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会馆商街>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

陕商会馆陕西街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雕刻):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约365—427),原籍鄱阳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的一生都与东园菊圃息息相连,东园中的五柳、青松和一年四季盛开的菊花成了陶渊明人品风格的象征。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故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遵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问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活,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园菊圃始建于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渊明的前妻陈氏,知书达礼,温柔贤淑,而且肤色白皙,面貌姣美。他与渊明结婚六年,育有四子,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虚弱不堪,在一个灾荒之年的暮秋季节,香消玉殒,魂归天国。陈氏的早逝,对于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来说,悲痛得几乎难以自制,他含泪作了一篇《闲情赋》,表达了他对爱妻的一片真情。作完这篇《闲情赋》之后,他迈着沉重的步履,漫无目的地来到东园。秋意已经很浓,一阵西风吹来,使他感到了些许寒意,他下意识地走到青松之下,猛然间,他见西侧院墙的一角,有一棵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硕大的花朵,几只色白背青的凤蝶正在花朵周围飞舞盘旋,菊花与飞蝶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颇为自然和谐的图案。这景象使他想起了昨晚的梦境。昨晚他又与陈氏夫人在梦中相会,在一番缠绵之后,夫人对他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了,又重新回到天界,而今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勿以我死伤悲。”梦醒后,渊明的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见了这东园中的菊花,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他想:那不就是我那位通体透光、神采夺目的美人吗?他快步走到菊花旁边,在它的四周垒起了一个小小的花坛,心中默默许愿:菊花啊!让我这一生与你永远相依相伴吧!
  从此,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侍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中国赊店山陕会馆/赵静著.-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您是第 位访客!