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商故事

陕商故事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明代开中换引的三原盐商世家——梁选櫲



自洪武三年明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政策以来,陕西掀起了“疾耕积粟,以应开中”的浪潮。在这一浪潮推动下,许多陕西农民输粟换引,进城经商,使陕西渭北地区产生了许多“富商大族”,而三原焦吴里梁选櫲家族,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梁家在明成化年间到万历年间的一百多年里,历经七代人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名副其实的“盐商世家”。梁家的发家史为我们提供了“食盐开中”在陕西最真实的历史图画。
  一、“食盐开中”在陕西的实行情况
  明代初年,为解决西北边防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于是有洪武三年“食盐开中”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洪武三年,“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引一小引,商人餐毕,即以所给引自赴所在官司交之,如此,则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①。
  食盐开中政策起初比较粗疏,仅是“召商输粮”,由官府出粮,召商人运送到边关,盐引是支付商人的运价,目的是利用商人之力解决官府转输军粮“路运费繁”的问题。但由于盐引价高,当时商人运一石甚至几石米到边地才给一小引,而洪武时每石米值银一两,商人在引地以现银买引,“每小引纳银八分”②,合粮才八升,运粮换引不如花钱买引来的便宜并可免受路途风寒之苦,商人运粮没有积极性。为了刺激商人转输粮草的积极性,洪武二十年由“召商输粮”转变为“纳粟中盐”,即由商人自购米粮运送各仓,然后用粮价、运费交换盐引,遂使食盐开中有了独立的经济意义。洪武二十年,“大宁军储不给,请令商人纳粟中盐,粟5斗给浙盐1引”③,并于洪武二十八年正式规定《开中纳米则例》:“出榜召商,于缺粮仓分上交纳,先编制勘合并底簿,发各该布政司并都司卫分……客商纳粮完填写所纳粮,并该支引盐数目,付客商赴各该运司及盐课提举司,照数征盐。”④自此成为定制。
  这一“召商中盐”政策转变了“官盐铁”的食盐专卖制度,使一般商人得以参与食盐买卖,并充分照顾到商人的利益,使商人有利可图。当时中盐利厚,永乐时输边粟2升5斗,给盐1引,其获利是“本一而息恒六七倍”⑤,成化十年榆林城“开中河东盐,每引价银5分,就本地发卖,价亦至2钱,视开中之价不啻3倍”⑥。在市场利润刺激下,陕西商民以农业生产发展的雄厚实力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己道便费省、土厚水深、挖掘土窖宜藏谷粟的经济优势,纷纷“率先趋中”,走上纳粟贩盐的经商道路,被称为“运粮大军”,从而使陕西商人在明代盐业贸易领域率先崛起。许多陕西商人因此而成为财雄广陵的大盐贾。当时全国各大盐场均有陕西商人的活动,在两淮盐场“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⑦,陕商实力位列三帮之首;在四川盐场“为盐商者,多系山陕之民”⑧;在长芦盐场,盐分五纲,山陕盐商占其四⑨。这些都说明,明政府在陕西实行的“食盐开中”政策,为陕西商帮在中国西部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使他们在输粟换引中率先“冲出潼关,走向全国”,成为声振江淮的中国西部最大的盐业资本集团。
  而在扬州的陕商资本集团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临潼之张”⑩,这里的“梁”,指的就是三原焦吴里梁选櫲家族。
  二、三原梁选櫲家族的经营历程
  梁选櫲家族的经营历程在陕西省图书馆馆藏的《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中有详细记载:
  “野庵公命之(仁庄公)贾,公遂贾,贾罢归,命之农。贾大都以勤胜,而又善择人,人有治生才,即与之千金不勒,其人服公,亦不敢怀二心。以是三十年之间,自输粟甘凉,以至守支两淮,所致货里中人莫能右。”(11)
  据此可知,梁家一世祖梁福“自山西迁于陕西”,“作餳粉酤业”的小买卖,积财买地,治农为业。到第五代梁汉“业至汉稍充矣,为乡饮宾”。扬州大文豪陆君弼为梁汉撰写的《明太学梁君汝实外传》载:“吾家自乡饮宾公,世业贾。”乡饮宾是乡里举行饮酒礼会典时荐举的乡贤,一般是乡里年高有德、富有威望的人。梁汉作了乡饮宾,反映出梁家在乡里地位的上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梁家开始走上以粮换引、经营盐业的发家道路。梁汉号“野庵”,就是“野庵公”,其长子梁一山,号“仁庄”,据三原温纯所撰《明寿官仁庄梁公配王氏继李氏墓志铭》载:“野庵公命之(仁庄公)贾,公遂贾……以是三十年之间,自输粟甘凉,以至守支两淮,所致货里中人莫能右。”可知,到梁汉时,在他的督促下,其长子梁一山走上“输粮报中”的开中盐引经商道路。梁一山输粮到边关换引,然后持引赴扬州按顺序支取盐斤,叫“守支”,这一干就是三十年。由于“中盐利厚”,梁家逐渐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成为家境殷实的“中人之家”。
  开中盐引,使梁家尝到了经营盐业的甜头,梁汉遂命自己的二儿子梁一仓追随他哥哥一同走上贩盐扬州的道路,梁一仓也“以父命倾货结客游淮扬两浙间。公重信义,得客力,遂以货雄里中”。由于梁一山、梁一仓两兄弟很有经营眼光,他们深知“食盐开中”的核心是粮食,是用粮食换取盐引,“无粮何以得引”,遂将在扬州贩盐获得的利润在家乡转化为农业投资,在“城内外设耕读二园,建屋数十间,置水陆田百余亩,延师教孙,督僮仆,力农作,竟日不休,农又精缮,虽乡里老农亦自引以为不及”,大量生产粮食,为梁家的“输粟换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使梁家在众多生意人中脱颖而出,致富更上一层楼。温纯说这时的梁家已经是“农贾者流以勤与择人故,遂致富冠里中”。清刊的《三原梁氏旧谱》中也记载梁一山“治农积货万金,起建大舍”。
  到了七世梁选櫲,梁家的盐业发展迅速,梁家已不仅仅是乡里富户,而且成为寓籍扬州“货雄广陵”的大盐商。梁选櫲是梁一山的二儿子,据李维祯《征士郎梁公配李儒人墓志铭》记载,梁选櫲因父亲一山年老,长兄梁选根又志在儒学,遂自动请缨替父亲到扬州经商,“居广陵,言利事,析秋毫而善任人,资相其质,足以比成,事立而授之,无不贾三倍,遂以货雄广陵”。到了弘治年间,“叶淇变法”,纳银于运司,花钱可直接买引,不必纳粮,切断了农业生产与食盐贸易的内在联系。陕西盐商中一部分资金雄厚的大商贾放弃了纳中粮盐,“悉撤业归”,成为常驻扬州、专买边引输银运司的专业盐商,即“内商”。在梁选櫲这一代,梁家已逐渐转化为寓籍扬州贩盐的专业盐商。《淮盐备要》载:“明中盐法行,山陕之商糜至,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临潼之张,兼籍故土,实皆居扬,往往儿子兄弟分居两地。”证之于梁家就是:梁选櫲身在广陵,每月必派人回乡探亲,年底必亲自回家为父母双亲做寿。晚年梁选櫲训子孙:“仓底足而知礼义,礼义之行舍儒安归乎?子孙两用之。”后来温纯之子温自知总结梁选櫲是“罢儒服贾,用盐策起,先垂四十年”。
  梁选櫲年老后,将梁家在扬州的盐业交给了侄子、长兄梁选根之长子梁炜。
  梁炜本来意进太学,众家人却推他承办梁家号称巨万的扬州鱼盐故业,于是“谢儒为贾”,跟着叔父梁选櫲学习经商,继承叔父的经营经验,“筹划征遂,悉守条规,利益归积益厚,然所入悉以输于公,未尝私一缉筐中,以故群从亡不心服爱慕之者”。由于梁炜善于经营,梁家的产业蒸蒸向阳,“货亦积累巨万万”,发展到顶峰时期。可惜梁炜45岁英年早逝,梁家事业到了梁选櫲三子梁文炳手上时,突遭变故而中落。来复的《明儒官梅亭梁公暨配硕人王氏张氏合葬墓志铭》中记载了个中原因:“父征仕公(梁选櫲)、伯鸿肿公(梁选根)盐□居扬,屡书招公经纪不获,已赴至则督约诸客,益励俭素……洞晰奇赢,擎息屡倍。”后因母丧驰归,“持筹心腹客以拥重而纵,有才慢肤筐之事矣。世积巨万不保钮络,五支皆中落”。梁家最终却被管理财务的心腹之人偷盗、暗算,巨万产业突然中落。虽是毁于人祸,却跟陕商在淮扬整体的衰退趋势暗合。离开了土地和粮食,陕商业盐的风险增大,实力大不如从前。
  纵观三原梁选櫲家族从输粮换引走上发家道路,先后四代人一百多年在扬州经营盐业,其兴焉勃焉亡焉忽焉,与明廷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政策及其变化完全吻合,也与陕西商帮在扬州实力的聚合变化完全暗合,是佐证食盐开中政策在陕西极为难得和珍贵的个案历史支撑材料。
  三、三原梁选櫲家族的经营经验
  梁家在一百多年的盐业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陕西商人的经营智慧和历史创新能力。
  (一)知人善任,组织有力
  “死店活人开,经营在人才”,梁家经营成功的首要经验就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梁汉让其长子梁一山输粟换引,经商于扬州,就是看到了梁一山有经营才能,“以勤胜,而又善择人,人有治生才,即与之千金不勒,其人服公,亦不敢怀二心”,就是看到梁一山很勤奋,又有知人之明,善于用人,付与千金而不疑,人们都佩服梁一山的胆识和胸怀,忠心耿耿地为梁家卖命。梁一山靠“善择人”为梁家开辟了经商发家的道路,取得了初涉商海的成功。
  梁一山的弟弟梁一仓同他哥哥一样,也是一位有眼光的经营者。他“客游淮扬两浙间”,与哥哥同贾时,“重信义,得客力”,以诚信坦荡折服众人,调动了伙计们的积极性,伙计们都愿意为梁家效死卖命,遂使因为“得客力”而“货雄里中”。
  到了梁一山的儿子梁选櫲,更是个经营里手。梁家家谱这样记载梁选櫲:“征士公贾,善心计”、“征士公于贾,策利无遗,袖然魁师”。征士公即梁选櫲,也称槐轩公。他善心计,有决策能力,很少出现决策失误,人们都折服他的经营才能,以他为经营领袖,才使梁家的经营发展到了巅峰状态。
  到了梁选櫲的侄子梁炜,更是继承了叔父的经营经验,“筹划征遂,悉守条规,利益归积益厚,然所入悉以输于公,未尝私一缉筐中,以故群从亡不心服爱慕之者”。梁炜人品高俊,大公无私,“所入悉以输于公,未尝私一缉筐中”,而且善于策划,每一决策“阁不奇中”,故人们心服口服,愿意跟着梁炜在商海里搏击风云,才使梁家的“盐业帝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由此可见,梁家百年经营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四代主人都是经营的行家里手,而且一脉相承,才引导着梁家的财富航船乘风破浪,不断向前。这充分表现了优秀人才对经营成功的决定性作用。
  优秀人才不能单枪匹马地包打天下。优秀人才只有放在合理的组织内,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梁家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重视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梁家经营盐业依然采取的是“合伙股份制”经营模式,并且合伙制又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自东自掌”形态。来俨然的《明太学竹亭梁君墓志铭》中记载:“先世主计者为君叔父征士公。”所谓“主计”,就是指在委托经营伙计制下,由财东大会(也叫“神仙会”)聘任一位有经验的人作为负责人,主持企业的全部经营。也就是说,在家族企业的情况下,由于同一家族由几门几房构成,不同房、门作为投资人在企业资本中占一定比例,由他们共同推举一人作为“掌柜”,负责企业全盘业务,再招揽伙计进行经营。这个掌柜既可以是外姓之人,也可以是本家之主。显然,梁选櫲为“主计”,说明梁家是“自东自掌”,这种体制保证了权不外溢,东家可以直接操纵企业,防止了“奸伙欺东”或“挟资外逃”经营风险的发生,是比较稳定的企业经营模式。反之,梁家到梁文炳时突遭中落,就是因为梁文炳在母丧驰归期间,由于择人不当,“持筹心腹客以拥重而纵,有才慢肤筐之事矣”,这显然是“奸伙欺东”或“挟资外逃”造成的悲惨后果。
  (二)诚实经营,以智求财
  顾炎武曾总结陕商的特点是:“关中多豪杰之士,其起家商贾为权利者,大抵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在梁选櫲身上,具有很多儒商讲求智仁信义的特点。李维祯在《征士郎梁公配李儒人墓志铭》中记梁选櫲“祖、父皆贾淮海间,师承南方之学,得其精华焉久之”,因此,梁选櫲在经商中表现出的诚信待人、以智取财、不贪不奢,无不体现出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子。
  李维祯《征士郎梁公配李儒人墓志铭》中还记载了梁选櫲业贾淮扬时一件为众人称道的事迹。当时盐业交易中,“守支”是很关键的一环,守支盐场历来有制,“按资次支给”。从明初到明后叶,两淮盐商的守支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年,甚至十几年,以致有时候在扣除守支费用后无利可图。有人就别创一法名曰“超掣”,即通过贿赂官府而超越原定顺序率先支盐,因其获利非比寻常,乡人纷纷效法。“贪贾规利,用超掣法以邀公,公谢不可”,认为“利如布帛之有幅焉……过则必败……若属恬不知惧,祸不旋踵矣”。梁选櫲认为经商业贾是有规则的,就像布匹有经纬规矩一样,只有遵照规则,顺应商情,才能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了规律,就是再大的胆量,再雄厚的资财,也不能阻挡违背规律带来的打击。后果然事发,“诸为奸利者伏法”,梁选櫲喟然而叹:“吾不幸言中,然小惩大戒,安知非福。”
  (三)节俭不奢,热心公益
  梁家是由贫经商致富,他们深知保持节俭的作风对商家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们发家致富后,能够保持节俭朴素的传统家风,洁身自好,不骄不狂,保持了秦人持重内敛的人性特点。
  梁家产业到梁选櫲时,在广陵也算得上富甲一方。当时的陕西盐商“富者辄饰宫室,蓄姬腆,盛仆御”,视广陵为别业。此种奢靡风气,还被盐商从南方带回陕西。《三原县志》记载“富商大贾,履厚席丰,甚至践曳绞绫,狼藉膏粱”。梁选櫲在广陵这样“歌舞之娱不绝于耳”的商人聚居之地,能够保持生活俭朴、富而不奢的生活作风,终日“衣褐宽博,正度系履,食赤米盐豉蔬果,或时进薄脯醇卤而已”,为家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梁炜同叔父梁选櫲一样勤俭。“广陵富贾鳞集,俗辄侈物,以衣食居室相高,又最荡好狎游婚家,君在广陵,促屋居隘,仅容膝身,常衣倪灌衣,日食具一蛙,菜无重味也。客有惑君者,言欲以尤物荐君欢”,被梁炜斥退,耻于跟那些出入欢场的商人子弟为伍,来俨然赞梁炜是“谢儒之迹,而笃儒之实”。
  梁选櫲长子梁文烨从小跟父亲寓居扬州,“从父以盐□寓广陵,为江都诸生”,与四方贤豪缔交,“雅负隽声”。然“不乐仕进”,替父管理梁家家业,公正得当,身处扬州繁华通街之地,“女巫女僧歌姬游伎概不入门”。保持着名以清修的高风亮节。
  梁家人在梁选櫲的约束下,保持了勤俭不奢的朴素家风。但对家乡公益建设,他们却能慷慨解囊,体现了对故土的拳拳之心。梁选櫲对于赈济乡邻、修城抗贼等事毫无吝啬,有求必应,曾“焚负债者券至千金”,甚至被乡里少年认为懦弱可欺。温纯倡议修三原石桥(龙桥),梁文烨带头出资“三百金”响应。
  (四)左儒右贾,诗书传家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作为盐商巨贾,梁家非常重视子弟教育,从梁汉起就“延师教孙”,梁文烨更是广资财,“延名士为师”,梁炜更总结说:“吾家自乡饮宾公,世业贾而饰之儒,贾何害儒也!”梁家以贾养儒,以儒促贾,从而“儒与贾冠秦楚间”。
  梁家在梁炜以后虽然繁华稍落,但还是衣食无忧的殷实大户。梁家生意发达时,子弟已多有文名,到梁家第八代开始,终于出了进士。据清刊《三原梁氏旧谱》载:“八世梁文煌,字药亭……赐进士第。九世梁应昌……进士第。九世梁应禄……任山东巡抚。还有十世梁魏,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除进士外,梁家还出了三个举人,他们是:梁应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梁文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梁士骏,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据梁家家谱记载,梁家第十二世梁程仍然在扬州参加“商籍童子试”,未中又“由海陵试后返棹”归里。商人后代多有文化人和学者,由于盐商广资财,延名师,设私塾,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入考的人数大大超过当地人。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九科举志统计,明代两淮进士中,陕西人有30名,这些出身盐商后代的陕西进士中,大部分为三原、泾阳人。这说明,陕西商人以商起家,以儒传名,耕读传家一直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①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46,第357页。
  ②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80,《食货志》。
  ③《明太祖实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条。
  ④《万历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34,《盐法》。
  ⑤沈鲤:《亦玉堂稿》,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版,卷8,《盐法考》。
  ⑥《明宪宗实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120。
  ⑦宋应星:《野议·盐铁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⑧杨慎:《全蜀经略志》,卷1。
  ⑨黄掌纶:《长芦盐法志》,上海古籍书店1995年版,卷2。
  ⑩庞际云:《淮盐备要》,1923年刻本,卷2。
  (11)以下史料均见梁希蛰辑《三原焦吴里梁氏家乘》,陕西省图书馆馆藏,明刊本,不再一一注出。
千年秦商列传 第一辑 宋元明卷/刘阿津 李刚.-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