的岐山宋家,与李某素有业务往来,愿建造新房租给该店。经双方协调,新建门面房三间,过厅三间,面对面厦房六间,上房三间。所建营业用房,室内没有柱子,窗户均系透花雕刻,宽敞明亮,被誉为当时宝鸡市第一流市房。该店后又购置西邻房屋数间,用作栈房,堆放货物。新址建成与场地的扩大,为该店扩展业务奠定了基础。
  根据当地习惯,凡是药铺,都兼营杂货,如各种糕点、海味、干菜、颜料、纸张、烟茶、文具、调料酱货、香蜡纸表、花火鞭炮等,但以中药为主。诚顺和也是如此,经营品种多达1200余种,其中药品种,汤剂饮片,丸、散、膏、丹更是样样齐全。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市面经常都有几种奇缺的药材,可是一到诚顺和号,一般总能配齐。
  诚顺和中药材批零兼营,经营方法灵活,对往来户知根知底,也可赊销,缓期交款。该店中药饮片中之所以质量好,有以下几个原因:
  (1)选料精良。从所有进货中首先挑选上乘地道药材,留作零售,其余按质论价批发销售,所以其饮片显得色鲜、质纯,颇受患者称赞。
  (2)遵古炮制。该店由掌握传统炮制经验的老药工把手质量关。
  (3)对农村的顾主,不到收获季节缺钱买药及杂货者,该店也采用赊销办法,零星取货,夏收后以小麦作价归还贷款。据作者所知,药店每年收麦多达100多石,约合三四万斤。对达官贵人、城区富户,立摺供货,分期收款。
  诚顺和药店的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时陕西关中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而该店也正是人家荟萃、信誉日高,经理运筹有方,各路货源相继运来之时,各地来此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诚顺和号营业规模日渐扩大,资金积累颇丰,已经具备了向外发展的条件。该店在甘肃徽县、成县一代有深远的影响,并有较多的基本往来户,于是在甘肃省徽县设立分号,命名为诚顺西药店。派王某担任经理。继又在陕西省武功县开设和盛裕药店,由股东李家三代嫡孙李福来经营,这两号生意后来均有较大发展。诚顺西囊括了甘肃徽县、成县一带的中、小顾客。和盛裕号发展更为可观,武功是关中西部产粮地区,农民平时手中现金短缺,和盛裕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赊销。平时取货记账,夏收后以小麦作价抵还。这不仅解决了全店人员的吃粮问题,而且为备乱备荒准备了不时之需。这个时期诚顺和发展到了顶峰,全店人员七八十人,货堆如山,店容整洁。每天顾客摩肩接踵,零售批发,络绎不绝。中厅七八名药工操刀运切,耳房蒸煮煅炒炉火熊熊。前店后厂,秩序井然。运粮拉磨有骡畜三头。经理出门,坐骑搭雕鞍系彩辔,苏铃铜镫,这对旧中国交通不发达、工商业落后、穷乡僻壤的县城商人来说,气魄非凡。这时地方绅士王绳武,在该县西街开设的当铺因亏损停业,要求和盛裕在该处设立分店,该店经理慨然答应,筹拨资金,组织人力、物力,聘请中医大夫杨荣为经理、方其行为副经理,择吉开业。店名和盛恒,营业尚好。唯有原当铺占地面积较大,空房亦多,四幢大厅,一座偏院,和盛恒只占用了三分之一。
  三、宝鸡“诚顺和”的经营经验
  “诚顺和”在百多年的经营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营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悲痛的往事。
  (一)细密分工,严格号规
  药店自迁入新址后,营业场地扩大,人员相应增多。他们首先制定号规,安排人事,除创始人行与李继续分任经理、副经理外,增任股东李国柱为协理监督店务,建立万金账。在旧社会生意所立的万金账,类似现在的章程或协议书,所载各项章规,共同遵守,永矢弗渝。经理行培德对企业贡献最大,经股东商定,载入万金账终身享受优越待遇。经理、副经理各有具体分工,分总管、业务、会计、外交等各司其职,号规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点:
  (1)全店人员均应听从经理统一指挥,服从股东代表监督。
  (2)店内全体人员都应同心协力,和睦团结,忠心耿耿做好本职工作。
  (3)凡要求来本店工作的人员,必须经由了解本人的经理并经本店同意的人士推荐,并觅具保证人,经录用后,发现违反号规及意外事件,由保证人及推荐人负责。
  (4)凡本店职工不能适应,或不愿意搞所派工作,可向经理提出理由,另行安排,不得怠工。
  (5)凡提出告辞、自愿离职的员工,经清理离店后,永远不准再回本店工作。
  (6)职工在店工作期间,由于道德败坏,或有贪污盗窃的行为,按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批评、开除等处分。
  (7)职工的伙食费用及患病的医药费,由本店供给。工薪为年薪制,规定月支,不得超额。到年终决算后,根据盈余情况,按本人对企业贡献大小,分别给予现金或物质奖励。
  (8)盈余分配规定两年分账一次,分配比例为银、人各半,即本金股与人力股各分50%。股东按股金额分红。人力股指高级店员按所评定的分数,死分活值进行分配。不包括一般职工。
  每届农历年终,除夕之夜开会,俗称说话。对职工中为企业所做成绩大的,分别给予鼓励、奖励、提升;对有过失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对过失严重的开除出店,限正月初六日前离开企业;对过失不太严重,尚可留在店内工作的,经批评后,本人表示有改正决心,可以继续工作;对劳动表现不好的,本应辞退,因此求人讲情俗称连锅,由经理指出其缺点,本人表态愿意改正的可以留用。
  正月十六日晚第二次说话,由经理对新的一年的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安排。根据每个职工的工作能力、劳动态度,决定每人的年薪额,并当众公布号规,勉励大家遵守执行。学徒在三年内无年薪,只给少量的服装费和零用钱。
  该店对人力使用要求业精于专,量才使用,分工细致,各司其职。设有“四员”、“四工”,八大干将,兹将其分述如下:
  (1)采购员:必须掌握药品知识,能够鉴别药品真假,除在当地了解商情联系采购外,大部分时间,旅居产地采购地道药材。如甘肃当归、大黄,四川黄连、牛夕、川穹、川朴、麦冬,禹州茯苓、半夏,怀庆山药、地黄,宁夏枸杞等,均系直接在产地采购,不经过中间环节,因而商品地道,价格便宜。
  (2)调剂员:必须熟读“寿世保元”药性400味以及汤头歌诀。因为有些大夫处方上不写药名,只写汤头,调剂员必须很快找到处方出处,按照汤头配齐。学徒不满三年,不允许上柜台抓药。先背熟药斗,记牢药价(那时候药斗无字无价),然后再背熟十八反、十九畏、妊娠忌服、配方禁忌,经过检测才能抓药。抓药时必须全神贯注,不准说闲话,铺好纸张,压好药尺,看准戥星;要求从左到右,排列成行,黑白红黄,距离分明;中间倒粉末,周围倒药片;做到“逢子必炒、逢仁必捣”。曾有“子仁不砸等于没拿”的说法。处方捡齐,由专人核点,一定要按处方要求办事,该炒的必炒,该煅的必煅。顾主要求各包另号的,每包写上药名,以便清点,包扎完毕,必须向顾主仔细叮咛注意事项,如先煎后下,服药禁忌,如有附子和川乌,必须说明沸水下药。
  (3)收购员:凡来求售的地产药材,不论干鲜一律收购,如柴胡、羌活、独活、细辛等。按当地习惯,收购地产药材,因有土末杂质,按加三称计算(即每斤加三两)。收到鲜货,经过去芦淘洗,趁鲜切片,及时晾晒,这些鲜货切出来的饮片色泽新鲜,厚薄均匀,特别洁净漂亮。
  (4)司账员:旧社会商业一般都使用旧式账簿,比较简单。设有流水账(类似日记账)、分户底账。通过流水账,过入分户底账,用毛笔写,日清月结。该店因业务广,赊销多,故设置两本流水账,两人分管,分类记载。管现金者称大先生,掌管本店现金收付,购销借贷,商品流通与管理费用、捐税、工薪等;管赊、销账的称二先生,负责赊销结算账务,定期派人催收,兼管商品保管账,及时提出防止积压与脱销的意见,以免因药缺而影响业务和耽误患者,并经常检查督促对顾客配料加工的丸、散、膏、丹,如期交货。
  (5)切药工:必须严格掌握每个药材品种的不同浸泡时间,以及闷渗浸润的不同操作方法,切片必须按照要求,分横片、顺片、直片、薄片、厚片、方片、条片。切好后及时晾晒,边晒边搅,还要区别烈日暴晒、风干与阴干等不同方法。
  (6)炒药工:必须严格掌握每个药材品种的炮制方法。在当时没有科学的炮制与化验方法,只能是遵照古法,如雷公炮炙十七法及传统的实践习惯,特别是老药工的传统做法。如九蒸地黄每百斤必须投足辅料黄酒50斤,一定要做到九蒸九晒;地黄禁用铁刀切,必须用铜刀切,不能马虎;又如山萸去核、巴戟去筋,麦冬去心、人参去芦、草果去皮、只壳去瓤、兔丝蒸饼、香附四炙、黄连四炒,总之对中药炮制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7)丸药工:在当时没有外来中成药,所有经营的丸、散、膏、丹,全系自行配制。丸药工的任务是:接配外方,自制成药。丸药有蜜丸、水丸与糊丸之分。究用何法,须遵照古法或者按处方医嘱而制。该店自制成药有:还少丹,是老年人冬令补肾健身、返老还童的补药;健胃消食的百消丸;清凉解毒的梅苏丸。膏药有:散寒暖脐的狗皮膏,排脓止痛的拔毒膏、玉红膏、白膏药。丹药有:专人负责提炼的红升丹、白降丹。散药有:久负盛名的八宝退云散、八宝珍珠散、生肌散、七厘散、口疮药、赴筵散、贴耳药、红棉散,还有医治疮痈的梅花点舌丹、蟾酥锭,专治小儿四六风的圣保命丹、惊风丸、如意丹等。对于接配外方,随接、随配、随炕、随碾。学徒制散集体制丸,活泛丸有专门药工扽制(类摇元宵)。
  此外,药材保管工作,根据分工性质分别管理。如饮片药物主要由分管药斗的人负责保管,每年从立夏开始防治霉变、虫蛀等,每月检查一次。保管方法有三种:成包货码垛堆齐,铺垫枕木,排列两行,中间夹放木炭,吸收潮气,保持干燥,防止霉变;名贵药物,如人参、鹿茸及易蛀动物如蛤蚧、蜈蚣、土元、蛇蝎等类,用硫黄捂熏,窜熏,用布袋装花椒等。用这些土法,对预防霉变、虫蛀效果很好。
  (8)点心工:做点心占用作坊三间,设专人、专料和专用工具,品种有白酥、水晶宁果、芝麻饼、茶食等,端阳节有绿豆糕,中秋节有酥皮与提糖月饼。
  (二)东伙龌龊,对台唱戏
  1923年,年终结账分配后,该店副经理杨成珍向经理和股东提出,要求把人力股分到的红利,投入企业作为股金,企图股金与人力股分红二者兼得。此举遭到股东代表李柱国的坚决反对,同时该店第二任老掌柜赵锦儒、副经理王成仁也不同意,弄得杨成珍尴尬不堪。他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提出辞职,离开了该店。杨成珍做生意有经验,理财有方,而且交游广阔,颇有威信。他刚一离开该店,虢镇裕盛西经理王升,便闻讯专程来宝鸡拜访,提出愿意出资聘杨为经理,另起炉灶,丕展鸿猷。杨欣然接受了王的聘请,立即在宝鸡东街租了门面房三间设店。其位于诚顺和东边,相距很近,房舍较多,营业场地宽敞明亮,与诚顺和不相上下。两相积怨形成对峙。杨成珍不择手段从诚顺和拉出业务骨干数名,如贾乃福、贾和福。又从外县聘请了几名行家里手。人事安排既定,命名字号为德盛裕。杨一面派人赴禹州、西安等地组织货源,一面装饰门面和修理内部。其营业所用柜台货架、大小药橱、桌椅几凳等一切陈列,均照诚顺和模拟仿制,一模一样。筹备就绪,择吉开张,鞭炮齐鸣,顾客盈门,把诚顺和城乡内外的老顾客几乎拉去了一半。不到半年时间,诚顺和的业务受到很大的影响。时届7月下旬,财神庙会期将临,诚顺和副经理王成仁决定,届时在门前搭台唱戏,一则迎神祝福、招财进宝,二则唤回顾客、恢复旧交,同时邀请远近顾主、地方士绅,设宴款待,力挽狂澜。但杨成珍不甘示弱,和王成仁一样请戏设宴,扩大宣传。这以后诚顺和老掌柜染病不起,不久去世。王成仁继任诚顺和经理,领导全店人员,重整旗鼓,呕心沥血,开展业务,与杨竞争。由此形成杨王对峙,商战不已。激烈争拉顾客,甚至互相拆台。
  1927年,分号和盛恒经理杨荣因病辞职,总店另派周尚文接替。当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各地驻军称霸一方,盗匪四起。北洋军阀吴新田、党毓昆、孔繁锦残部沿秦岭溃散逃跑,枪支弹药被地方乡霸抢夺很多。这些乡霸自称民团,自封团长,如马头王家弟兄三人,自封为大团长、二团长、三团长,时人称之为马头三害。“二团长”率领团丁进驻县城,因与和盛恒药店周尚文是同乡关系,便派了部分团丁驻扎该店后院。时隔不久,国民军第三军部队撵走了“二团长”,驻入该店。一天士兵偶然发现枯井抛有枪支,并在院内挖出了生锈子弹两箱,立即报告旅长贺玉堂。贺派重兵进驻该店,进行搜查。当得知周尚文和被撵走的“王二团长”是同乡关系,贺便诬周勾结民团,图谋不轨,给和盛恒药店扣上窝藏乡匪的罪名。贺玉堂派兵拘捕周尚文。周见势不妙,早已逃之夭夭,副经理方其行也潜匿无踪。店内只留员工八人,主要成员是司账杨楷和老店员杨万录。军兵来势凶猛,当即把二杨抓走,经审问后,收监关押。药店被迫停业,人员全转到诚顺和总店。总店也因此受到株连,经理王成仁怕事逃走,副经理杨功武与赵忠信出面应付。贺玉堂得知诚顺和是殷商富户,胆小怕事,采取威胁手段,软硬皆施。经过三个多月谈判,终于达成协议。该总店被迫答应为军方筹借军饷老袁头银币1万元,分期缴清。名为筹借,实乃豪夺。诚顺和药店受此巨额勒索,元气重伤,加之业务经营每况愈下,负债累累,员工裁减过半,分店三处相继停业。迨至1950经理王成仁辞归故里,副经理杨功武辞职他就,股东李鹤龄自任经理,整顿残摊,清理铺底,继续营业。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清产定股只有600余元,连同房屋折价共2800余元。一爿名店就这样走完了他的经营历程。⑩
  ①《陕行汇刊》,第7卷,第1期,《陕西特产》。
  ②彭甲英:《陇右记实录》,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8。
  ③《清末民初一九二九年建省前西宁市商业情况》,油印本。
  ④甘肃省商业厅:《甘肃商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⑤萧梅性:《兰州商业调查》,中正书局民国二十三年版,第2页。
  ⑥兰州市政协:《兰州文史资料》,第13辑,第105-107页。
  ⑦光绪《三原新志》,台中成文出版社1972年版,卷2,第2页。
  ⑧三原县商业局:《三原县商业志》,油印本,第13页。
  ⑨石仁斋:《解放前我经营西北药材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5辑,第136页。
  ⑩罗树人:《宝鸡诚顺和国药店》,《中华百年老药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8-487页。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清代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