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建筑):悬鉴楼
















悬鉴楼,又名“八卦楼”,为会馆的戏楼。兴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竣工于清道光元年(1821),历时25年。悬鉴楼为一体两面勾连搭结构,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南为山门,面北为戏台,环楼上下满布木石雕刻图案,是会馆戏楼建筑的珍贵遗存。
  山门为朱红色,门上嵌金黄色铜扣,威严庄重。两侧墙裙嵌置四块人物故事精美石雕,分别为“杯羹之让”“屺桥纳履”“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及“刘备马跃檀溪”,人物形象生动,场面气势宏伟。山门前檐及雀替上都以高超的透雕手法装饰以木雕图案《八仙庆寿》《赵炎求寿》《张良纳履》故事和缠枝牡丹等。会馆建成之后,秦晋两地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把会馆所有木雕图案包括斗拱,都用“镏金”作装饰,建筑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遗憾的是现今裸露在外部的彩绘图案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北面戏台,台口高2.7米,下层与山门相通为敞开式通道,二层为戏台,后部以木屏风相隔为化妆间。台口由四根巨型石柱将三层八角重檐凌空挑起。柱身分别刻有两副对联,内联为“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是说剧本、演员相得益彰。外联为“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是借古喻今,教化后人。两副对联把戏台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的恰到好处,为戏楼的题眼所在。在这里,古人把戏楼比作一面镜子“以古为鉴”,飞檐下高悬的“悬鉴楼”巨匾,就独具匠心了。此匾以透雕“暗八仙”和各类八宝吉祥器物做边框装饰,衬以黑色底面,字体镏金,笔锋奇肆,潇洒遒劲,向为书法家所推崇。《新唐书·魏征传》中有“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常报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的记载。”据考证,“悬鉴”二字出自明末清初大书法家付青主之笔。(付青主,字青主,名付山,山西曲阳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源,专功诗文、书画、金石、医学。)“楼”字为叶县举人许靖(许靖,字海楼,河南叶县人,清朝文举,善画花草鸟兽,以书法著称)所补写,三字粗观浑然一体,细品稍有不同。关于这三个字,当地的传说就更为有趣了,相传戏楼建成之后,会馆主持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写“悬鉴楼”这块匾,老人能为慈禧的行宫题字,受宠若惊,全神贯注在写完“悬鉴”二字时由于心力过盛而累死了。这剩下一个“楼”字该如何是好呢?住持以300两白银招写“楼”字,却无人敢写,会馆内有一位打杂的小伙计,眉目清秀,聪慧过人,闲时经常用抹布沾水临摹老先生的字,见住持为“楼”字急得焦头烂额,于是毛遂自荐,就用刷锅的刷子蘸上浓墨,运神用功,一气将“楼”字喝成,众人齐声喝彩,“楼”字与“悬鉴”二字放在一起气势雄浑,相得益彰。站在匾额下面仔细品味,您会感到“楼”字的确有点刷子的味道。“悬鉴楼”匾额下方平板枋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浮雕《白蛇传》中“游园遇雨”“水漫金山”“还伞归家”等六折戏的场景,构图精妙。匾额下木屏风上方又悬一巨匾,上书“既合且平”四个大字,语出《诗经·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磐声”,用在戏楼之上,是指演员表演和乐队演奏要和谐平稳,同时也体现了商人的一种经营理念,即“和气生财”“公平竞争”。技艺高超的木、石雕刻及独特的彩画艺术把戏楼楼体装饰的美轮美奂。
  悬鉴楼的三层琉璃歇山式楼顶也装饰的多姿多彩,以黄绿釉瓦搭配组成菱形图案做点缀,脊正中设置三重檐歇山式琉璃阁楼,与主楼相照应,形成了楼上楼的格局。两侧相向分立一对琉璃狮,狮背驮宝瓶;正脊两面装饰龙吻,龙身上卷,麟飞爪舞,依次是八仙、葛仙、酒仙、青苗仙、刘海等十二仙人造像。众仙站立脊上,脚踏祥云,飘渺神秘。屋顶四角飞檐高挑,檐角各置一人,分别是庞涓、韩信、周瑜和罗成,可驱妖魔,同时也醒示世人,志在高远,一定要兼顾脚下。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赵静著.-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