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2.1西秦会馆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第二章 名垂青史 雄镇盐都——建筑
  西秦会馆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中国官式建筑的做法和巴蜀地区传统民间建筑风格特色,保存了大量雕刻精美的木雕、石雕、泥塑及碑文,是一座研究清中、晚期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及民俗艺术的实物标本,亦是自贡迄今为止保留的会馆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中国会馆建筑中的精品。
  第一节 西秦会馆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西秦会馆的整个空间布局严谨方正,强调对称,中轴线明确,建筑平面呈矩形。沿中轴线布置一系列主要建筑,依次为武圣宫大门、献技诸楼、大丈夫抱厅、参天阁、中殿、龙亭(已毁)、正殿,由北向南,层层加高,层层宏阔,各抱地势,各领风采。轴线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金镛、贲鼓二阁,左右客廨及内轩、神庖、山墙、回廊和一些次要建筑物环绕,围合成大小若干个院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空间。
  第一个空间层次由四组重要的建筑及侧厢房围合构成。在这里,武圣宫大门及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和抱厅前后相望,金镛、贲鼓二阁左右对峙,各建筑之间以廊楼相连,构成四合院落。院落中央有一宽敞的大平坝,面积约800平方米,由石板铺成,名为天街,是人们观戏流连之所。献技楼为戏楼,与武圣宫大门互为背向,设计精巧,结构繁复,更是整个建筑群中装饰刻画的重点,集中表现了大量古代传说故事、戏曲人物等,惟妙惟肖。从总体看,西秦会馆建筑紧凑密集;从局部看,这里却显得十分开阔舒爽。设计者巧妙地运用局部的开阔冲淡总体的紧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第二个层次以参天阁为中心,客廨分居左右,后为中殿,前为抱厅。此单元建筑比肩接踵、“勾心斗角”,完全是一派密不透风的做法。但仍能密中求疏,巧妙地运用参天阁两侧和客廨圆卷门前的四个空间,形成水池与花圃,借以增添情趣,减少压抑之感。第三层次的主要建筑为正殿,包括龙亭(已毁)、内轩、神庖等单体建筑。但由于损坏严重,变动甚大,原貌已难推寻。正殿采用重檐屋顶,体量与高度均堪称压轴之作。总的建筑组群外观封闭严实,除入口处,其余四周均用高大的封火山墙环绕,利于防火和安全防卫。只有建筑的屋顶突破封闭的山墙禁锢,让人愈发联想高墙之内的丰富与精彩。由于各个建筑物的高度及体量大体上由前到后逐渐增加,就使得整个建筑群轮廓呈现抑扬顿挫的节奏,静中见动,妙趣横生。西秦会馆的空间布局十分紧凑、有张有弛、层次分明,形成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个性。
  会馆建筑特殊的建造原因,一方面它是同乡的聚会之所,其精神本质是希望依靠封建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血缘之情将本族、本乡乃至本省移民联系在一起,以维系原来的传统,显示出对宗法制度的服从,与祠堂、家庙功能相神似,可谓“异地宗祠”;另一方面它融合了商业社会商人之间的行为规则和新的审美要求,在西秦会馆建筑中将有关“逢年过节地方上的文化活动看戏娱乐和商业交易”等开放交往性使用功能和“宗教酬神祭祀”的精神功能相结合,融合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会馆建筑空间序列,即将乐楼(戏楼)、正厅、正殿、后殿依次列在中轴线上,以体现会馆建筑中所包含的“既娱神,又娱人”的独特涵义,又满足了“演戏和观戏”的视觉要求。为了强化对称性,在戏楼和正殿两侧分设(男、女)耳楼(多为回廊),及钟、鼓二楼阁和厢房若干,构成“门”字型空间,在戏楼、正殿、后殿之间多用此类跨院(天井)连接。
  这种序列的布局同时也巧妙地划分出建筑使用功能中的闹与静、亲与疏、男与女,以及空间特征中的虚与实的对比。作为最具娱乐性和商业势力上炫耀资本的戏楼毗邻街道,每逢开戏,鼓锣热闹吸引各方注意,大众乡亲在广场两侧耳楼看戏吃茶。日常商谈接待在看厅(一般为敞厅),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正殿及后殿,使供奉神祗的正殿和办公留宿的后殿客寮等不受外界打搅。同时,以戏楼为中心的前区是纯粹的半公共空间,一般乡众都可进入,而正厅以内的后区,仅供同乡、同行中的上层人物进入,由此,正厅又划分出亲与疏的两个情感区域。在会馆左右耳楼的使用上,依据“昭穆制,左为昭,右为穆,左为尊位,以东为上”和“男左女右”的原则,东西耳楼分别为男性、女性客人使用。男孩在12岁以上皆不得进女耳楼玩耍,以防乘看戏娱乐之机,发生有损礼仪之事。在整个会馆建筑中,与后半区(神殿、留宿、公务)相对封闭的空间特征相比,以戏楼为中心的前半区也因公共活动的要求以空透的“虚”空间为主,两侧厢房为双层回廊,靠广场一侧为栏杆或“美人靠”,一般不设窗,看厅多为敞厅,它们和戏楼围合成“流动的灰空间”。
西秦会馆/郭广岚 宋良曦等著.-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